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和后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CM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HCM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HCM组与正常对照组CMR检测数据比较

2.3 HCM组LVM、IVS与LVPFR、LAAPD、LATD、LASID的相关性分析

2.4 心肌延迟强化特点分析

2.5 心尖部室壁瘤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脏磁共振应用新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定义为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的以心肌肥厚(主要为左室心肌肥厚)为特征的疾病,常呈不对称性肥厚,多累及心室间隔部,导致左心室血流充盈受阻和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HCM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该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至少为1/500[1,2]。同时HCM也是年轻人不明原因猝死的常见病因。
  在HCM的病情进展中,大部分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而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HCM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左室舒张功能的障碍,同时,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也是影响这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衰症状出现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它也是此类疾病患者发生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许多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是判断患者预后的一种重要方法[3]。因此,对左室舒张功能准确的检测十分重要。
  毋庸置疑,当前最常用的、最简便的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是心脏超声,但由于其固有的劣势,如声窗窄、图像分比率低、依赖于心腔形态的几何假设以及易受到疾病本身和操作者的影响等,对HCM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左心舒张功能)的准确检测欠准确。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与成像设备不断革新,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其已经被公认为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它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高可重复性等特点,它能精确的测定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参数(如心肌质量、房室大小、心室充盈等)。此外,CMR也能检测出HCM存在的心肌延纤维化(表现为增强后的心肌延迟强化)和心尖部功能性室壁瘤。因此,本研究拟探讨CMR在HC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和判断心肌纤维化和心尖部室壁瘤中的价值,以便为HCM的诊治、功能评估、随访和预后判断提供有用的临床信息。
  研究方法:
  1.CMR扫描获得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统计学检验
  入选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HCM的患者26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作为HCM组,平均年龄为43.54岁。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41.52岁。使用我院引进的德国西门子Magnetom Trio A Tim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上述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扫描,获得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2.左室心肌质量与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的直线相关性分析
  分析上述HCM组中左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与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包括左室峰值充盈率(left ventricular peak filling rate,LVPFR)、左房大小]的相关性。其中左房大小参数又包括左房上下径(left atrial superoinferior diameter,LASID)、左房横径(left atrial transverse diameter, LATD)和左房前后径(left atrial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LAAPD)。
  3.分析HCM组增强扫描后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alinum enhancement,LGE)的特点以及心尖部室壁瘤发病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研究结果:
  1.HCM患者组与健康志愿者组间CMR各参数比较
  与健康志愿者组相比较,HCM患者组LVM(190.16±57.38)g、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IVS)(26.96±5.40) mm、LAAPD(49.05±12.43)mm、LASID(56.13±9.87)mm、LATD(60.12±12.40)mm等参数明显增大,而LVPFR(3.29±0.94)EDV/s明显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其他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8.66±8.16 vs.66.14±6.94)%、左室峰值射血率(left ventricular peak ejection rate,LVPER)(4.23±0.97 vs.4.39±1.19) EDV/s、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76.10±22.55 vs.83.72±9.43)ml、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5.18±1.72 vs.5.85±1.53)L/min、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35.09±13.57 vs.32.56±14.72)ml、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113.08±28.72 vs.119.14±20.87)ml、左室横径(left ventricular transverse diameter,LVTD)(40.54±6.84vs.43.67±8.39)mm、左室长径(left ventricular length diameter,LVLD)(77.75±18.68vs.74.48±16.34)mm和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anteroposteriordiameter,LVEDAPD)(80.37±7.40 vs.84.17±6.38) mm等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
  2.分析HCM组LVM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的直线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HCM组LVM与LVPFR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509,P<0.05);LVM与LATD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66,P<0.05),LVM与LAAPD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93,P<0.05),LVM与LASID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328,P>0.05)。
  3.HCM组中,26例患者中有20例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延迟强化,延迟强化的比率约为76.9%,以室间隔心肌最常受累,且大多数呈斑片状、线状强化。
  4.HCM组中,26例患者中有6例心尖部可见室壁瘤形成,发生率高达23.1%,而健康志愿者无一例出现心尖部室壁瘤,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大部分H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而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明显,CMR能准确的定量评价HCM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2.HCM组中,LVM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LVPFR、左房大小等)十分相关,可综合评估HCM患者舒张功能受损情况。
  3.心肌纤维化和心尖部室壁瘤在HCM患者中很常见,CMR也能很好的识别这些病理现象,它们可能会为HCM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