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的经济学研究
【6h】

中国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的经济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规制经济学

2.1.3 有效竞争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3 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与成因

3.1 公共事业的界定与特征

3.1.1 公共事业的概念界定

3.1.2 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

3.1.3 我国公共事业的特殊性

3.2 公共事业的消费者权益

3.2.1 消费者权益的概念界定

3.2.2 公共事业的消费者权益

3.3 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及成因

3.3.1 价格的调整违背消费者意愿

3.3.2 质量问题和信息隐瞒

3.3.3 霸王条款造成强制交易

3.3.4 受到侵害后难以维权

4 公共事业的经济学分析

4.1 公共事业经营者侵权的博弈分析

4.2 政府引入竞争的福利分析

4.3 消费者诉讼的博弈分析

4.4 博弈结果的现实解释

5 他国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5.1 国外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制度

5.1.1 美国

5.1.2 英国

5.1.3 日本

5.2 美、英、日三国制度的比较

5.3 我国可以借鉴的方法路径

5.3.1 立法促进公共事业的改革

5.3.2 建立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5.3.3 建立真正代表消费者的保护组织

6 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

6.1 限制政府参与公共事业的经营

6.2 合理引入竞争

6.3 改革定价制度

6.4 强制信息公开透明

6.5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公共事业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住房、公用事业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市场结构上,公共事业大都处于自然垄断地位;从其提供的产品上,公共事业的商品或服务都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从其特点上,公共事业的正外部性又决定了其社会公益性的特征。这些也都体现了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一旦公共事业对消费者权益产生了侵害,首先影响的就是公众的基本需求,也损害了社会的公益和福利。世界各国都对公共事业十分重视,学术界也因公共事业的种种特点对其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但是,我国的公共事业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与结论。我国公共事业本身就具有计划经济特征,但是又处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阶段,形成了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相结合的独特性质。在公共事业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常常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管者,一方面不能克服自利动机,另一方面是没有给予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造成低效率,这些都为公共事业侵害消费者利益埋下了伏笔。同时,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法学领域,没有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去看待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是否收到侵害。虽然目前我国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律日渐完善,但对于公共事业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还无能为力。现实中,公共事业乱涨价、乱收费、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都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结果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消费者维权无门,受损的利益得不到补偿。
  本文首先找到了福利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有效竞争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基础。进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吸取前人经验,并找到可以突破创新的领域。在研究范围上,没有使用广义的公共事业概念,也没有仅针对公用事业领域,而是选取广义公共事业中,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的公共事业及其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消费者权益的概念以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依据,并对照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概念。特别是不仅仅从价格角度衡量,而是将消费者权益转化为效用整体衡量。公共事业消费者权益受到的侵害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将这些现象总结为价格的随意上涨、质量和信息不透明、霸王条款以及维权困难等方面,以经济学中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理论做出了成因的初步分析。然后,将公共事业的参与者抽象为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管者,在假设条件下构建博弈模型,找出相应角色参与博弈时的行为和支付。得出了政府应该退出经营,适当引入竞争,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的结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公共事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也应该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三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考察,总结出共性,又得出了我国应该进行的法律改革路径。公共事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有助于促进消费水平,实现我国用消费拉动内需的战略。同时,对于公共事业的改革,特别是通过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的改革进程也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