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
【6h】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及解决思路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立场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对生产相对过剩的解释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相对过剩

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

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解释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

一、萨伊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

二、西斯蒙第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

三、凯恩斯对生产相对过剩形成机制的解释

第二章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短缺

一、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计划经济体制是保证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体制安排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短缺

第二节 中国经济建设任务转换及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

一、中国经济建设任务转换的背景

二、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间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三、经济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中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及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

一、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及生产能力的初步扩张(1978-1984年)

二、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进展及生产能力进一步放大(1984-1992年)

三、市场化改革全面发展阶段和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初步形成(1992-2002年)

四、市场化改革深入阶段及生产相对过剩的全面形成(2002年至今)

第四节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一、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

二、中国生产相对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第三章 我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增长主义

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中国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由政府主导而进行

五、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第二节 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不足引发生产相对过剩

一、政府部门的高储蓄

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

三、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使得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带来的消费需求长期不足

第三节 国外消费需求下降激化中国的生产相对过剩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二、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

三、国外需求的下降激化了中国的生产相对过剩

第四章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解决思路

第一节 问题解决思路的指导原则

一、增加经济运行的计划性

二、改革行政集权体制

三、以劳动者为主体

第二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三、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节 增加居民收入分配比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一、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产生新经济矛盾的外在表现,既涉及生产领域的矛盾,也涉及分配领域的矛盾,其形成机制由当前经济体制层面的矛盾直接决定。20世纪90年代末,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此后一直伴随着经济运行而存在,并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为了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中国加大出口力度、依靠国外市场需求来解决问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持续蔓延,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额大幅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品积压,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再次凸现,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最终找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系统抽象法为基本方法,大量占有材料,在研究已有相关理论和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系统抽象将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形成机制加以提炼,在对中国经济体制整体考察的基础上找到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逻辑上从抽象到具体逐层展开,以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演变过程为基本出发点,从纵向考察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当前经济体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所形成的矛盾,最终得出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本文首次从经济体制层面研究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既涉及生产领域的分析,也涉及消费领域的分析,避免了以往对待该问题只局限于生产领域进行研究的不足,从而使问题的揭示更为全面和透彻,这既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的核心观点认为,在中国的行政集权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且政府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特殊偏好。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每年进行大量的投资,并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和重工业部门,在这些领域和部门进行的投资具有规模大、短期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的特点,但是却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而且在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投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具有高储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必然挤占居民收入,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最终造成居民的消费不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带动下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张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从而使得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形成并愈发严重。中国为缓解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加大出口力度,依靠国外市场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但这只能暂时缓解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本矛盾,因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增速下降,产品滞销,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再次凸显。本文从中国的经济体制层而的矛盾研究中国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机制,并最终提出问题解决的原则和具体思路,以便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生产相对过剩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