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修复中的真实性问题

摘要

修复中的真实性问题最早可追溯到古典时期,普鲁塔克记载了著名“忒修斯之船”的故事.15世纪,古典时期的艺术品被重新发现,艺术品市场上同时出现了原作、古代复制品、近期复制品和赝品,原作较之其他具有了某种特殊的价值,即现代意义上真实性的萌芽.18世纪,温克尔曼出于对古希腊艺术品的极度推崇,将后期添加与原作区分开,材料真实性的概念由此悄然诞生.19世纪,以维奥莱·勒·杜克为代表的风格式修复认为“风格”——“任何时候可能都不曾存在的完整状态”即代表真实.与此同时,以拉斯金为代表的反修复学派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产生了历史真实性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李格尔建立的价值体系中被具化为“岁月价值”.20世纪,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中将修复艺术作品的潜在一体性作为最高目标,认为这是一种自治性,与李格尔的“艺术意志”相近,即真实性与自治性等同.而后随着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真实性逐渐回归材料层面.菲利波意识到这一倾向,并认为应将社会、文化等人文方面的考量整合到修复之中,即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下的局限性,以修复的可逆性保证真实性.文章梳理了艺术品修复领域中真实性概念的发展变迁,并依据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质的认识,为解答修复中的真实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恢复艺术品创造、容纳“争执”的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