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噻唑膦双层微囊悬浮剂的工艺研究
【6h】

20%噻唑膦双层微囊悬浮剂的工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 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胶囊概述

1.3噻唑膦概述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噻唑膦微囊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2.1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噻唑膦双层微囊悬浮剂的性能表征

3.1试验材料

3.2 试验仪器

3.3 噻唑膦微囊悬浮剂质量评价体系

3.4结果与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噻唑膦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4.2 噻唑膦的微囊控释体系的性能表征

4.3 噻唑膦微胶囊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噻唑膦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非熏蒸型杀线虫剂之一,由于噻唑膦颗粒剂具有较强的光解性和水解性,在土壤中易降解,为了达到理想防治效果,往往加大噻唑膦用量从而带来环境残留和作物药害等风险。将噻唑膦制备成微囊悬浮剂则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噻唑膦颗粒剂所存在的缺陷。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以聚脲和密胺树脂为壁材进行20%噻唑膦双层微胶囊悬浮剂工艺研究。首先对噻唑膦在不同介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然后优化了噻唑膦微囊化的工艺条件,并对噻唑膦双层微囊的粒径大小、分布、包覆率、释放速度、热性能、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微囊对大棚豇豆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从而为噻唑膦及其他农药的微囊化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对噻唑膦在不同 pH下水乳剂中的热贮稳定性研究,确定噻唑膦在水乳剂中稳定性最佳的pH为4.5,且加入0.2%的环氧化大豆油有助于提高噻唑膦稳定性。
  2.通过对噻唑膦在不同溶剂中的热贮化学稳定性研究确定以150#溶剂油作为嚢芯溶剂。
  3.通过对不同微囊粒径大小、分布及包覆率进行比较,确定噻唑膦和PM200的质量比(芯壁比)为10:1,外层壁材密胺树脂用量为10%时所制微囊的粒径大小适中,分布均匀,包覆率高达88.7%。
  4.通过对比不同乳化剂对噻唑膦的乳化效果及乳化稳定性,确定了最佳乳化剂为D-800,确定了其用量为1.4%,通过比较微囊粒径的大小及分布确定了乳化剪切速率为6000 rpm,乳化剪切时间为0.5 min。
  5.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噻唑膦内层微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55℃时,反应时间为4 h,反应彻底。
  6.利用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热分析天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对20%噻唑膦双层微囊悬浮剂进行了确证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噻唑膦双层微囊的最佳粒径D50为5.98μm,粒径范围0.12~15.32μm,分布相对集中,且双层微囊较单层微囊拥有较高的硬度、致密度和更高的热稳定性。透析袋试验表明该双层微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其释放过程满足经验方程C=ktn+C0。土中降解试验表明微囊化噻唑膦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未微囊化噻唑膦。通过贮存稳定性试验可以得知噻唑膦微囊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同浓度的水乳剂。
  7.以噻唑膦颗粒剂为对照,测定了噻唑膦微囊悬浮剂对豇豆根结线虫的防效,结果表明:当微囊悬浮剂在用量为2kg/667㎡进行灌根处理时,在药后60d对豇豆根结线虫的防效仍保持90%以上,对比噻唑膦颗粒剂来说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