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主体建构的艰辛历程——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
【6h】

主体建构的艰辛历程——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埃里森与《看不见的人》

1.2 埃里森与美国黑人文学

1.2.1 埃里森对美国黑人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1.2.2 以拉康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

1.3 关于埃里森及其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迷失--漫长的“前镜像时期”

2.1 美国黑人的内在奴化

2.2 自我意识的凸显与缺失

2.3 透过白人的眼睛看世界

2.4 通往“镜像时期”的征兆

2.4.1 布莱索的诡计

2.4.2 医院里的重生

第3章 重生--踏入“想象界”

3.1 理想自我的形成

3.2 理想自我的挫败

第4章 混沌--曲折的“象征界”

4.1 父亲角色的显现

4.2 面具背后的真相

4.3 自我理想的追寻与受挫

第5章 幻象--“实在界”的显现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拉尔夫·埃里森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黑人作家之一,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和评论者曾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然而,鲜有评论者对小说所涉及的心理成长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主要叙述了一个美国南方黑人在种族主义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天真走向世故的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这与拉康的理论不谋而合。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这位黑人是白人眼中心智未开化的理想顺民;在“想象界”里,他是重生后寻回故乡之魂的新生儿;在“象征界”里,他大展身手,却被“父亲”出卖;最后,他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却发现所拥有的自我、主体、身份、地位皆为幻象。在小说的结尾处,尽管主人公被生存环境反复折磨,但他依然决定以战士之勇重新面对这个世界。通过拉康理论透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埃里森对黑人民族的深切关注--不仅关心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仅展现残酷的社会环境,而且重在“构建主体”,积极为民族生存寻找出路。有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三界”说对作品进行解读,以凸显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建构,进而探讨其心理成长历程。这些都是以往黑人小说所未曾触及的,也是埃里森小说的精粹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