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矿物代谢与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证型的关系
【6h】

骨、矿物代谢与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证型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文献综述:肾性骨病的中西医治疗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患者骨、矿物代谢相关的指标,探求CRI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骨、矿物代谢相关指标的差异,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并为论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40例CRI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阴阳两虚证五种证型。以正常体检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人群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水平以及骨密度等,并对CRI的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1、5种证型患者在所有患者中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脾肾气虚证(32%)、脾肾阳虚证(30%)、气阴两虚证(18%)、肝肾阴虚证(15%)、阴阳两虚证(5%)。 2、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524.62±134.89umol/L、725.62±170.14umol/L、688.33±82.39umol/L、846.00±177.85umol/L和1346.50±99.70umol/L。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型。 3、各证型CRI患者血清钙、磷浓度显著异于对照组。按血清钙浓度高低排序分别为:脾肾气虚证(1.94±0.25mmol/l)、气阴两虚证(1.92±0.38mmol/l)、肝肾阴虚证(1.89±0.19mmol/l)、脾肾阳虚证(1.67±0.347mmol/l);按血清磷浓度高低排序为:脾肾阳虚证(2.48±0.52mmol/l),肝肾阴虚证(2.40±0.65mmol/l),气阴两虚证(2.095±0.315mmol/l),脾肾气虚证(1.97±0.50mmol/l)。脾肾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4、按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浓度高低排序分别为:脾肾阳虚证(99.00±33.35U/L)、气阴两虚证(91.43±13.72U/L)、脾肾气虚证(80.92±22.31U/L)、肝肾阴虚证(69.33±24.48U/L)。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有显著差异性。 5、按血清甲状旁腺素的浓度高低排序分别为:脾肾气虚证(199.93±121.23pg/ml),脾肾阳虚证(311.75±287.40pg/ml)、气阴两虚证(329.57±302.12pg/ml)、肝肾阴虚证(434.67±191.86pg/ml),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肝肾阴虚证与脾肾气虚证之间有显著差异性。 6、按骨密度值高低的分布比顺序为:脾肾气虚证(0.32±1.04)、脾肾阳虚证(-1.09±1.144)、肝肾阴虚证(-1.52±2.07)、气阴两虚证(-2.04±1.86);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与正常对照组及脾肾气虚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1、脾肾气虚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证型,推测CRI初期患者多数为脾肾气虚,随后大致按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最终向阴阳两虚证发展演变。 2、脾肾气虚型患者即出现PTH升高及钙磷代谢异常。提示在CRI早期以及脾肾气虚时纠正骨、矿物异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肾性骨病中医证候演变可能与PTH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3、根据骨密度测定情况,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骨密度下降,出现骨质疏松,而且其演变过程与CRI中医证候演变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4、iPTH水平和骨密度水平可作为判断CRI患者证型以及转归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