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6h】

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劳务派遣理论综述

2.1 劳务派遣的概念及内涵

2.2 劳务派遣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2.1 劳务派遣与人力资源外包

2.2.2 劳务派遣与人事代理

2.2.3 劳务派遣与灵活就业

2.3 国外劳务派遣研究综述

2.4 国内劳务派遣研究综述

2.5 国外劳务派遣的发展经验

2.6 国内劳务派遣的产生和发展

2.7 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的理论基础

2.7.1 人力资本理论

2.7.2 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

2.7.3 资源基础论

2.7.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3 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特征分析

3.1 劳务派遣员工规模及增长率分析

3.1.1 劳务派遣员工总体规模分析

3.1.2 劳务派遣员工及用工单位增长率分析

3.2 劳务派遣员工行业分布分析

3.3 劳务派遣员工从业单位所有制分布分析

3.4 劳务派遣员工人口因素分布分析

3.4.1 人口因素的总体结构分析

3.4.2 人口因素与所有制形式和行业的交叉分析

3.5 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分布分析

3.6 劳务派遣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分析

3.6.1 劳务派遣员工养老保险基数分布分析

3.6.2 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养老保险基数水平对比分析

3.7 结果与讨论

3.8 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的主要特征

3.8.1 人力资本结构特征

3.8.2 组织内用工比例特征

3.8.3 报酬差异化特征

4 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趋势研究

4.1 劳务派遣员工供给分析

4.1.1 初级人才供给分析

4.1.2 高级人才供给分析

4.2 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选择分析

4.2.1 劳务派遣外部资源分析

4.2.2 两种战略下的劳务派遣用工匹配方式

4.3 劳务派遣用工群体的两极化特征

4.4 劳务派遣发展趋势分析

5 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问题分析及发展建议

5.1 劳务派遣用工特征及问题分析

5.2 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5.2.1 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不足

5.2.2 劳动力供给过剩

5.3 政策优化建议

5.3.1 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环境

5.3.2 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议价能力

5.3.3 引导就业者正确认识劳务派遣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劳务派遣制度在北京市发展较早,并以其潜在优势显著作用于劳动力市场和相关产业结构。尤其自《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劳务派遣实践得以迅速扩张,已在北京市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劳务派遣工群体,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2012年底全国人大进一步对《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相关条款进行了细化和修改,体现了对劳务派遣的重视和规范化的决心。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人力资本层次偏低、组织内部比例过高和报酬差异化且水平较低的特征。本文同时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劳务派遣的供给和需求,认为劳务派遣中存在以低成本战略——初级人才配置和价值创新战略——高级人才配置为特征的两种劳务派遣用工匹配方式,劳务派遣用工群体将呈现两极化特征。因此对低层次人才派遣进行适度规范,同时促进高层次人才派遣是北京市劳务派遣的发展趋势。
   结合对劳务派遣实践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目前北京市劳务派遣的用工特征是主要在低成本战略——初级人才配置路径上发挥促进就业和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而在价值创新战略——高级人才配置路径上发挥作用不足,并分析了两方面的形成原因,即法律约束、监督力度不足和就业意愿不足。
   最后,本文为劳务派遣的规范化和成熟化发展尝试性地提出了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环境、提高就业者议价能力和引导就业者正确认识劳务派遣的三方面政策优化建议,以期为北京市的劳务派遣发展实践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