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六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 >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押韵与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摘要)

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押韵与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摘要)

摘要

诗歌是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指出“诗比任何艺术都更顽固地具有民族性”.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甚至形成了中国人在写作和阅读中对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之文句的特殊偏好.但是,人们究竟如何阅读诗歌?中国古代诗歌的形(韵律特征)与神(诗意)具有何种相互作用机制?这些问题尚没有来自当代认知科学的实验证据,也缺乏基于这些科学证据的理论阐述.研究者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手段考察了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押韵与诗意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过程中,被试阅读148句7言唐代格律诗,然后判断诗歌的押韵和语义模式.研究发现,自上而下的押韵预期影响早期语音表征,从而在前词汇阶段诱发了P200效应.同时,押韵一致性诱发了一个右偏侧的N400-1ike成分,且在N400和P600时间窗口调节诗歌语义理解和整合.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古诗阅读中押韵加工的独特神经电生理成分.这个发现第一次为自然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基于声音预期的早期效应提供了非常干净和清楚的证据,揭示了前词汇时间窗口自上而下预期和自下而上加工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后续诸如韵律预期在阅读中的作用机制等一系列新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这些发现表明,使用不同文本体裁(如,中国古诗)调节预期可以为探索语言加工的前沿和经典问题提供有效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