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6h】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缘认同

第一节地缘性意识的缘起

第二节家与族属的观念

第三节家族居住格局与地域认同

第四节家族观念与村庄认同——“纳顿”及其象征秩序

第三章族群认同

第一节家族迁徙史文本分析与族群身份变迁史

第二节历史记忆与族源认同

第三节族群认同与他者区分:以红崖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本分析

第四节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边界重建

第五节土族社区的族际认同

第六节城市社区的族群互动与流动的族界

第四章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碎片化与重构:传统的断裂、复兴与家族史的传承

第二节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的两难处境

第三节族源认同与民族迁徙史

第四节民间信仰与宗教认同

第五节文化融合与涵化的范例——土族语同源、借词研究

第六节文化认同的想像与重构

第五章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城市空间的生存状态与角色扮演

第二节国际化大都市中的族群身份建构

第三节公民身份认同的现代意义

第四节国家认同与国民身份

第六章认同的全球化话语

第一节全球化与地方性

第二节族群与民族认同的前景

第三节身份认同的场域与资本博弈

第四节学校教育的衍生功能——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生产的场阈

第七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展开▼

摘要

“认同”(identity)一词在当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从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认同、90年代的族群认同,现在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群体身份和文化认同。从某一个词的频繁使用,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各种场合下社会的关注度和关注领域。本论文结合三个土族社区的个案,进行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建构以及文化认同等的考察。为论文的规范起见,本论文主要利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多学科(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的视角进行表述与分析。论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为主,结合使用社会学、心理分析以及历史文献溯源与神话考察等方法。 在对“族群”(ethicgrou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和两个城市(西宁、北京)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并结合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笔者以为认同意识在现代的意义歧变,有着全球化影响的背景,进而造成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暧昧和模糊化。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和身份随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转换,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往往会发生选择性改变。现实中,土族社区因其分布格局的文化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特点,以及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迁移的趋势,使得散杂居土族社区与聚居土族社区的族群或民族认同有着明显的差异。土族底层民众的族群或民族认同相对淡漠,家族或血缘意识较强,地域认同意识浓厚,他们更多关注血亲、姻亲以及族属观念,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淡漠。然而,精英们的影响不可小视,他们的“文化自觉”也会进一步引导和唤醒民众的族群认同和民族意识,强化地域认同。民族人口流动增加的趋势,势必会进一步改变民族分布的格局,趋向多民族散杂居和各民族杂糅相处的局面,从而消弱民族认同意识、淡化地域认同,有利于培育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体系和增强国家认同。 本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现将论文的框架稍做介绍。 第一章: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国内、国外相关的研究回顾;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简要介绍本研究的田野调查地点以及选点的原则;本项研究的创新点介绍。 第二章:重点探讨地缘性本位意识与族群认同的边界。一种地域意识,有其固化的疆界和有限范围的视域,其特点是固化和有限性;其成员的认同较多强调一种地理和地域的范围。 第三章:族群认同。研究对象是几个处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的土族农村社区。以土族为案例重点探讨族群认同、居住格局和文化差异性表述。论文侧重于土族族内群体,即亚群体之间的认同与区分,以及土族与该地域其它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情况。 第四章: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从传统文化的碎片化、断裂、复兴的现实出发,重点探讨族际接触与文化互动情景中,族群文化认同、族源认同、宗教认同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互补等情况。考察多民族杂处的环境中,民族文化间交流与互动的现实以及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的两难处境。 第五章: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重点考察作为认同最高层面的公民身份认同的产生与生成、建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国家范畴内的公民认同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考察与描述,阐述此种公民身份生成的特殊(或特定)的语境。 第六章:认同的全球性话语。重点探讨全球化的悖论与群体认同社会性建构的事实。以全球化的展望及悖论分析,对全球化理论进行“另一种”文化批评。 第七章:结语部分。对正文部分的论证与观点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对论文的主旨进行深刻的阐述和分析。通过深入分析现代认同理论的源流,阐述在全球化的当今,一种认同意义的歧变、泛化的现实语境,探讨诸如政治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公民身份以及文化认同的意义以及此种意义多样、普泛化的理论路径。 论文在探讨一种地缘意识的缘起以及族群/民族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在全球化场景中认同的情景化衍变的现实。此外,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以及国民身份等较为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也进行多学科整合研究。同时,对现代教育的传统使命——精英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和公民教育实践进行尝试性考察,以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报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