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文化”场域的博弈与“遗产”价值的重构——基于彝族禳灾文化遗产化案例的思考

“文化”场域的博弈与“遗产”价值的重构——基于彝族禳灾文化遗产化案例的思考

摘要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路径之一.然而,申遗在当下更同质于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场域的主体性选择,这种选择看似延展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实则改变了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自然而紧密的依存状态.就彝族的禳灾仪式而言,它原本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的结晶,是适应其生产生活有效的地方性知识,是少数民族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是在当下不同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非遗性的价值建构,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禳灾文化主体的传统地位被改变,原有的"价值"在新的评判标准下被重新评价和书写.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主体在申遗"在场"中的话语、行动和博弈,就申遗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对行政权力、商业资本、地方精英、当地民众等主体的现代意义进行纵横向的对比;着重分析教科文组织所理解并倡导的概念化的非遗保护在实践语境中的差异性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探寻不同场域关系网背后的结构逻辑.其次,本文将从中遗的缘起出发,探究在如此复杂的力学关系中,传统民族文化价值如何被各方重构并符号化.在此基础上,从彝族禳灾仪式之一的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与文化认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及解决的可能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