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6h】

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第一章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与发展状况

一、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历程

二、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的主要成就

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调查

四、产生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偏差的表因

五、产生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偏差的内因

六、本章总结

第二章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涵

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维度

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五、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确立

六、本章总结

第三章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

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的简要比较

二、本文采用的方法简介

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五、高校教师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五、本章总结

第四章 高校教师群体绩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一、系统动力学架构

二、高校教师群体绩效系统动力学路径分析

三、高校教师群体绩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四、高校教师群体绩效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五、本章总结

第五章 高校教师个体绩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一、分析前提

二、模型构建

三、模型仿真

四、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改善高校教师绩效的评价优化机制

一、构建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网络组织

二、坚持并全面贯彻高等教育价值理念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本章总结

结语: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视角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回顾: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过程及主要结论

二、研究反思: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后记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和运行机制,据此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知识性创造性劳动价值,并以评价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忠实履行个体责任、致力于推动实现高校公共目标,是所有高校都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实施扩招以来,诸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化因素的巨大冲击和强力干扰。客观上看,一些高校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式的教师绩效评价导向、模式和做法所带来的结果,使得大学日渐偏离应有的精神和本源,产生了诸如教育世俗化、教学市场化、绩效评价功利化、教师管理行政化等现象,备受社会各界的非议与担忧。基于时代发展背景与高校具体情况,本研究着眼于大学教育管理理论、目标激励理论、绩效评价方法论等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践发展相结合,以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证对象,重点关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如下现实问题:第一,大学的公共目标和存在本源究竟是什么?教师承担着什么样的个体责任?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认知偏差?第二,什么是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为什么我国高校需要加快教师绩效评价改革?第三,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的实然与应然状态是怎样的?我们何以系统、全面、深入地对高校公共目标、个体责任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间关系进行判定?第四,如何评价高校教师绩效才能实现高校公共目标与教师个体责任的协同?第五,什么样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才能切实有效服务于高校与教师发展目标?第六,如何优化机制并采取科学措施以使得基于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得以有效应用?
  为力求全面、系统地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于教育激励理论和定量研究手段,尤其是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仿真模拟等路径,采取“背景分析——问题界定——理论研究——现状认知——指标设定——模型建构——仿真模拟——机制优化”的研究范式。论证的基本逻辑是:首先,透视背景与环境、历史与现况,把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现实状态”;其次,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演进规律的剖析,认知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本源状态”;再次,开展仿真模拟和实践应用,检验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可行性的“期望状态”;最后,基于仿真模拟和实践应用结果,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理想状态”。基本的研究任务在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文献成果综述、相关理论述评、现状调查分析、评价指标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仿真模拟检验、方案改进优化、对策建议思考以及研究总结与展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是对基于时代发展背景与教育改革形势,审视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界定本研究任务的重点所在;二是在研究述评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大学公共目标与教师个体责任的意涵、关系与作用机理,找准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理论规范与研究范式,基于此形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三是构建基于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围绕评价的准则、指标、结构、方法以及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等层面,做系统的论证和分析;四是实证研究所构建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模拟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活动,检验所设定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与优化思路。
  通过实际调查,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现状与突出问题。基于现实诉求——高校新时期改革发展研究的实然状态,把研究的时空确定为以高校教师绩效改革为背景的客观依据;围绕深入开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客观条件,剖析了多变而复杂的内外环境;由此,基于公共目标和个体责任的协同,系统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优化的创新路径。
  基于大学公共目标和教师个体责任,分析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时代内蕴,以及开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以大学公共目标的履行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动力元点,以教师个体责任的落实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应然旨归,以大学公共目标与教师个体责任的协同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设计的目标导向,采用AHP方法,设计了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由此构建起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仿真模拟结果,从组织结构、激励约束、实施保障等层面,提出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改进和优化建议。研究发现:
  第一,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现实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主要层面: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指标设计不尽合理,职业特质关注不够,评价结果应用欠科学等。具体来说,表现为:评价“重短期轻长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评价目标的综合性;评价标准“重显性轻隐性”,过于强调刚性硬指标的考核“看起来很美”要求,忽视了柔性软指标的重要性和本源性;评价过程“重流程轻效率”,整个评价流程与操作程序复杂有余,但评价工作本身的效率与效果不尽人意;评价内容“重固化轻变化”,较为强调评价本身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绩效评价的情景性、特定性、动态性与发展性内容偏少;评价结果“重即效轻开发”,评价结果较多地被作为用于发放教师薪酬福利的即期依据,而较少精准地应用于指引教师个体责任与大学公共目标的协同,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行为调整与持续改进。
  第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兼具有实现大学公共目标和落实教师个体责任的双重使命,这也丰富着绩效评价的意涵。构建兼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可靠性与有效性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形塑发挥教师价值的创造空间,营造最有利于知识、智慧、精神、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创新平台,先决性的问题就是确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目标导向。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得以深化高校目标任务差异化、多样化高校运营日益社会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正处于关联、开放、动态和富有生机的复杂变化环境当中,教师绩效评价场域和绩效评价所要考量的影响因素、条件维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公共目标始终是教师个体责任的指向与依托,教师职业的特质决定着其具有忠实践行公共目标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应是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价值高度与现实意义所在。
  第三,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目标导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引起了各界广泛的争议与反思的现象主要在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导向功利化”、“操作封闭化”和“评价行政化”等负面影响突出。绩效评价导向性偏差集中体现在:功利性评价--偏离了大学的使命担当和宗旨本源;封闭式评价--削弱了关注公共目标的外在监督和内在动力;政绩式评价--阻滞了大学公共目标的长期践行和最终实现,没有牢固确立并长期坚守大学价值,是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板滞化与标准化的价值取向、通俗化与同质化的大众弊病证明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大学价值的再思考与回归为探索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至为关键的工作在于指标体系设计与模型建构。以大学公共目标与教师个体责任的辩证关系为依据,借鉴经典的教育评价理论,以大学的本源性、引领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为价值取向,立足于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设计出指标体系,围绕师德师风、教学状况、科研状况、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层面,逐一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高校教师的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社会服务等绩效变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别从群体和个体角度考察高校教师绩效,以此讨论激励措施对教师绩效的影响。
  第五,高校教师绩效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有效工具。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要素之间在系统中相互影响,不能单独作用;不同激励系数对教师绩效的影响不同;不同的考核导向对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影响不同。由此,科学设定和动态调整评价要素、指标体系及各自权重、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评价文化、发挥评价的长期引导与促进功能,具有现实的影响与作用。
  第六,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优化与改进主要在于组织结构、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方面。在组织结构的优化层面,以体现大学文化为特征,以高校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组织结构优化为依据,以任务要素为基础,构建基于绩效的高校教师网络组织;在保障机制层面,构建和贯彻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形塑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以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为抓手打造高效师资队伍;在激励机制层面,要保证有效性,就需要秉持针对性、交互性、适时性、长期性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体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以此形成有效的绩效评价的作用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和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如何在公共目标和个体责任间有效地协同,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模型以实现“事业者,人也”的正面促进效应,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所在。本研究将“公共目标和个体责任”引入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视阈,增加了一种认识评价的范式,并综合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评价模型的建构与仿真模拟,增强了教师绩效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现实意义的可资借鉴之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