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2年海峡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 >早期梆子腔“族性”音调举证——兼论台湾北管中梆子腔、二逢的音调来源

早期梆子腔“族性”音调举证——兼论台湾北管中梆子腔、二逢的音调来源

摘要

早期梆子腔唱腔发展手法是采用族性"因子"复制法扩展唱腔.以"吹腔"为"族性"音调的梆子腔,早在17世纪末已经广泛流行.早期"梆子腔"齐言体式并未形成,而且腔节与词节也未统一,但是腔节结构比较稳定(上下句四个腔节、相同腔韵),多数腔节采用"字在腔中"为特点的"定腔传辞".这体现了板腔体音乐早期的特征:唱腔音乐为主导,统摄或兼容唱词,是对唱词的解放,而成熟的山陕梆子的板腔体则以齐言唱词为主导,既解放了唱词,也解放了音乐.清康乾年间,河南流行的梆子腔其实就是以"吹腔"族性音调为基础的声腔.台湾北管的梆子腔、二逢或来自广东西秦戏,或跟广东西秦戏一样分别来源于安徽的吹腔和江西的宜黄腔,时间应该在《缀白裘》所载弋阳梆子腔在乾隆年大兴之后,慢板刚刚开始形成之时.清代中后期,乐籍制度的彻底解除,戏曲彻底回归底层,随着土腔时代的到来,坤角也彻底离开戏曲舞台,造成后起的山陕梆子出现男女同腔同调的的局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