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动员中的族界与国界——基于“沛斯卡玛号”惨案的人类学思考
【6h】

社会动员中的族界与国界——基于“沛斯卡玛号”惨案的人类学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事件背景与过程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四节 理论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沛”事件始末

第一节 朝鲜族赴韩打工潮

第二节 血案发生

第三节 事件之后

第四节 朝鲜族社会动员

第五节 法律行动及其后果

第三章 族界与国界: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朝鲜族历史经历

第二节 族界与国界

第三节 劳资关系:族群与阶级

第四节 社会动贵的行动者

第五节 “沛斯卡玛号”象征意义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沛斯卡玛号”修案材料目录

附件二:国内新闻报刊名录

附件三:国外新闻报刊名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1996年夏,在南太平洋海域的韩籍渔船“沛斯卡玛号”上,发生了一起震惊中韩两国的惨案:六位受到虐待的中国朝鲜族船员,杀害了包括船长在内的十一名船员,并抛尸大海。案发后,韩国法庭判处六人死刑。这个判决结果在中国东北朝鲜族社会激起强烈反响,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向六名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辽宁省的朝鲜族律师赵峰先生赴韩国法庭为之辩护,最后改变了判决结果,无一人被执行死刑。
   本论文基于媒体报道、当事人的陈情书、案件诉讼过程的各种法律文件等文献资料,针对为援助案件当事人而在中国朝鲜族社区发生的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展开分析,解释这个动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在组织、动员的机制当中,身份边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点,由此试图考察中国朝鲜族社区在这一极端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边界及二者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大规模中国朝鲜族人口作为低端劳动力进入韩国,这种基于族群网络与经济动机的自发的人口迁移与流动,造成了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后果——中国朝鲜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变形与重塑即为其中一例。
   “沛斯卡玛号”惨案发生后,在中国朝鲜族社区发生的社会动员,包含着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影响因素,如朝鲜族独特的历史经历、经济全球化在东北亚地区的表现、族界与国界、族群与阶级等。当中国朝鲜族人口发生大规模跨国流动时,族群身份所具有的各种含义——无论是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族群认同,还是横亘在族群认同之中的国家边界;无论是阶级与族群身份的同一化,还是族群身份本身的再造,都得以在这个事件中呈现出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