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福山首届药师佛与健康文化论坛 >药师信仰与中国古代残疾人救助体系

药师信仰与中国古代残疾人救助体系

摘要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出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政府对于救灾即所谓"荒政",有较大的热情,而对于鳏寡孤独、残疾人的救助则相对冷淡,因为前者多为突发性事件,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危及政权;而后者则没有如此紧要,对于政权的威胁比较小.药师信仰是随着《药师经》的翻译传人我国的,《药师经》前后有五次翻译,东晋译、刘宋译、隋译、唐玄奘译、唐义净译。这五译以玄奘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在中古时期,佛教在我国慈善救助系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被宗族义庄取代。而公认宗族互助救济的先驱性典范——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实际上是以佛教同类组织为模板的。虽然佛教慈善在近古以降,影响力下降,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特别是宗族义庄往往带有血缘的狭隘性,救济范围窄小,且往往含有巩固和提高宗族声望地位等功利目的,反不如佛教慈悲精神具有普适价值。佛教在我国古代残疾人救助等方面,于理想信念、实际组织体制上,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吸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