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研究——以西藏林芝巴松错为例
【6h】

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研究——以西藏林芝巴松错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1.3.2实地调研与规划经验相结合

1.3.3数理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

1.4数据来源

1.4.1旅游区实地数据

1.4.2国家标准

1.4.3学者经验数据

1.5技术路线

第2章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综述

2.1旅游环境容量的源起

2.2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2.2.1理论的提出和未受重视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2.2.2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

2.2.3理论研究的突破阶段(20世纪80年代)

2.2.4理论研究的全面深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2.5小结

2.3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2.3.1高起点的理论引入和探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2.3.2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

2.3.3注重理论的应用研究阶段(21世纪以来)

2.3.4小结

2.4对以上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3章理论应用研究基础

3.1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3.2旅游环境容量分容量

3.2.1旅游自然与人文环境容量

3.2.2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3.2.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3.2.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3.2.5旅游社会心理容量

3.3旅游环境分容量测算模式

第4章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在巴松错的应用研究

4.1巴松错旅游区概况

4.1.1旅游区范围

4.1.2资源的显著特点

4.1.3旅游区发展现状

4.2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4.2.1目前已开发区域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4.2.2一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4.2.3二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

4.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4.3.1目前开发状态中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4.3.2一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4.3.3二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4.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4.4.1目前旅游设施建设中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4.4.2一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4.4.3二期建设完成后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4.5不同发展阶段分容量统计和量测

4.6不同发展阶段分容量利用强度

4.6.1不同发展阶段游客预测

4.6.2不同发展阶段分容量年利用强度

4.6.3 2008年月游客接待量修正值及利用强度

4.6.4 2008年节日游客接待量修正值与分容量利用强度

4.6.5客流空间分布与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

第5章巴松错旅游环境容量调控建议

5.1不同发展阶段分容量年利用强度的调控

5.2引导游客流向以改变客流空间分布,缓解湖心岛超载压力

5.3利用地缘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强淡季主要客源地宣传

5.4巴松错风景区管理局建立旅游网站

5.5积极深入当地居民,研究居民心理感知容量

5.6环保局应尽其则,开展管理和监测活动

5.7自治区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调节游客分布时空不均

第6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巴松错旅游区位于西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藏东南地区,拥有高禀赋的高原水域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工布人文风情。旅游资源珍奇、多样、个性鲜明、特色浓郁,完美地体现了高原自然生态与藏族工布人文的和谐统一。旅游区仍处于初开发状态,是青藏高原上一朵天然纯净的雪域奇葩。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使这朵奇葩永保美丽,免遭不可修复的破坏,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是高原生态旅游区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旅游环境容量是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的核心理论问题,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之一。国内旅游环境容量应用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旅游规划中也逐渐重视此理论的实践,但针对高原生态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研究几近空白。本文以西藏林芝巴松错旅游区为例,探讨旅游环境容量理论的应用研究问题,以期为该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交待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简单回顾了理论的起源,并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三部分从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谈起,并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对其分容量和测算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调整,为具体应用到巴松错旅游区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应用研究,简要介绍了巴松错旅游区范围、资源的显著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上一部分总结的量测模式,对巴松错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进行了分阶段的测算,确定了分容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容量值,并结合游客规模预测,分析了各阶段分容量的利用强度;第五部分主要针对量测结果提出调控建议;第六部分结语,总体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和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