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及力学变化
【6h】

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及力学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相关测定

2.1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及试剂的来源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肉眼大体观察及统计其变化

2.2.2 显微形态学分析

2.2.3软骨缺损区周围蛋白聚糖的测定

2.2.4骨转换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微观形态及力学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如前面部分所述。

3.1.2实验仪器主要包括:

3.1.3 兔子软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3.1.4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处理

3.1.5 软骨下骨微观结构的测定

3.1.6 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分析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不同时期的软骨下骨的Micro-CT扫描后的结构示意图及统计分析

3.2.2 不同时期的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分析统计图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软骨下骨与软骨缺损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中极为普遍,常见的原因为关节创伤、退行性变两类,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退行性软骨损伤及随后发生的软骨下骨的修复机制,而对于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研究甚是少见,本研究旨在观察关节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变化,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为治疗软骨损伤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软骨急性损伤后软骨下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生物力学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1.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股骨头软骨缺损模型;
  2.分别收集术后即刻、4天、7天、14天标本,大体观察造模后的软骨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测定软骨缺损区周围软骨蛋白聚糖、番红-固绿染色观察软骨下骨微观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OPG/RANKL的表达;
  3.Micro-CT扫描分析软骨下骨超微结构改变、力学检测法评估软骨下骨机械强度变化。
  结果
  可见股骨头缺损模型于术后7天出现软骨缺损面积明显扩大,深度增加,缺损区周围软骨蛋白聚糖含量明显降低,呈退变表现,利用染色法观测进一步证实了7天起,软骨下骨骨小梁吸收,连续性中断。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发现,术后7-14天软骨下骨中OPG表达明显减少,RANKL表达量显著增加,OPG/RANKL比值降低,提示骨转换减弱甚至逆转。采用Micro-CT分析发现术后7天及术后14天软骨下骨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及间距增大。抗压力学试验分析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软骨损伤后软骨下骨可在早期7天后即发生显著组织形态变化和骨转换能力的下调,从而导致软骨进一步破坏;术后2周内未见软骨下骨从在明显力学改变,基于此的修复手段可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治疗靶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