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乌鲁木齐
  • 会议文集: 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天津市石油学会;河南省石油学会;山东省石油学会;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新疆石油学会
  • 出版时间: 2015-07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6>
112条结果
  • 摘要:地面蒸汽准确分配是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大排量注汽锅炉的推广应用,目前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普遍采用一炉注多井的固定注汽管网流程,受注汽井的背压和注汽流量的差异影响,导致有的注汽井干度达到80%以上,而有的注汽井干度只有50%,严重影响了各井的注汽质量,并进一步影响了各井的产油量和油汽比.因此,开发研制了高精度、低成本的等干度分配装置,达到高效利用热能、减少热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 作者:庞群利,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坨21东一单元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稠、层薄、疏松易出砂、边底水活跃,冷采直井开发效果较差,多年来储量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动用.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014年对该块开展油藏研究,并积极转变开发方式,对剩余油较为富集的主力层实施热采水平井井网完善调整,实现蒸汽吞吐、热采引效,薄层稠油水平井单层开发,并优化工艺使用精密滤砂管+砾石充填完井方式,解决该块开发中存在的出砂问题,大大提高了单元开发效果,对同类油藏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南海礁灰岩A油田为稠油底水油藏因其原油粘度高、储集层裂缝发育等不利因素,整体开发效果不理想,采收率低.为改善开发效果,油田部分调整井应用了ICD控水工艺技术,但效果不明显,未从根本上实现稳油控水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分析了ICD控水工艺的应用效果,认为油田发育微裂缝导致的网状水淹严重以及ICD对于裂缝性礁灰岩油田的适应局限性是影响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用AICD控水工艺技术的方向,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增加单井累积产油量,改善开发效果,对南海礁灰岩A油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微生物驱是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式.通过近14年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已在7个区块开展了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本次对已实施微生物驱井组的生产动态进行分析,重点对实施过程较为完整的罗801、中一区Ng3、沾3等三个区块的实施状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微生物驱油的规律、见效特征,分析该项技术的油藏适应性.以室内研究为基础结合现场实时动态监测对微生物驱油的主导机理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下一步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 摘要:K油田是一个浅层疏松砂岩普通稠油油藏.2000年开始采用出砂冷采方式投入开发,开发初期产油量高,但递减快,开采6年采出程度仅5.4%,油藏压力迅速下降,大量原油滞留井间无法采出,急需通过转换开发方式,补充地层能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针对该区出砂冷采后进行的水驱试验、蒸汽吞吐试验及蒸汽驱开发实践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确认了K油田冷采后的开发方式应主要立足于蒸汽驱,可在冷采基础上提高采出程度20%以上,对同类普通稠油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作者:肖雄,丁明华,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聚合物驱油属三次采油技术,是注水油田开发末期提高储层动用程度、提高最终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30万吨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2011年被确定为股份公司重大科技项目,2012年实施加密完善井网,2013年7月开始前缘注水,2014年9月开始注聚.聚合物驱油,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携带力,提高微观洗油效率.因此在注入系统流程中,聚合物粘度指标是最重要的控制指标.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由于层内、层间渗透率差异大,非均质性严重;根据渗透率差异分为三个注入区域,三个分区采用同一套注入系统;对地面注入系统粘损控制要求高.在进行粘度控制研究时,以浓度为变量调控注入液粘度、降低地面注入系统粘度损失率为原则,采用节点控制法,以熟化罐出口、外输泵出口、过滤器出口、增压泵出口、母液流量控制器出口、静态混合器出口、注入井井口为节点.对各节点的配套设备进行试验优选,对运行参数进行合理性研究,使地面流程粘损指标达到了方案要求.同时自主研发盘管式高压取样器,降低取样误差,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截至2015年4月,累计注入聚合物目的液(母液),累计产油5.9674万吨,单井浓度合格率(要求偏差≤10%)大于80%,地面注入系统粘损12.00%.
  • 摘要: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和价格是影响复合驱技术工业化推广的关键,因此,研制具有优异性能且廉价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显得尤为重要.自“八五”以来,新疆油田公司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功研制了KPS202,KPS300,KPS304等一系列适用于不同酸值原油、不同驱油方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产品,同时掌握了石油磺酸盐的制备与分析技术,建成了年产5000t的工业化生产线,产品已分别用于克拉玛依油田二元与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三元复合驱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5%,为以后复合驱工业化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 摘要:新疆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压裂裂缝形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即东南部为垂直裂缝,西北部压裂形成水平裂缝.利用凯瑟尔实验测定该区块水平地应力大小及构造应力系数,建立了该区块组合弹簧模型的地应力计算模型,利用测井资料分析了七东1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七东1区地应力状态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分界线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区块西北部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处于逆断层应力状态;区块东南部最小水平主应力小于垂直主应力,处于正断层应力状态,中间存在走滑断层应力状态过渡带;分析结果与水力裂缝形态的分布规律一致,有利于指导七东1区后期压裂施工作业.
  • 摘要:海上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产出水的举升、存储和处理费用不断增加,部分平台设备负荷无法满足水处理量要求,给海上油田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通过研发新型井下油水分离器,并设计配套工艺管柱,开发出一套适合海上油田的悬挂式井下油水分离及回注工艺,可大幅降低油井地面产水量.新型井下油水分离器改变了传统锥式结构,采用管道式导流片结构,适用于Y型管柱结构,最大外径130mm,处理量可达1200m3/d,整个工艺系统采用悬挂式三通接头装置建立流动通道,可以保证井筒内建立大流量流动通道.配套的井下参数监测及调控装置,可实现在地面完成油水分离器出、入口压力及流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以保证系统分离效率.该系统处理量大、结构紧凑并配备完善的井下参数监测装置,管柱工艺与目前海上油田采用的电潜泵生产管柱工艺类似,大大降低了作业及运行风险.
  • 摘要:针对新疆油田七东1区二元复合驱过程中的配方评价问题,考察了4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KPS、两性型AF-36、非离子型L05、阳离子型1227)改变亲油性天然岩心模型表面润湿性的能力,进而考察了这4类表活剂分别与聚合物组成的二元配方体系对七东1区原油的界面张力并计算了粘附功,最后利用这4类表活剂对七东1区原油进行了静态洗油效率和驱油效率的考察.结果表明:与纯水相比,4种表面活性剂均能使岩石表面的润湿性由油性润湿向中性润湿或水性润湿改变;只有AF-36对原油的界面张力可以达到超低,为1.7×10-2mN﹒m-1,并且AF-36剥离岩石表面油滴所需克服的粘附功为0.018J,在4种表活剂里面为最小;AF-36的静态洗油效率和驱油后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分别为85.7%和12.7%,在4种表活剂里最高;通常配方体系剥离岩石表面油滴所需克服的粘附功越小,静态洗油效率和驱油效率就越高.
  • 摘要:为了研究油层法微生物采油代谢产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能力,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及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储层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与微生物可利用物质含量的数学方程;分析了微生物驱油机理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揭示了微生物在储层中生长代谢有利驱油物质的能力.分析发现利于驱油的代谢产物成分中氧原子数量较多,而储层流体中可供微生物利用以合成驱油物质的氧原子浓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含氧原子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生物气体等的生成.研究认为以烃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采油难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油层中微生物可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消耗速率、流体的注入速度等均制约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量和生成范围.
  • 摘要:南堡35-2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注水开发稠油油藏,地层原油粘度为50~950mPa·s,由于地层原油粘度大,油田开发后逐渐出现含水上升快,区块层间动用不均衡等问题.为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控制高渗层注入水突进,增加中低渗透层储量动用程度,减缓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南堡35-2油田开展弱凝胶调驱技术研究,从2007年至今该油田共实施5个井组,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本文针对弱凝胶调驱效果,建立渤海稠油油田弱凝胶调驱效果评价方法,分析弱凝胶调驱见效特征,同时针对不同井组开发效果不同,对影响弱凝胶调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渗透率级差、注水井距边水距离、地层原油粘度、连通性、注入浓度和粘度、注入速度和注入时机等因素与调驱效果的规律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海上稠油水驱开发油藏弱凝胶调驱的效果评价与规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作者:满文华,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滨五块是典型的高温高盐、中低渗透油气藏,中高含水的开发中期阶段出现了层间动用差异、平面上注水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应用新型的聚合物微球调驱理论,合成了适合滨五块油层物性的聚合物微球,室内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溶胀、封堵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调驱机理.结果表明,所测微球具有低粘度、耐温、耐盐特性,溶胀后最大粒径可增大30倍,模拟实验封堵率大于90%,采收率提高10%以上.滨五块现场矿场试验井注入油压上升,对应见效油井降水增油效果明显,表明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是提高注水波及体积、降低高含水油井的含水率的有效技术,是进一步提高中低渗高温高盐油藏的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 摘要:针对新疆油田七东1区聚合物驱试验区不同油井见聚见效时间、浓度、增油以及含水等见聚特征差异明显,且见效前后剖面动用情况变化显著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为后续砾岩油藏聚合驱动态跟踪调整、扩大试验提供借鉴,分别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聚驱控制程度等方面分析其对见聚见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物性对见聚时间影响较大,北部渗透率高、物性好,聚合物优先进入,导致北部见聚时间较早;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影响聚合物的产出,非均质性强,油水井层数动用差,聚合物波及效率差,产聚浓度高;聚驱控制程度较高的北部井和中心井,开发效果好.
  • 摘要:高渗普通稠油油藏由于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原油粘度高,水驱开发效果较差,通过聚驱开发后开发效果显著改善,但整体采出程度仍较低.驱油试验表明,高浓度大段塞二次聚驱可通过更强的流度控制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后效果显著,在一次聚驱已提高采收率11.02%的基础上,再次提高采收率10.34%.
  • 摘要:为了探索中、高含水阶段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为后期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在低渗透朝阳沟油田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的适用油藏条件,优化了微生物驱油的参数设计;通过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及扩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技术的配套技术,为低渗透油田更好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经验和依据.
    • 作者:刘蕊娜,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聚表剂体系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目前矿场试验已取得了不错的开发效果.针对聚表剂具有的高粘度、强乳化和自交联等特性,室内用了近6年的时间,从前期室内研究到进入矿场试验后对随着现场变化而不断改型的产品跟踪评价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评价研究工作经验,对聚表剂性能评价方法从探索到不断改进与优化,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用以指导现场试验,为将来聚表剂驱工业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聚表剂溶液粘度的测试方法,采用电脑读数法选取3分钟内的平衡粘度。将聚表剂溶液分子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利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提纯后聚表剂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改良了聚表剂吸附实验,由静态吸附实验改为动态吸附实验后,减少了实验误差并缩短了实验周期,而且能够更真实的模拟地层吸附环境。统一了聚表剂溶液乳化实验的方法以及细则,为不同批次产品的乳化性能的评价提供可比性。通过总结大量实验,确立了流变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的实验最佳条件,以及聚表剂溶液最佳实验浓度。
    • 作者:,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柔性树脂调驱体系是由柔性树脂和稳定剂组成的调驱体系,作为一种新型驱替剂,其室内纤维素膜封堵能力较强,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在12%以上.调驱剂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配比,对体系的封堵和深入性能有较大影响,需研究合理注入参数.为此本文在深入研究柔性树脂调驱体系基本理化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树脂、稳定剂的最佳浓度,优化最佳体系配方,并根据中区西部高台子油层柔性树脂调驱试注井组动态变化,进一步进行调整,最终得出体系的合理注入参数.按照这一体系参数注入后,取得了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为今后各类油层注入柔性树脂调驱体系,提供了有效依据.
    • 作者:曾红梅,
    • 会议名称: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性强,井组油层条件差异大,均一化设计注入方案难以满足不同井、层的开发需要.通过开展室内岩心实验、数值模拟及油藏精细地质研究,建立了三元体系不同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与油层渗透率匹配关系,研究了二类油层不同地质条件下井组多因素量化分类标准,依据匹配关系、油层渗透率分布、井组分类及已注三元驱区块类比,形成了工业化三元复合驱注入方案全区优化设计、不同类型井组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的方法.2014年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开展了二类油层工业化弱碱三元复合驱,现场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注入方案是确保化学驱开发效果的前提,依据井组注入方案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动态反映特征做好及时的注入参数匹配调整和井组措施调整,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区块见到较好开发效果.
  • 摘要:本文根据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效应,研究了石油羧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复配体系在弱碱条件下能与大庆原油形成10-3mN/m数量级超低界面张力,贝雷岩心驱油实验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4.36-26.62个百分点.该项研究为大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