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4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异常T波量化分析预测1年后预后的研究
【6h】

4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异常T波量化分析预测1年后预后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写索引

声明

前言

方法和研究人群

结果

结论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各种慢性心脏病常有心电图T波改变或异常。在短期内变化很大的T波异常的提示意义较大,如T波高尖及低平反映电解质紊乱,超急性期T波高尖对于急性心梗的诊断有很重要意义。慢性心脏病中,T波异常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常在疾病早期出现,一般认为此时的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不大,尤其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最近MD Jacobsen等对异常T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等统计资料,取96%人群数据形成数据库,确定了每个导联的T波的形态、幅度,并使用“T波异常(abnomal T-waVe)”这个术语取代常用的“高尖”“低平”“倒置”“双向”等术语。在此基础上根据形态、幅度标准,对一份标准12导联心电图,先确定其中T波异常的导联数目,并对确定为异常的每个导联的T波再进一步测量,计算出其幅度与数据库中正常值的绝对差值,根据此幅度的大小来确定不同的异常T波类型组合,并使用每一类型作为指标,对FRISC Ⅱ(Fragmin and Fast Revascularisatio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disease)试验研究人群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对该研究人群中大部分患者一年后预后进行了随访。结果证实量化T波异常的方法在对作为ST段改变的补充,或在无ST段改变时能独立对冠心病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1年后预后有提示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心电图T波异常最常见,且常在出现心律失常前。CHF的预后判断因为其复杂的病因、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性、结局的不确定性,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指标能很好的起到此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对T波异常进行量化,并探讨该量化方法对患者1年后预后是否具有提示价值。但因Jlacobsen MD等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复杂,在判断时需要严格的T波幅度测量,并对照正常T波幅度数据库,对于心电图专业人员及心血管医师而言,判别过程相当繁琐,故不易推广。我们在 Jacobsen MD等所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更便于识别及使用。 方法和对象 1.1研究对象 1.1.1入选标准:a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10月所有诊断的慢性心力衰竭并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5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的住院患者纳入初步研究,共计1606例患者;b首次入院时心功能NYHA2-4级(未发展至D期);c入院后经消除病因及诱因治疗,并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方案治疗后,心功能较前改善,水肿基本消退,无或少量体腔积液,无肺水肿,静息时气促症状消失,静息时心率<110次/分;停用静脉利尿剂;心功能评价达至NYHA3级以上;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或房颤。 1.1.2 排除标准 1.1.2.1 一般情况排除标准:a年龄>75岁;b其它系统性疾病(如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性心脏病,内分泌及代谢原因如甲亢性心脏病等)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病因未得到彻底纠正;c可行根治术而未行外科根治术的先天性心脏病;d患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肺病、肝硬化、肾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等,明显影响患者预期寿命者;e出院后30天内发生终点事件(见下)者;f1年内失访者。 1.1.2.2 心电图(出院时)排除标准:a静息时心率>110次/分;b房扑;c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d左室高电压、右室高电压、低电压、心电图效果差、室性心律、起搏心律(上述情况可引起继发性T波异常); 根据上述标准,共有447例患者符合,纳入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该研究为一回顾性病例分析,采用观察法。 1.2.2 对入选的病例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经过住院标准药物治疗后,对其出院时的一般情况和随访期(出院30天至1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及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阳性用1表示,阴性用0表示(男性用1表示)。 1.2.3 心电图分析对入选患者出院前复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心电图机型号:MAC-5000)。单个导联T波异常的确定基于: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主波方向、幅度,确定该T波是否异常。在此基础上,共设定了7种类型的异常T波(例如异常T波导联总数;)进行研究。所有心电图结果分析由心电图专业人员独立分析。 1.2.4 联合终点事件:在随访期(出院后30天至1年)死亡(各种原因)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发作(NYHA4级)或心功能恶化至D期。 1.2.5 统计方法:所有的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异常T波类型和部分基线资料与终点事件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1 随访结果表明有27(6%)例患者死亡,79(17.7%)例发生至少一次急性心衰(NYHA4级)或心功能进入D期。总终点事件发生106(24%)例(见表5)。统计结果显示,7种T波异常类型中,总异常T波导联数≥6(OR=2.197;P=0.015)和V4-6连续异常T波数≥2(OR=2.240;P=0.010)的患者与终点事件发生呈正相关(见表6)。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全心衰(OR=4.658;P=0.011)和已发急性心力衰竭(NYHA 4级;OR=1.612;P=0.19)同样提示有较高终点事件发生率(见表7),而服用倍他乐克(OR=0.458;P=0.013)具有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1.2 利用SPSs13.0进行逐步回归,将患者的年龄、有否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瓣膜病、心梗病史、原发性心肌病及未明确病因、入院前是否已发急性心力衰竭(NYHA4级)、心衰类型、是否服用地高辛、倍他乐克等基线资料(左室舒张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因数值不符合条件未纳入分析),以及7种不同类型T波异常等变量2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联合终点事件为因变量,筛选影响CHF患者的因素。 总异常T波导联数≥6、V4-6连续异常T波数≥2、全心衰、已发急性心力衰竭(NYHA 4级)和服用倍他乐克等5个自变量进入方程,CHF患者的联合终点事件与这5个因素有关。 结论 T波异常用量化方法描述,并以特定的异常类型作为一个预测因子,作为T波电交替的补充,对CHF的1年后的预后有提示意义;服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可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著录项

  • 作者

    任学文;

  •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
  • 学科 内科学心血管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吴平生;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41.61;R540.41;
  •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量化分析; 异常T波; 预后; 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