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彼岸之灵·此岸之舞——清江流域长阳县双龙村跳丧研究
【6h】

彼岸之灵·此岸之舞——清江流域长阳县双龙村跳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跳丧生态

第一节 田野点概述

第二节 跳丧仪式过程

一、灵堂布置

三、丧葬仪式程序

第二章 跳丧形态

第一节 跳丧的主体

一、“男跳旺、女跳亡”

二、鼓者、舞者、观者

第二节 跳丧的音乐

一、音乐

二、伴奏乐器

第三节 跳丧的动作

一、跳丧动作元素

二、跳丧动作的力效分析

三、跳丧动作特征

四、队形

第三章 跳丧的情境与结构

第一节 跳丧的情境

一、仪式情景中跳丧的固定因素

三、表演情境中的跳丧

第二节 跳丧中的结构与反结构

一、死亡的恐惧与舞仪的狂欢

二、礼教的森严与秩序的颠倒

三、惧虎畏虎与尊虎崇虎

第四章 跳丧的隐喻和功能

第一节 跳丧的隐喻

一、丧事喜办——乐观通达的生死观

二、尊祖崇虎——独特的原始宗教信仰

三、生生不息——“情歌"的真谛

第四节 跳丧的功能

一、凝聚宗族、协调关系

二、确定人伦、宣扬孝道

三、娱人自娱、传情达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舞蹈通常可解释为人类运用身体在时空中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文化形式。舞蹈与文化密不可分,对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特别是对于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鲜活的民间舞蹈,我们更有必要将它还原于其所属的文化体系中进行深入解读。
   本文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作为研究对象,将跳丧纳入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考察跳丧动作语汇、曲式结构、肢体符号与清江土家的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族群认同、历史记忆、生计方式等各方面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从而总结出跳丧是当地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信仰系统、仪式行为、审美认知的结构条件下与清江土家人能动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并以期在此基础上对跳丧作出全面深入的阐释。
   全篇由四个章节构成,首置绪论,尾有结语。绪论中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全篇由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一篇即时的田野日志引入。基于跳丧的生成、发展及其特点离不开对它的区域环境的认识,所以在正文的开始有选择性的对跳丧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进行介绍。紧接着,从笔者在双龙村所参与观察到的一次跳丧仪式入手,重点描述其跳丧仪式过程。跳丧是清江土家人文化观念的承载与表达,也是一种以“跳”为主的艺术形式,所以论文重点对跳丧的形态展开讨论。从跳丧的主体到跳丧的音乐,再由动作的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对跳丧中“跳”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跳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其本身的歌舞魅力,然而因为其置身于丧葬仪式中使得其具有丧葬祭祀的特殊意义,所以欲探讨其意义就必然离不开对其情景的分析,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文中分别将跳丧置于仪式情境与表演情景中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关注仪式情境下的跳丧表达,同时结合跳丧丧葬仪式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深入跳丧仪式情境的探讨。除了跳丧当下的情境,更多的还有其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将跳丧放置于更为广大深厚的文化大语境之下,进一步的升华与讨论,从而解读跳丧背后的深层隐喻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在研究方法论上,运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象征符号等相关理论。一方面对跳丧的动作语汇、舞段、舞句以及身体运动方式和力效等艺术形式与技术层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强调对舞蹈艺术整体性描述和语境化诠释。分别对跳丧在不同情境下象征意义的流变进行深刻的揭示与阐释,同时将跳丧置于更广大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中进行阐释。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充分运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贴近当地人生活,力争以主位的视角来理解主体的文化,同时灵活地运用观察与参与的双重角色对跳丧进行了深入地调查。
   总之,本篇采取诸多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读舞蹈语义的过程中,试图将其还原至其所属的情境之中与文化语境之下进行深度阐释,力求得出符合主体文化逻辑的舞蹈意义的解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