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6h】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课题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G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CAG伴IM在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以便更有效地选择防治CAG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对象与方法:
   将1年多来在厦门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集到的厦门地区发病的部分CAG伴IM患者279例,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虚血瘀、脾虚湿热血瘀四个证型,不论初发或复发,均以首次就诊所见症状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厦门地区部分CAG伴轻、中、重度IM及各IM亚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结果:
   1.观察结果表明,CAG伴IM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热血瘀证最多(150/279,53.8%),其次为脾虚血瘀证(91/279,32.6%)、脾胃湿热证(19/279,6.8%)与肝胃不和证(19/279,6.8%)。
   2.观察病例中CAG伴IM的男女比例为1.05:1,说明男女性在本病的发病率上无明显差异。
   3.观察病例中CAG伴IM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为41-60岁(166/279,59.5%),以中老年人为主;病程以5-10年最多见(167/279,59.9%),说明本病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4.观察病例中各中医证型在轻度、中度、重度IM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5.观察病例中各中医证型在各IM亚型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中医证型在各IM亚型中的分布分别为:小肠完全型IM:脾虚血瘀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脾胃湿热证:大肠完全型IM:脾胃湿热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肝胃不和证;小肠不完全型IM: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脾虚血瘀证。其中,脾虚血瘀证与脾胃湿热证在各IM亚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083),其余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性均不显著(P均>0.05)。
   6.所观察的大肠不完全型IM(胃癌前期病变)在中医证型上均表现为脾虚湿热血瘀证。
   结论:
   1.研究结果表明,CAG伴IM的中医证型多见于脾虚湿热血瘀证(150/279,53.8%)和脾虚血瘀证(91/279,32.6%),提示治疗CAG伴IM不宜单纯扶正或攻邪,而宜攻补兼施,可采用健脾化瘀或健脾清热利湿化瘀。
   2.CAG伴IM在男女性别的发病率上无明显差异(1.05:1),提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应注意防治CAG伴IM。
   3.CAG伴IM好发于中老年人,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病过程,提示对CAG伴IM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有可能延缓甚至阻断本病的发生发展。
   4.各中医证型在各IM亚型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分布特点分别为:小肠完全型IM:脾虚血瘀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脾胃湿热证;大肠完全型IM:脾胃湿热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肝胃不和证;小肠不完全型IM: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与脾胃湿热证在各肠化亚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
   5.脾虚湿热血瘀证在CAG伴IM的患者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150/279,53.8%),而且大肠不完全型IM(胃癌前期病变)均表现为脾虚湿热血瘀证,或许说明本证型癌变的可能性较大,治疗CAG伴不完全型IM(胃癌前期病变)应重视健脾清热利湿化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