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
【6h】

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严峻

1.1.2未来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1.1.3确保居民营养健康已成为粮食需求的核心目标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关于居民营养的国内外研究

1.2.2关于粮食安全的国内外研究

1.2.3关于中国粮食供需的国内外研究

1.3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分析的意义

1.3.1有利于粮食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1.3.2有利于粮食供需平衡方式转变

1.3.3有利于粮食安全目标的整体实现

1.3.4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整体布局与宏观决策

1.4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基本思路

1.4.2主要研究方法

1.4.3研究的技术路线

1.4.4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5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1.5.1研究的特色

1.5.2创新点

第二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2.1.1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2.1.2粮食消费与粮食供给

2.1.3粮食需求与营养目标

2.2营养均衡理论

2.2.1营养均衡的内涵

2.2.2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3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效用理论

2.3.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3.3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2.4需求弹性理论分析

2.4.1需求收入弹性理论

2.4.2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论

2.5预测分析方法

2.5.1趋势外推法

2.5.2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

第三章粮食消费现状分析

3.1我国粮食消费总体现状分析

3.1.1粮食消费的阶段划分

3.1.2近十多年来粮食消费总体变化

3.2主要粮食品种消费现状分析

3.2.1稻米

3.2.2小麦

3.2.3玉米

3.2.4大豆

3.3粮食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3.3.1口粮

3.3.2饲料粮

3.3.3工业用粮

3.3.4种子用粮

3.3.5损耗

3.3.6贸易用粮

3.4不同地区粮食消费现状分析

3.4.1人均家庭口粮消费差异分析

3.4.2口粮消费总量差异分析

第四章 粮食与居民营养水平关系分析

4.1粮食消费在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4.1.1食物消费种类

4.1.2食物与营养素的关系

4.1.3膳食营养结构的三种主要模式

4.1.4粮食在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的地位

4.2我国居民粮食消费与膳食营养水平变化分析

4.2.1食物消费结构中口粮消费仍占主要地位

4.2.2膳食结构改善中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

4.2.3粮食消费比重的下降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

4.2.4粮食消费转变已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

4.2.5居民营养素来源构成表现为口粮下降和饲料粮上升

4.3我国居民粮食消费与营养水平之间的关系

4.3.1营养素—粮食需求弹性总体分析

4.3.2动物性食物营养素的粮食需求弹性分析

4.3.3植物性食物营养素的粮食需求弹性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未来粮食消费趋势分析

5.1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供给水平与粮食消费

5.1.2收入水平与粮食消费

5.1.3膳食结构与粮食消费

5.1.4城市化与粮食消费

5.2未来粮食消费趋势判断

5.2.1口量消费仍呈小幅下降

5.2.2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

5.2.3工业用粮将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

5.3非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预测

5.3.1口粮消费需求预测

5.3.2饲料粮消费需求预测

5.3.3工业用粮消费需求预测

5.3.4种子用粮消费需求预测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

6.1居民营养目标分析

6.2居民营养需求量与营养结构

6.3粮食消费与热量、蛋白质的关系研究

6.3.1粮食消费与营养素转换关系的研究现状

6.3.2口粮消费与热量、蛋白质转换系数的计算

6.3.3饲料粮消费与热量、蛋白质转换系数的计算

6.3.4不同用途粮食消费转化系数计算结果

6.5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预测

6.5.1基于营养目标的人均粮食需求

6.5.2人口预测

6.5.3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预测

6.6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效益分析

7.1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效益内涵

7.1.1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分析

7.1.2粮食消费与营养的关系分析

7.1.3粮食生产与营养目标不一致带来的不良结果

7.2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

7.2.1粮食生产资源现状与趋势分析

7.2.2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估算

7.2.3粮食消费效益分析

7.3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发展方向与重点

7.3.1发展方向

7.3.2发展重点

7.4本章小结

第八章营养目标条件下确保粮食供需安全的对策建议

8.1建立营养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新思维

8.2建立与食物结构和粮食供需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

8.3加强科研和基础设施投入

8.4加强食物生产部门与营养工作部门的结合

8.5加强食物营养与合理粮食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

第九章基本结论与讨论

9.1基本结论

9.2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未来1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粮食消费、膳食营养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协调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居民营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幅度改善居民营养水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基本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之时,我国面临的耕地、水资源、环境、人口等的压力将比现在更为严峻,粮食增长艰难,保障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难度加大。在当前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消费与营养改善不完全对应的条件下,研究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建立起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指导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合理利用粮食生产资源、转变粮食供需平衡方式、确保粮食安全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特征、变化规律及趋势等开展了研究。现状表明,我国粮食消费增长主要是收入水平提高、膳食营养结构改善、城市化不断推进等因素引起的,食物消费结构中粮食消费比重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未来分析表明,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具有不可逆转性,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将继续下降,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成为未来粮食消费新的增长点;目标分析表明,要使粮食生产由注重总量和偏重物质投入转向结构优化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跳出耕地、水资源等条件的约束,必须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粮食的消费结构,从而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在粮食消费、生产和营养之间的关系研究中表明,粮食消费是人们获取热量、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近20年来基本保持在70%以上(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之和);口粮消费提供的热量、蛋白质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导地位;饲料用粮提供的热量、蛋白质比重有所上升;热量、蛋白质的粮食需求弹性表现为缺乏弹性,脂肪的粮食需求弹性表现为富有弹性。 在粮食消费和营养素的关系研究中,建立了不同方式粮食消费与热量、蛋白质转换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口粮与热量、蛋白质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258、0.556,饲料粮与热量、蛋白质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179、0.789.构建了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预测模型;运用建立的模型方程以及基于营养目标的居民热量和蛋白质需求量,对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粮食需求总量分别进行了预测。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对其效益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在分析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不同时期中等能量水平下粮食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了估算,并与非营养目标下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在口粮需求和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上,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要比非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节约粮食0.72亿t;基于营养目标的全国耕地需求为1.11亿h㎡,与其他非营养目标下的耕地需求相比,可节省耕地面积700万h㎡;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比重和占总灌溉用水的比重分别为24%、34%。 保障粮食供需平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要建立营养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新思维; 二要建立与食物结构和粮食供需相应的科技支撑体系: 三要加强食物生产部门与营养工作部门的结合; 四要加强食物营养与合理粮食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

著录项

  • 作者

    骆建忠;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许世卫;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粮食作物;
  • 关键词

    粮食消费; 膳食营养; 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