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彝文典籍《劝善经》研究
【6h】

彝文典籍《劝善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前人成果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彝文《劝善经》综述

第一节 文献介绍

第二节 版本状况

第二章 彝文《劝善经》文本选释

第一节 总纲篇

第二节 善行篇

第三节 恶行篇

第四节 结语篇

第三章 彝文《劝善经》文化内涵探析

第一节 文化内涵

第二节 功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武定民委藏彝文《劝善经》影印资料

附录二:《太上感应篇》原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彝文《劝善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彝文刻本之一,在彝文文献版本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政府不断重视民族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现已有7个彝文《劝善经》刻本被陆续列入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彝文《劝善经》自明代成书之后经过多番传抄、刊刻,留存至今的刻本与抄本数量颇多,由此可窥见当时此经刊印流传的非凡盛况。
   目前发现的劝善经可分为三种刻本和若干抄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杨怀珍研究员通过对多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认为国图所存彝文典籍彝文《劝善经》“实属于多种不同的版本。除了2册手抄本属于明确的两种版本之外,占绝大多数的木刻本并非同一种版本,而是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木刻版本。”1
   彝文《劝善经》自20世纪40年代从武定土署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和藏书机构工作人员都深入当地进行了征集工作。收集而来的诸多彝文《劝善经》本子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等藏书机构。武定民委所藏两种彝文《劝善经》刻本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版本独特,文献价值较高,目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尝试对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本子进行释读。
   由于彝文《劝善经》字数较多,篇幅颇长,且马学良先生已对其中的章句解说部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翻译注释。因此,本文选取刻本中马先生未翻译的彝译《太上感应篇》2部分作四行体的文本释读。其体例为:第一行是彝文原文,第二行彝语的读音,第三行是对彝文原文的逐字对译,第四行则是意译,意译参照汉文《太上感应篇》原文,若有意义差别较大者,则先进行句子疏通,再在脚注部分注明《太上感应篇》的原文章句,进行比较分析。脚注部分重点解读彝文疑难字词和章句中所反映的彝族文化。此部分分为四节,每节之后附有章节解读。并于论文之后附录彝文《劝善经》影印资料与汉文《太上感应篇》的原文,以供参考。
   彝文《劝善经》与其说是专门翻译解说《太上感应篇》的译书类文献,不如说是结合彝族具体情况而借题发挥的独特创作。在章句解说中,作者常常根据彝族的具体情况加入彝族风俗、谚语、故事以利于说教,这便使得整部书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反映出彝族特有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心理情态等等。因此,笔者将尝试对书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作简要分析,并评析此书所具有的功能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