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桃源图》题材绘画解读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桃源图》题材绘画解读

摘要

通过对传世画作数量、画作集中时间和画家活动地区的统计与对比,笔者发现:《桃源图》题材画作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区曾广泛盛行.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区,以文徵明为核心的江南文人圈对《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创作、欣赏等活动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原因.rn 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背景下的《桃源图》题材绘画分为两类:一是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现原文故事情节的《桃源图》,二是脱离原文情节、抽取重要因素进行表现的《桃源图》.这两类《祧源图》虽在表现内容及方式上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具备三个核心视觉要素——山洞、渔人、水泽田地.这三个核心视觉要素在文本上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呼应,在思想上都带有隐居避世的含义,在实景上又与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致相一致.rn 作为江南文人圈核心的文徵明绘有多幅《桃源图》,画作全部创作于其离乡赴京任职(1523~1526)及辞官返乡归隐期间(1526~1559),反映出画家创作心态的变化.与文徵明往来甚密的文士友人也屡屡欣赏、题咏、创作《桃源图》,并且这些友人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皆为屡试不中、仕途坎坷的江南失意文人.rn 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江南失意文人,屡屡欣赏、题咏、创作《桃源图》题材绘画.《陶渊明集》的广泛刊刻为他们提供了阅读《桃花源记》的文本条件,同时江南的水乡风物又成为入画《桃源图》的山水实景.这些江南失意文人借由对《桃源图》这一带有隐居色彩的绘画题材的创作与欣赏,将家乡的山水风物融入其中,抒发自身科举受挫、抱负难展的内心情绪.在他们心中,其所处的江南水乡无疑即是隐居避世的"桃花源"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