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运用脑DAT显像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研究
【6h】

运用脑DAT显像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头电针影响帕金森病患者脑DAT功能显像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对照研究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帕金森病是目前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左旋多巴为治疗PD的首选药物,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该药的长期应用会出现“剂末”、“开-关”现象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外科治疗则存在着操作复杂、风险性大、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不足。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是治疗PD的新方法,已显示一定的治疗效果,短期疗效明确,但长期疗效不显著。针灸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针刺治疗PD的机理研究方面,尚缺乏一种客观、可靠、重复性好、为大家信服的疗效评定指标的问世。 多巴胺转运体(DAT)是位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的一种膜蛋白,DAT的变化是反映多巴胺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显像研究对于评价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的功能、PD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而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观察了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DATSPECT显像的影响,并以帕金森病常规用药美多巴作为对比,以期为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的 1.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观察不同分期PD患者头电针治疗前后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变化,观察头电针对PD患者脑DAT的影响情况,并且和美多巴作比较,以探讨头电针治疗PD的机理。2.利用Webster量表和UPDRS运动部分对头电针治疗前后PD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分,以观察头电针对于Hoehn-Yahr分级1.5-3.0级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头电针与美多巴在临床疗效方面的优缺点,阐述头电针在PD各个不同分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1.3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均符合目前国际上通用的CAPIT(CoreAssessmentProgramforIntracerebralTransplantation)PD诊断标准,排除合并有心、脑、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者、精神病或痴呆患者及过敏体质患者。 2.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治疗组抽出5例,对照组抽出5例,两组之间在年龄、病程和HOEHN-YAHR分级方面无差异。 3.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环球牌0.30mm,长25mm的不锈钢毫针,单侧病变选择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MS6),额旁3线(MS4),顶旁1线(MS8),顶旁2线(MS9),枕下旁线,双侧病变选双侧,深度达到帽状腱膜。小幅度快速捻转针柄,得气后连用G6805型电针仪,频率为100Hz,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病人口服美多巴(madopa)按照病人常规剂量服药。一般来说,轻度患者:125mg3/日;中度患者:250mg3/日;重度患者:250mg4/日;并且根据专科医生的建议酌情加减药量。 4.评定方法: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修订的Webster量表和(Unit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部分评定疗效。随机抽取的治疗组5人、对照组5人治疗前后分别行99Tcm-TRODAT-1SPECT脑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regionofinteresting,ROI)测定基底节区/枕叶(basalganglia/occipital,BG/OC)的比值,分析基底节区的DAT活性。 5.统计方法:利用SPSS10.0软件对Webster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两等级/频数表资料的秩和检验,治疗前后DAT显像BG/OC比值差异、Webster症状积分差异、UPDRS运动评分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疗效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10例作影像检查的PD患者治疗后99Tcm-TRODAT-1摄取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治疗组发病同侧治疗前后BG/OC分别为1.188±0.147和1.242±0.315(t=-0.292,P=0.784),对侧比值分别为0.902±0.121和0.950±0.252(t=0.500,P=0.643);对照组发病同侧治疗前后BG/OC发病为1.160±0.057和1.205±0.115(t=0.820,P=0.458),对侧分别为1.044±0.139和1.297±0.2612(t=-2.782,P=0.048)。只有对照组发病肢体对侧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2,P<0.05),其余脑区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之间对于DAT的改善效应无差异(起病同侧:t=0.040,P=0.969,起病对侧:t=-1.429,P=0.191)。 2.根据Webster量表和UPDRS运动量表评定显示,Webster评分示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549,P=0.583);治疗组在改善肌强直、多汗、便秘等方面的疗效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对于震颤的改善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肌强直的改善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80,P=0.289>0.05);在对于震颤的改善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t=-2.366,P=0.025);在对于多汗、便秘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多汗:t=3.347,P=0.002;便秘:t=4.786,P=0.000)。但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09,P=0.029)。 结论 1.头电针和美多巴都有减少PD患者基底节区DAT的丢失,改善基底节区DAT的活性的趋势,但因观察例数少和观察周期短,只有对照组发病对侧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这可能是两者延缓PD患者的病程并且减轻临床症状的机理之一。 2.头电针治疗PD疗效肯定,尤其在延缓病情、改善患者僵直度、减轻药物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副作用小,为治疗PD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