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关系的人类学研究——以成都藏文化用品街为例
【6h】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关系的人类学研究——以成都藏文化用品街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神圣、世俗和宗教人类学

二、礼物、商品和经济人类学

三、地方、全球与旅游人类学

四、传统、创新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田野概述

一、田野介绍

二、略论田野

第五节 论文主旨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主旨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概述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概念及分类

一、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概念

二、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分类体系

第二节 藏传佛教对宗教用品买卖的戒律与禁忌

一、佛教的戒律和禁忌

二、戒律与世俗

第三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世俗性功能

一、藏族的宗教价值观及世俗性

二、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世俗性功能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与卖店的互动共生关系

一、藏、汉佛教寺院经济的历史

二、卖店和寺院、僧侣的互动关系

小结

第三章 藏传佛教文化月品的一般性需求:消费、阶层与旅游

第一节 好命好运观与宗教用品需求

第二节 中产阶级对异文化、他者的休闲消费需求

第三节 宗教、民族主题的深度旅游

第四节 不同功能性需求的藏传佛教文化用品

一、作为布施的供物

二、关系现世利益的藏传佛教文化用品

三、展示民族文化的纪念品

小结

第四章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特殊需求:礼物、交换与互惠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成为礼物互惠的文化脉络

一、礼物、交换、互惠

二、礼物与商品

第二节 礼物商品经济的世俗意义

一、对经济的影响

二、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对个人影响

小结

第五章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商品化及意义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商品化的过程

一、佛教文化用品贸易的传统

二、“大人物”的影响

三、产业集群过程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市场经济对土著价值观的冲击与变迁

小结

第六章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与文化产业

第一节 文化产业概述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产业化现状考察

一、藏传佛教文化用品转型为文化商品的实例

二、创意、创新在佛教文化用品市场上的成功案例

三、模仿、复制、山寨版对文物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藏传佛教象征体系产业化的可能性

一、作为城市藏文化象征物的街道

二、藏文化用品街独特的经济模式

小结

第七章 藏传佛教文化用品与卖店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藏文化用品街卖店的属性

第二节 藏文化用品街运用的营销模式与特色

一、商品

二、消费者

三、生产销售

四、行销

第三节 藏文化用品街的形象定位

一、藏文化用品街的当前定位

二、藏文化用品街的未来

第四节 藏文化用品街卖店的永续经营策略

一、自主

二、采借

三、卖店营销策略

小结

第八章 结论:神圣与世俗

一、神圣与世俗

二、商品和礼物

三、文化产业与社区营造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研究是笔者对四川成都武侯区的藏文化用品街进行六个月的民族志田野考察撰写而成。本文通过对藏文化用品街聚居的藏族商人、各类顾客、街道卖店、所在社区、藏传佛教文化用品流通情况等,进行长期的调查,结合开放及结构式问卷,参与观察、正式或非正式访谈,并对主要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以多元对话形式从事民族志考察。本研究的田野主要关注三个面向:其一、藏文化用品街道的形成发展历史:主要通过采访街道老住户和移居成都的资深藏族商人的口述、收集零星文献史料记载,勾勒出街道的历史发展概况。其二、藏文化用品街的藏人生活适应与变迁: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节庆仪式庆典、宗教信仰、社会关系、婚姻状况等等,搜集街道中卖店创建、生存、发展的背景材料。其三、卖店及宗教文化用品流通的运作机制:探究佛教文化用品商品化、产业化过程、商品的分类、经营者和和消费者群体、行销方式以及交换方式,商品和礼物性质的转换脉络,通过宗教文化用品的商品化运作模式体现了宗教神圣性与世俗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研究主旨在于尝试与人类学理论的核心议题对话:经济人类学主要关注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莫里斯.郭德烈( Maurice Godlier),C.A.格雷戈里(C.A.Gregory)与阎云翔、杨美惠等人,在礼物互惠馈赠及礼物—商品—货币的交换辩证关系;文化研究领域重点采纳了托比.米勒(Toby Miller)的文化政策、大卫.海默哈夫(David Hesmodhlgh)的文化产业分析;旅游人类学范畴从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迪安.麦坎内尔(Dean MacCannell),约翰.厄里(John Urry)等对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观光旅游论述切入;亚洲佛教典范则从麦尔夫.史拜罗(Melford Spiro)对缅甸南传佛教民族志考察研究与谢和耐(Jacques Gernet)对中国寺院经济研究入手。配合成都藏文化用品街民族志考察资料,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的分析研究,并与缅甸社会的世俗化、汉人社会的好命好运观进行比较,揭示面对社会变迁,藏传佛教文化在生存过程中的斡旋机制,以及它如何通过宗教文化用品商品化过程得以实践、求得生存发展。
   围绕本研究主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分析了藏传佛教文化用品存在的两种需求。一种是一般性的需求,即随着中国中产阶级数量的增加、消费主义崛起、深度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藏地文化旅游需求旺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需求也随着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藏民信众宗教方面的各种需求增加,并且注重多样化、高品质、风格化等。另一种是特殊性的需求,即作为礼物的藏传佛教文化用品,而且这种需求的数额巨大。这类藏传佛教文化用品呈现出两个阶段、两种交换方式,即第一阶段的商品和第二阶段的礼物,它们表面上是以商品的形式交换,实质上通过仪式,凝结了一种神圣力量,然后转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涵的礼物,主要在寺院与信徒之间,寺院与寺院之间,信徒之间,亲友之间,人神之间进行流动,因为这种礼物流动又创造出各种互惠关系,而这个巨大的关系网构成了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巨大需求市场。这就是隐藏在成都藏文化用品街背后的一个隐形规则,也是成都藏文化用品街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需求市场的开拓。从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消费者群体考察分析,成都藏文化用品街开辟了藏传佛教文化产业和民族旅游观光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文化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相互结合不仅创造出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民族文化展示、传统文化再造和保护、保护城市多元文化生态、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和睦相处等更加深远的意义。并主要参考了台湾和日本在社区总体营造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成都藏文化用品街未来建设和谐社区提出了一些设想。
   无论是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商品化,还是目前藏传佛教文化用品的产业化发展,以及未来藏传佛教文化观光业的前景,都说明了藏传佛教走向世俗、适应新环境的途径,但从藏传佛教文化用品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和运营机制显示出其神圣性的力量。
   所以本研究的结论:宗教文化用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并没有影响宗教的神圣性,反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并成为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继续生存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宗教的仪式和信仰仍然是这些城市藏族社会生活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