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色遗传规律研究
【6h】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色遗传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 言

1.1 昆虫的体色及其类型

1.2 昆虫体色的变异现象

1.3 昆虫体色变异的调控

1.4 昆虫体色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不同体色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灰茶尺蠖体色的遗传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各产茶省份广泛分布,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另外,灰茶尺蠖存在体色分化,有灰体型和黑体型两种体色,目前尚未发现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室内观测和田间调查,研究了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色遗传规律,以期为基层生产提供参考,并揭示灰茶尺蠖的体色遗传特性。研究结果如下:
  1.灰茶尺蠖在浙江新昌地区年发生6~7代,第1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4月下旬,以后约每月发生一代,10月中下旬陆续开始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灰茶尺蠖幼虫4~5龄,总食叶量平均736.2mg·头-1,各龄食叶量呈指数增长,食叶量(y)与虫龄(x)的指数曲线为y=1.012e1.5857x,3龄后食叶量总计占96.01%。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灰茶尺蠖每雌平均产卵291粒,卵、1~3龄幼虫、4~5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8%、98.6%、98.6%、98.6%、82.2%和92.0%,雌:雄性比为1:0.85,种群增长指数为98.9。
  2.灰茶尺蠖灰体型和黑体型形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上,在幼虫、蛹和卵上无明显差异。黑体型和灰体型成虫的体色、触角、翅、胸足和腹部等有明显差异,其中翅面斑纹差异最大,灰体型前、后翅面上的斑纹在黑体型上均不可见,黑体型翅面被黑色鳞片完全覆盖,仅可见明显翅脉。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黑体型和灰体型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产卵量、孵化率、性比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但黑体型老熟幼虫体长和体重减少,食叶量降低,说明黑体型幼虫竞争能力弱。另外,灰体型和黑体型在择偶方面是随机交配,无偏好性。
  3.在21~23℃时,灰茶尺蠖灰体型和黑体型的预蛹存活率、蛹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增长指数均较高,随着温度降低或升高均显著下降,在27℃时最低,说明灰茶尺蠖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在21~23℃,低温或高温均阻碍灰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其中高温对灰茶尺蠖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尤其严重。在19~27℃范围内,当低于21℃时,黑体型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而且黑体型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显著降低,说明黑体型抗低温能力较强。当温度升至27℃时,黑体型的种群增长指数明显降低,说明黑体型对高温的抵御能力较差。
  4.经典遗传杂交试验表明,灰茶尺蠖的体色性状可以稳定遗传,而且黑色性状为显性性状,灰色为隐性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体色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