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6h】

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声明

摘要

前 言

第一部分不同浓度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论

第二部分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缓释抑菌作用的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三部分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论

第四部分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论

全文小结

致 谢

照 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牙周炎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建立

文献综述二:局部缓释制剂治疗牙周炎的新进展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背景: 牙周炎作为人类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组病因复杂的慢性疾病,可造成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以及牙齿松动,最终可导致牙齿脱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牙周病的患病率高达75%,我国某些地区更高达93%。现已证实牙菌斑中细菌及其产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尤其是龈下菌斑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关系密切。对于牙周病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细菌的控制是牙周病治疗的关键。药物治疗是牙周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牙周局部用药因能避免全身用药所致的诸多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其用药方式有多种,可分为龈上给药和龈下给药,其中龈下给药包括牙周袋内冲洗和缓(控)释系统。近几年来,局部缓释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其缓释药物具有持续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发挥较长时间的治疗作用,减少用药频率,提高病人依从性,并减少了体内药物总剂量,出现毒副作用的危险性明显降低。目前龈下给药装置多为纤维、粉末、药条、糊剂、凝胶或软膏等形式。 目的: 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比较5种不同浓度普通牙栓(未加缓释剂)对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选出最佳给药浓度,为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的制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制备完成后对此复方缓释牙栓进行体外缓释抑菌、细菌敏感稳定性、基质影响实验。再通过抗炎实验证明此牙栓的抗炎、消肿作用效果。最后建立一个模拟人类的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深入研究该复方缓释牙栓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实验奠定基础。 材料和方法: 1、制备出5种不同给药浓度(1%、2%、5%、10%、20%)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未加缓释剂),并制成直径为6 mm圆形药敏纸片,(定量含总药50μl),采用K-B法检测对4株厌氧菌标准菌株(Pg、Fn、Pi、Ps)及3株兼性厌氧菌标准菌株(Ms、Sa、Se)的抑菌活性,通过比较抑菌环直径,选择最佳给药浓度,为最终复方缓释牙栓的制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随机抽取自制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及未加缓释基质的非缓释牙栓各5枚,分别放入两个装有4 ml纯化水烧杯中,分别在0.5、1、2、3、4、5、6、7、8、9、10、11、12、16、20、24 h吸取各自烧杯中的1 ml药液,同时再补充1 ml纯化水,将所吸出每个时间段的1 ml药液分别使用微量加样器吸取5μl,滴到6 mm滤纸片上,进行抑菌实验,比较两组牙栓的缓释抑菌效果。该牙栓在4℃冰箱内存放半年后,观察抑菌环直径与半年前抑菌环直径有无差异。将未加任何基质的两种原料药(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按主药量进行称取,比较未加基质与加入基质的抑菌环直径。 3、实验时,将小鼠固定,在每只小鼠左耳的前后两面涂抹100%二甲苯致炎剂,0.02ml/只,右耳不做任何处理。30 min后每组自耳廓部分别涂抹4组实验药物,1h/次,连续4次,末次涂药30 min后,处死小鼠,剪下左右耳,使用打孔器在小鼠左右双耳相同部位打孔,制成6 mm<'2>耳片,并分别称取两侧耳片的重量,计算出各组肿胀度。 4、各实验组SD大鼠于给药前灌水5-10 ml,30 min后使用千分尺测量左足跖厚度,然后将4组实验动物分别涂抹相应的药物于左足跖皮肤4次,每次间隔30 min,于第4次涂药10 min后,将自行配制的10%鸡蛋清致炎剂注射至左足跖皮下(0.1 ml/只),再次涂抹相应实验药物4次,每次间隔30 min,并在致炎后30 min、1 h、2 h、3 h、4 h用千分尺分别测量左后足跖同一部位厚度,计算出肿胀度。 5、将180~220g,雌雄各半,健康的SD大鼠采用牙颈部结扎法进行造模,8周后随机取10只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观察检测各项牙周指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将造模成功的48只SD大鼠及12只正常大鼠分为5组,分别给予各组实验药物,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对比各组大鼠的牙周指标及组织病理变化,验证复方缓释牙栓在SD大鼠牙周袋内的治疗作用。 结果: 1、5种不同给药浓度(1%、2%、5%、10%、20%)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普通牙栓对7种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7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抑菌环大小不同,5、种不同浓度之间抑菌环大小也不同,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结果可以看出以20%给药浓度对Sa作用最强(抑菌环平均直径为27 mm),以1%给药浓度对Ms作用最弱(抑菌环平均直径为7.9 mm)。20%药物浓度产生的抑菌环直径均大于其它4种给药浓度的抑菌环直径,抑菌效果最好,作用最强。 2、缓释牙栓组在0.5、1、2、3、4、5、6、7、8、9、10、11、12、16、20、24 h的稀释液对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对于较为敏感的eg、Pi、Sa、Se细菌缓释效果可持续到24 h左右,对Ps、Ms不敏感的细菌缓释也可达10 h左右,明显优于非缓释牙栓组。而非缓释牙栓组中对于较为敏感的Pg、Fn、Pi、Sa、Se细菌其缓释时间持续到9 h左右,而对Ps、Ms细菌缓释时间持续到6 h左右,达不到缓释效果。 将此复方缓释牙栓放置半年后进行抑菌实验,并将其抑菌环与半年前该牙栓的抑菌环进行比较无差异。而未加任何基质的两种纯药(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与加入基质的复方缓释牙栓对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相比较,结果较为接近,其中加入基质的牙栓对Pg、Fn、Ps、Sa的抑菌作用相对减弱(P<0.05),而对Pi、Msr、Se的抑菌作用无显著变化。 3、在耳廓肿胀实验中,4个实验组之间小鼠耳廓的肿胀程度不同,复方缓释牙栓高剂量组的肿胀程度1.09 mg为最低,空白对照组(NS)的肿胀程度7.61 mg为最高。其中牙栓高、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在足跖肿胀实验中,4个组的肿胀度不同,5个时间点之间的肿胀程度也不同,并且组别和时间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复方缓释牙栓高剂量组在4 h时间点肿胀程度1.134 mm,结果肿胀最轻;空白对照组在1 h时间点肿胀程度5.672 mm,结果肿胀最重。通过统计复方缓释牙栓高剂量组在0.5 h、1 h、2 h、4 h四个时间点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在0.5 h、1 h、2 h、3 h、4 h五个时间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5、造模8周后,SD大鼠牙周各项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SD大鼠在8周左右造模成功。5个药物实验组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观察测量牙周各项指标,其中复方缓释牙栓组、甲硝唑棒组、奥硝唑灌胃组的牙周各项指标较牙周炎组均有所好转。在镜下,复方缓释牙栓组与甲硝唑棒组相似,与牙周炎组比较,复方缓释牙栓组牙周软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大量成骨细胞生成,牙周袋变浅,牙槽骨破坏处于静止状态。 结论: 1、5种不同给药浓度的普通复方牙栓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综合本实验结果考虑,最终选用10%给药浓度为最佳给药浓度。 2、自制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有明显的缓释、稳定抑菌作用,基质影响较小。 3、抗炎实验表明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对100%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10%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炎、消肿作用较好。 4、在牙周炎发生后,给予自制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治疗,能有效的降低牙周组织的炎症程度和破坏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