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时间与空间中的西藏农村民居——以堆龙德庆县那嘎村为例
【6h】

时间与空间中的西藏农村民居——以堆龙德庆县那嘎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图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人类学中的“结构”理论

二、解释人类学理论

第三节 我国传统民居研究综述

一、1940-1980年代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二、1990年代以后民居研究的转型

第四节 藏族聚居区民居和村落的研究

一、藏族民居类型

二、聚落的形成与布局

第五节 西藏安居工程建设现状

一、西藏人居环境的演变

二、“安居工程”的实施特点

第二章 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

一、“建筑”层面的研究

二、“村落”层面的研究

三、“文化区域”层面的研究

四、文化变迁

五、文化时空观

第二节 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调查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堆龙德庆县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第二节 那嘎村基本状况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资源

第四章 那嘎民居类型与建造

第一节 那嘎村安居现状

一、定量资料

二、定性资料

第二节 建筑的载体空间

一、空间构成:“神圣”与“世俗”的二元世界

二、空间的承继与扩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三、构造技术

四、艺术形式与风格

五、装饰装修

第三节 人在空间之中——建筑事件

一、村民对民居的设计和选择

二、家具的摆设

三、居住行为与生活事件

第四节 建房过程与民俗

一、建房仪式与禁忌

二、房子·民俗

第五章 传统村落空间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传统村落形态

一、地理层面上的村落空间图式

二、人文自然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

第二节 那嘎村村落空间布局

一、那嘎村空间概貌

二、重要的空间坐标点

三、村落空间的功能

第三节 村落建筑历史与现实

一、时间中的那嘎

二、空间中的那嘎

三、老书记的口述——风雨中的老房子

第六章 藏族聚居区建筑文化变迁

第一节 农民和牧民生活状况的变化

一、民主改革前的生活状况

二、民主改革后生活的改善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牧民生活的提高

第二节 藏族聚居区的建筑变化

一、安居前后的农区人家

二、安居前后的牧区人家

三、那嘎的灰色地带,农牧区的过渡——噶塞岗

第三节 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区域的关系

一、藏族传统聚落演变的内在规律

二、藏族聚落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文化变迁过程中建筑文化的移植、转化与创新

一、社会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

二、藏族传统建筑和聚落面临的困境

第七章 空间区隔的文化解释与意义

第一节 空间与亲属关系

一、性别意识

二、公共与私人

三、家庭权威

第二节 空间与信仰

一、“洁净”与“惫险”

二、自然崇拜的风水观念

三、神的位置至高无上

第三节 空间与符号

一、民居的“符号性”

二、认同与区隔

第四节 空间与宇宙观、价值观

一、藏族传统宗教文化中的宇宙观

二、空间与价值观的塑造

三、藏族民居的时空意义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从2006年开始,西藏地区大力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点建设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本文以“安居工程”为时间切割点,阐述西藏农村的村落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形成、文化意义以及“安居工程”对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影响。
   对于该命题,笔者使用了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建筑本身出发,在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寻找研究对象的特征,从而探究藏族村落和建筑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建筑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变化的适应等。从“建筑”到“村落”、“村落”到“文化区域”,实际上是由小到大、从下而上层层递进的关系。
   因此,笔者通过八章内容的描述,对藏族民居、藏族村落以及藏族文化区的“时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使人们对藏族的建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对此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及民族学界、建筑学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藏族聚居区民居和村落研究现状,从而引出笔者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重点。第二章是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本文将使用“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由小到大,层层递进,对西藏农村民居进行了纵深剖析。通过实证分析,对隐藏在民居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描和解释。第三章是调查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该章节对那嘎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以及人文社会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四章是西藏农村民居类型与建造。该章通过对田野定量和定性资料的综览,综观西藏农村建筑的载体空间、建筑事件的发生、建房仪式与禁忌。第五章为传统村落空间与历史记忆。本章从“建筑”扩展到“村落”,以“空间”与“记忆”作为认识村落历史的两个变量。传统村落形态、那嘎村村落空间布局以及村落历史与现实等内容在该章体现。第六章为藏族聚居区建筑文化变迁。通过描述农牧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区域的关系,展示了藏族聚居区建筑文化的变迁。第七章是空间的文化解释。民居与亲属关系,民居与信仰,民居与符号,民居与宇宙观等之间的关系,是该章讨论的重点。第八章是结语。对整篇文章进行回顾,反思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释,以期让大家对社会人类学中的“家屋”有更深的理解。由于文化的浸染,家屋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具有了明显的人格特征。西藏自治区广大农区的家屋建构就内含这样的特质,其变化体现了西藏社会文化的变迁;但伴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西藏传统文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去粗取精,传统文化自身的适应性也在增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