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6h】

双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双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力学测试

第二章双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

附图

文献综述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附录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目的 评价带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的双肌蒂髂骨瓣开槽植骨+2枚拉力螺钉和1根克式针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力学实验的研究目的:弄清开槽加植骨对股骨颈固定后的力学性能所产生的总体影响,评价其压缩刚度、扭转刚度在开槽植骨前后变化的意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来为手术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规范临床手术操作,以使骨折的固定更具力学安全性,同时也以此为依据制定患者术后的锻炼计划,决定其负重的时机。 2.临床研究的目的:通过随访和记录各个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实际临床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原因,达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疗效和繁荣医学学术研究的目的。 方法 1.实验研究部分 实验设计是将6根股骨标本做自身对照。先将骨折模型单纯做内固定(2枚螺钉加1根克式针固定),并将之定义为对照组,做一次力学测试。而后将标本于股骨颈颈前开槽、植入髂骨块,并重新穿入克式针固定骨块,将之定义为实验组。分别在开槽植骨前后各做一次做压缩实验和扭转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将数据整理后用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两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等方法做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数据之间有何差异及差异大小,具体过程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在电脑上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评价6个标本在开槽植骨前后力学性能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临床研究部分 回顾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运用此术式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9例,记录各个患者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术后随访中的功能恢复等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了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此治疗方法总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各种原因。 结果 1.实验研究部分 在弹性范围内载荷与股骨头下沉的位移呈线性关系,线性度较好,各标本的下沉位移均随着压力的增大而成比例增大。开槽前股骨头在500N力的作用下最大下沉位移是1.25mm,开槽植骨后最大下沉位移是1.32mm,两者相差5.6%,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做两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得出P=0.349,所以可认为开槽植骨对骨折固定模型的抗压缩性能影响不明显,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在把股骨头扭转1°时对照组所需要的平均力矩是2.21N.M,而实验组需要的平均扭矩是2.05N.M,略显下降,但两组数据经过配对t检验,得出t=1.537,P=0.185,大于0.05,所以两组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开槽植骨后骨折模型的抗扭刚度没有有明显变化。 2.临床研究部分 本组19例病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是16周,16例髋关节功能满意,行走正常,无明显疼痛;3例跛行,伴有行走时髋部轻度疼痛,其中2例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且X线片有异常征象。1例系骨不连患者,术前X线片见螺钉向外脱出,骨折端已有明显吸收短缩,股骨头内有硬化灶,再次手术后骨折愈合,走路跛行,疼痛不重,但不能完全下蹲,X线显示股骨头较扁,而关节间隙正常,无软骨塌陷及头内囊性变,骨小梁清晰,5年随访X线表现无明显变化。另1例患者系陈旧性骨折,伤后6个月手术,术后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第三年出现走路时患髋疼痛、跛行,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头内有囊性变,但无关节间隙变窄及股骨头塌陷表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3例,占68.4%;良5例,占26.3%;可1例,占5.2%;本组总优良率为94.7%。 结论 1.采用开槽植骨加2枚螺钉和1根克氏针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在力学上是合理的,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2.采用双肌蒂髂骨瓣植骨是治疗囊内型股骨颈骨折和骨不连的良好方法,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