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相关性研究
【6h】

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略缩表语

英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前 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检人群中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流行病学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统计学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影像学比较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手术疗效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拇外翻畸形是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一种前足畸形,不同人群对拇外翻的诊断也存在差异,相对于国人来说,一般情况下认为拇外翻角(HAV)超过15°且存在前足区域疼痛症状,可诊断为拇外翻畸形。畸形一旦形成,很难通过保守的方法使其恢复至正常的生理结构。可造成前足疼痛、行走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疼痛症状逐步加重,当进展到一定阶段可造成整个前足疼痛、无力、行走不便等临床症状;与性别、年龄、遗传、穿鞋习惯等因素有关,常伴有外侧跖骨头转移性骨痛、足底胼胝体形成等,其中以第2、3跖骨最为常见。
  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常见于拇外翻患病时间长且畸形较为严重患者,由于拇趾外翻和和第一跖骨内收使前足生理结构发生变化,足底压力分中心向外侧移位,第2、3跖骨头较正常时所承受的体重比例更大,长期发展引起跖骨头疼痛。
  临床发现,部分拇外翻患者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拇外翻的存在是否与外侧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国内外学者尚存在较多争议,没有明确的定论。本课题将探讨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初步对健康体检人群中拇外翻及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病情况分析,了解拇外翻的存在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生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操作了解当存在拇外翻时,第2、3跖骨头是否存在病变情况;最后,进一步通过对手术疗效分析,明确行拇外翻截骨矫形以及第2、3跖骨头截骨治疗后患者前足症状的改善情况。
  第一部分体检人群中拇外翻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流行病学分析
  选取重庆市以及周边地区2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拇外翻畸形和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的筛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初步探讨拇外翻和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在体检人群中类型构成、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1.1材料与方法
  1.1.1一般信息
  2012年5月-2012年7月,来西南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重庆市以及周边地区20岁以上人群共计2014人,其中男性909人,女性1105人,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47.5岁。
  1.1.2检查方法
  初步筛查包括志愿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目测志愿者前足外观情况以及询问志愿者前足症状;复查包括前足部专科检查及对志愿者行足部X线片检查。
  1.2实验结果
  拇外翻畸形合计118人,患病率约为5.9%,其中男性17人,女性101人,女性拇外翻畸形患病人数远高于男性;第2、3跖骨头痛78人;拇外翻畸形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合计34人,患病率约为1.7%,男性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4人,女性30人。其中40-50岁年龄组拇外翻畸形患病人数最多,60岁以上年龄组拇外翻畸形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患病人数最多;拇外翻畸形及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病率在2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中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统计学分析χ2值:88.433,P<0.000,提示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与拇外翻具有相关性。
  1.3结论
  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的患病率调查发现,拇外翻畸形的患病率约5.9%,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拇外翻畸形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病率约为1.7%,且也随年龄的增大患病率逐渐增加,女性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在不同年龄组拇外翻畸形的患病率与拇外翻畸形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病率略有差异,其患病人数最多组别分别出现在40-50岁年龄组与60岁以上年龄组,显示当存在拇外翻畸形的同时,年龄的增大与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第二部分拇外翻及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影像学比较分析
  回顾分析拇外翻与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X线片表现,评估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生与拇外翻畸形的关系,探讨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相关性。
  2.1材料与方法
  2.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到2013年6月,收集拇外翻患者34例,男性6例,女性28例,左足15例,右足19例;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患者34例,男性8例,女性26例,左足16例,右足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拇外翻畸形诊断标准,且经保守治疗后症无明显症状缓解。
  2.1.2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足部X线片检查。
  2.1.3 X线片测量和观察内容
  站立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畸形相关指标,包括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趾骨间角(IPA),近侧关节固定角(PASA),远侧关节固定角(DASA),跖楔角(MCA),跖骨伸出长度(MPD)。
  分析X线片上拇外翻畸形与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患者相关指标之间差异,通过以上评价指标来评估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发生与拇外翻畸形的相关性。
  2.2实验结果
  通过相关指标测量和观察发现,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者,在拇外翻角(HVA)和第2、3跖骨伸出长度(MPD)上较拇外翻不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者总体偏大。
  2.3结论
  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患者X线片主要表现为拇外翻角(HVA)和跖骨伸出长度(MPD)的增大。根据足部生理解剖结构特点不难看出,当拇外翻畸形第一跖骨内收的同时,第2、3跖骨绝对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第2、3跖骨伸出长度(MPD)相对增加,提示当拇外翻畸形发生后,前足畸形的改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继而出现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
  第三部分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手术疗效分析
  通过临床手术疗效分析进一步验证跖骨伸出长度对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影响,分析改良Scarf截骨以及结合第2、3跖骨截骨术治疗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的临床疗效。
  3.1材料与方法
  3.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6月,共收集13例患者(13足),13例患者均为女性,均诊断为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1.4岁,病程6月~10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诉前足外观畸形、局限性疼痛、行走受限,保守治疗(更换鞋具、NSAIDs等)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排除足部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神经损伤、严重类风湿及感染性疾病。
  3.1.2术前评估
  术前了解详细病史及体格检查,常规X线检查包括足站立位正位、侧位片,评估足部畸形的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和异常。测量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第2、3跖骨伸出长度等指标。
  3.1.3手术方法
  改良Scarf截骨结合第2、3短缩跖截骨
  3.2实验结果
  13例(13足)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8个月(6到24个月)。术后6个月13名患者均对足的外观感到满意,未出现畸形复发,12例患者对临床疗效满意,无任何疼痛,1例患者诉长时间行走后足部疼痛,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骨不连的发生。AOFAS前足评分,术前54.4±9.8分,末次随访88.1±3.0分(P<0.01)。负重位X线片相关指标测量:拇外翻角(HVA)术前40.6°±10.8°,术后21.4°±7.9°;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12.8°±3.1°,术后5.2°±2.7°;术后14.5°±5.1°;第2、3跖骨伸出长度变化:分别由术前9.9mm±2.1mm和9.9mm±2.4mm减小到5.2mm±2.6mm和5.3mm±2.7 mm,(P<0.01),有统计学意义。
  3.3小结
  改良Scarf截骨结合第2、3跖骨截骨术治疗拇外翻合并第2、3跖骨头转移性骨痛具有外观纠正满意,疼痛缓解明显,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