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视情感谈话栏目的公共对话机制研究
【6h】

电视情感谈话栏目的公共对话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社会矛盾现实意义

1.1.2 节目类型研究意义

1.1.3 媒介功能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比较研究

1.2.2 文本分析

1.2.3 个案研究

1.3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1.3.1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研究综述

1.3.2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概述

2.1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界定

2.2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兴起缘由

2.2.1 社会角度: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求

2.2.2 文化角度:电视大众话语系统兴起

2.2.3 个人角度:个人自主表达意识觉醒

2.3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发展历程

2.4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结构演变

2.4.1 对话主体演变

2.4.2 对话内容演变

2.4.3 对话形式演变

第3章 媒体语境下的公共对话分析

3.1 媒体语境与公共对话

3.1.1 语境及媒体语境的内涵

3.1.2 对话及公共对话的内涵

3.2 对话场:基于大众媒介的双重对话空间

3.2.1 电视媒介下的人际交往场

3.2.2 电视媒介对话空间的扩张

3.3 参与者: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大众话语三种话语类型

3.3.1 主流话语

3.3.2 专业话语

3.3.3 大众话语

3.4 对话过程:在场与不在场对话的拼接连续

3.4.1 在场主体间的价值碰撞

3.4.2 不在场对话的延续与渗透

3.5 对话结果:社会角色的密集互动

第4章 公共对话机制的功能意义分析

4.1 个人层面:大众的媒介话语权初显

4.2 家庭层面:搭建解决家庭纠纷平台

4.3 受众层面:引导受众伦理价值观

4.4 社会层面:社会公共治理的尝试

第5章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公共对话机制的局限

5.1 媒体语境下的权力结构失衡

5.2 深层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束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①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的一种新型节目形态,因制作成本低、收视率高、观众忠实度高等特点,受到来自央视、省级卫视及地方电视台的青睐和追捧,成为继选秀节目后吸引观众眼球、保证高收视率的又一节目类型。
   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在我国的热播绝非偶然,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产物,也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顺应时代公众精神需求的转变趋势。电视情感谈话节目以对话交流为主要表现形式,把围绕个人、家庭情感展开的私人话语纳入电视媒体的公共领域中,使有关亲情、爱情、友情的私人情感问题得以在社会范围内转换成公共议题,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
   进一步而言,在当下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急剧变动的特殊时期,社会整合机制往往略显疲软,不能对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应时而出,建立起各个利益主体间自由表达、真诚沟通的对话交流平台,发挥信息装置功能,引导受众价值观,调解社会关系,优化家庭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建立在社会广泛互动下的矛盾调和也是媒体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管理模式的探索。
   本文以电视情感谈话节目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传播学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出发,对媒介语境下电视媒体搭建的公共对话平台及其运作机制进行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这种公共对话机制的功能意义及局限之处进行概括性总结。
   本文第一章的绪论部分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组成。
   第二章主要从宏观视野对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进行总体一般性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本章中对电视情感谈话类栏目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从社会、文化及个人三个维度分析了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的兴起原因。通过对节目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总结了此类栏目从初创到成型过程中对话特征的演变规律。
   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个案研究及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谁在说》栏目为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做整体性观照,从公共对话环境——电视媒体建立的双重对话场,参与主体——涵盖了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大众话语三种话语类型,对话过程——主体间的多元互动及在场与不在场的超时空连续对话,对话结果——引发广泛的社会互动四方面为切入口,对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的公共对话进行多角度分析。
   第四章从个人、家庭、受众、社会四个层面对电视情感谈话节目公共对话机制的社会服务性功能进行总结性分析,指出其在赋予大众话语权、搭建解决家庭纠纷的公共平台、传递生活观和价值观及社会公共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提出大众媒介下建立公共对话机制的问题,概括而言就是媒体语境下对话角色的权力结构失衡和现实社会角色定位的束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