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春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6h】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春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试验设计与方法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现代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主要起源于对沙尘暴的治理,是一项生态、环保、抗旱、节本、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国内外许多试验结果显示,实施了免耕、覆盖和留茬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均可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增加土壤入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多重效果。国内外关于保护性耕作效应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对早地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分、温度的动态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等方面,研究认为直接作用于作物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水分、温度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作物光合特性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除受到作物自身因素的影响外,田间的环境条件,如土壤水分,地温、大气CO2浓度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光合作用。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会影响农田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从而会影响到作物的光合特性。同时目前关于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从作物光合机理方面来研究保护性耕作措施的产量效应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从2001年开始,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早区的定西县李家堡乡进行的保护性耕作定位研究试验,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春小麦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产量效应,这对进一步优化旱农地区小麦栽培的土壤管理技术,提升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技术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