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6h】

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农民素质提升模式研究

1.2.2 国内农民素质提升模式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农民素质的内涵

2.1 新型农民

2.2 农民素质的内涵

2.3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第三章 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

3.1 农村劳动力资源

3.1.1 概况

3.1.2 区域分布

3.2 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3.2.1 农民收入

3.2.2 农户支出

3.2.3 购买商品

3.2.4 售出商品

3.3 农民素质现状

3.3.1 文化素质

3.3.2 科技素质

3.3.3 经营管理素质

3.3.4 思想道德素质

3.3.5 健康素质

3.3.6 法律素质

第四章 农民素质的制约因素及影响

4.1 农民素质的制约因素

4.1.1 自然条件

4.1.2 素质教育

4.1.3 农民自身

4.2 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4.2.1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4.2.2 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4.2.3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4.2.4 影响农村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章 凌源市农民素质提升对策

5.1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5.1.1 农村基础教育

5.1.2 成人职业教育

5.1.3 教育资源整合

5.2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5.2.1 科普宣传

5.2.2 科普网络

5.2.3 科普惠农

5.2.4 科普活动

5.3 提升农民经营管理素质

5.4 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5.5 提升农民健康素质

5.5.1 健康教育

5.5.2 卫生服务体系

5.5.3 文体活动

5.6 提升农民法律素质

5.6.1 法制宣传

5.6.2 法律意识

5.6.3 基层民主

第六章 凌源市农民素质提升规划

6.1 总体目标

6.2 主要任务

6.3 推进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当前,农村和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和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围绕凌源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升农民素质这一战略目标和任务,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理论研讨等形式,对凌源市农民素质的现状开展调查。从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对教育的认识等方面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展开调查和分析:从农业生产技能、非农技能、技能培训意愿、技能需求等方面对农民的科技素质展开调查和分析;从农产品种植、土地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对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展开调查分析;从婚姻观、赡养观等方面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展开调查分析;从健康意识等方面对农民的健康素质展开调查分析:从法律意识等方面对农民的法律素质展开调查分析。在情况调查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组整理,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加以说明问题。从自然条件因为、素质教育因为、农比不自身因为等方面,分析农民素质的制约因素: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分析农民素质对凌源市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
   对农民素质提升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讨,提出农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主要包括,以农村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整合为重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健全农村科普网络、实施科普惠农行动、开展实效科普活动为重点,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提高新生农民素质、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村干部培养为重点,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以“八荣八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事业为重点,注重引导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以开展健康教育、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组织文体活动为重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健康素质;以加强法制宣传、培养法律意识、促进基层民主为重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结合凌源市实际,应将农民素质提升问题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农民,为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总体目标是,以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宣传教育和组织培训活动,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有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有明显提高。主要任务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训,政策法规教育和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文化教育系列培训。同时,要以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为推进措施,推动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健康开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