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IK细胞联合表达白介素12的溶瘤腺病毒治疗肝癌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6h】

CIK细胞联合表达白介素12的溶瘤腺病毒治疗肝癌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表达IL-12的溶瘤腺病毒协同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CIK细胞运载Ad5/11嵌合型病毒靶向肿瘤治疗的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因疗法与过继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研究表达IL-12的双靶向溶瘤腺病毒联合CIK细胞对肝癌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CIK细胞联合表达IL-12的溶瘤腺病毒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分析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细胞-病毒-基因”联合疗法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利用细菌重组技术,在课题组双靶向性溶瘤病毒AdCN205系统的基础上构建表达IL-12基因的肿瘤特异性溶瘤病毒AdCN205-IL12;通过检测溶瘤病毒AdCN205-IL12在BEL7404、HuH-7、SMMC7721等肿瘤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AKN-1中的病毒复制能力,IL-12基因表达水平,来验证其肿瘤特异性;通过对比溶瘤病毒AdCN205-IL12对肿瘤细胞BEL7404、HuH-7、Hep3B和正常肝细胞AKN-1的体外杀伤作用,来验证其肿瘤靶向杀伤能力;通过表达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pCDH-EF1α-Luciferase-2A-mCherry构建稳定表达Luciferase的靶细胞系,检测CIK与溶瘤病毒联合杀伤后靶细胞系HuH-7和Hep3B中残余Luciferase的酶活性,替代Cr51同位素释放试验来研究CIK细胞联合溶瘤病毒的体外杀伤效果;通过免疫组化标记人CD3分子研究CIK细胞浸润肿瘤组织的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标记CD34分子研究肿瘤血管密度,研究CIK联合表达IL-12的溶瘤腺病毒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结果:
  通过对体外培养14天的CIK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D3阳性的T细胞占总细胞群体的94.05%±6.74%,CD3/CD4双阳性的Th细胞占总细胞群体的12.13±1.58%,CD3/CD8阳性的CTL细胞占总细胞群体的69.2%±4.75%,CD3/CD56双阳性的NKT细胞占总细胞群体的25.48±4.77%,CD3-/CD56+的NK细胞占总细胞的5.33%±4.32%,共有83.5±3.87%的细胞表达与肿瘤非特异杀伤相关的NKG2D分子。此结果与以往的报道的CIK细胞表型一致。AdCN205-IL12和AdCN205-GFP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但两者之间无差异。说明IL-12基因不能提高溶瘤病毒的体外杀伤作用能力。表达IL-12的非复制型病毒AdIL-12体外对肿瘤细胞也无杀伤作用。说明单纯的IL-12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效果。在效靶20∶1的情况下,IL-12提升CIK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由14.37%±2.24%提升至34.68%±1.78%,P=0.000553,在40∶1的情况下抗肿瘤作用由51.50%±1.19%提升至70.23%±0.96%,p=0.001979,提示IL-12可以显著提升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在效靶比10∶1,病毒感染系数为10MOI的情况下,对于肝癌细胞系HuH-7,在48h的时间点,CIK细胞联合AdCN205-GFP组较单CIK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显著(n=3,p=0.0260),CIK细胞联合AdCN205-IL12组较单CIK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极显著(n=3,p=0.0018);72h的时间点CIK联合AdCN205-IL12组较联合AdCN205-GFP组的肿瘤抑制作用更强,差异显著(n=3,p=0.0135);在效靶比10∶1,病毒感染系数为10MOI的情况下,对于肝癌细胞系Hep3B,CIK细胞联合AdCN205-IL12组较单CIK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01),较单独AdCN205-GFP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026),较单独AdCN205-IL12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032),较CIK联合AdCN205-GFP组肿瘤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027)。在72h的时间点,CIK细胞联合AdCN205-IL12病毒组较其他各组均有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01)。提示CIK细胞联合溶瘤病毒可提升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表达IL-12基因可进一步提升抗肿瘤效果。体内移植瘤模型治疗结果显示,单一治疗组(AdCN205-GFP,AdCN205-IL12,CIK)相对PBS组而言具有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且差异极显著(n=8,p<0.001),但是单一治疗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CIK细胞联合AdCN205-GFP组较单一治疗组AdCN205-GFP(n=8,p=0.02)和CIK(n=8,p=0.008)具有显著差异。 CIK细胞联合AdCN205-IL12组具有最强的抗肿瘤作用,其较所有单一治疗组具有极显著差异(n=8,p<0.001),较CIK联合AdCN205-GFP组抗肿瘤效果更显著(n=8,p=0.047)。治疗过程中发现,CIK细胞联合AdCN205-IL12组中有2只小鼠肿瘤完全消失。在小鼠生存时间上,PBS组与其它各治疗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体内移植瘤模型治疗结果显示,CIK联合AdCN205-IL12组,CIK联合AdCN205-GFP组,及单AdCN205-GFP组的瘤组织出现大量坏死,而PBS组,CIK组及AdCN205-IL2组坏死区域相对较少;CIK联合AdCN205-IL12组浸润的人源CD3阳性的细胞数显著高于其他组。说明IL-12可增强CIK细胞的浸润或促进CIK细胞在肿瘤细胞内的增殖或存活;GFP或IL-12仅在肿瘤组织有表达,而在肝脏组织中未检测到GFP或IL-12的表达,提升CIK联合溶瘤病毒治疗不影响外源基因在组织中表达的特异性。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病毒仅在肿瘤细胞中能够检测出来,而在正常肝脏中检测不到病毒Hexon的存在,提示CIK联合病毒治疗不影响病毒复制的特异性。
  结论:
  CIK细胞联合表达IL-12基因的双靶向性溶瘤病毒AdCN205-IL12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发现溶瘤病毒的肿瘤裂解作用和肿瘤局部高浓度IL-12的表达增加了CIK细胞在肿瘤组织内的浸润数量,增强了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实现了“细胞-病毒-基因”强强联合的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CIK细胞运载Ad5/11嵌合型病毒靶向肝癌治疗的机制研究
  目的:
  针对肝癌弥撒生长或广泛转移的特性,探讨CIK细胞运载Ad5/11嵌合型病毒实现血液系统给药的可行性,并研究病毒转载及转移的相关机制。
  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IK细胞表面CAR、αvβ5、αvβ3、CD46分子的表达情况;通过Ad5-CMV-GFP病毒感染CIK细胞,并检测细胞GFP阳性率研究5型病毒对CIK细胞的感染情况;通过Ad5-CMV-GFP-11F嵌合病毒感染CIK细胞检测细胞GFP阳性率研究Ad5/11型病毒对CIK细胞的感染能力;通过Texsa Red标记病毒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结合CIK细胞的能力;通过Texas Red标记病毒,FITC标记CD46分子,研究病毒感染CIK细胞的过程与CD46分子的相关性;通过体外模拟CIK细胞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剪切作用,病毒感染CIK细胞后,通过10倍体积的PBS洗涤,再将洗涤后的CIK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观察病毒转移情况;通过CIK细胞携带AdCN205系统的溶瘤腺病毒,研究经CIK细胞携带的病毒是否保持感染、增殖和基因表达活力,以及体外抗肿瘤能力;体外检测CIK携带溶瘤病毒对肝癌HuH-7细胞和PLC/RPF/5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DiO标记CIK细胞膜,Texsa Red标记病毒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由CIK细胞转移至肿瘤细胞的过程;研究病毒转移过程与细胞膜的相关作用的关系;通过细胞松弛素D抑制细胞骨架运动,研究病毒转移过程与病毒骨架的运动的相关性;
  结果:
  CIK细胞表面不表达CAR、αvβ5、αvβ3等与5型腺病毒感染相关的受体分子,而大量表达与11型腺病毒感染细胞相关的补体调节分子CD46受体;且5型腺病毒无法感染和吸附CIK细胞;Ad5/11嵌合型腺病毒可吸附于CIK细胞表面,在100MOI感染系数下对CIK细胞的感染效率可达到45.2±3.4%; Ad5/11嵌合型腺病毒可感染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感染效率与Ad5型病毒无差异;Ad5/11嵌合型腺病毒可在细胞表面引起极化作用,但病毒进入CIK细胞的能力有限;装载Ad5/11嵌合型腺病毒的CIK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病毒可由CIK细胞表面转移至肿瘤细胞;CIK可携带Ad5/11嵌合型瘤腺病毒并将病毒转移至肿瘤细胞,并保持溶瘤病毒的杀伤活性,对于HuH-7细胞,72h时CIK细胞携带AdCN205-GFP-11F组肿瘤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单CIK组(p=0.0008),和CIK携带AdCN205-GFP组(p=0.0168);对于PLC/RPF/5细胞,72h时CIK细胞携带AdCN205-GFP-11F组PLC/PRF/5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单CIK组(p<0.0001),和CIK携带AdCN205-GFP组(p=0.005);Ad5/11嵌合型腺病毒由CIK细胞表面转移至肿瘤细胞依赖于CIK细胞与肿瘤细胞间膜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松弛素D抑制细胞骨架的运动可抑制病毒的转移过程;
  结论:
  Ad5/11嵌合型腺病毒可感染和吸附CIK细胞,携带Ad5/11嵌合型腺病毒的CIK细胞通过CIK细胞与肿瘤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病毒转移至肿瘤细胞中,并保持病毒的生物学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