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五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移植与排斥:无根的现代乡村文化——基于河村文化活动建设的考察

移植与排斥:无根的现代乡村文化——基于河村文化活动建设的考察

摘要

价值观的建构与缔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文化活动的形成则是促成统一价值观的关节点.当前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再一次将现代乡村文化活动拉回了"分析的中心".在乡村文化建设经验理解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现代乡村社会中,文化活动兄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其数量占绝对优势,而之所以产生现实中的问题,则是因为现代乡村社会文化是一种移植于文化。移植文化是以城市生活特点为模举,将城市文化内容、形式及运作方式等以复制、嫁接的方式运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在这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出现类城市化特征被视为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文化的发展,然而本研究假设,这种来源于撼市并被强行植入乡村社会的移植文化,本身所带有的货币化、原子化以及都市化的特点与地方性乡土文化的特质(乡土化、去成本化和群体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适应性差距。因此,尽管移植文化被植入乡村社会生活,然难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甚至因此而出现拒斥效应,致使其被排斥在农民日常文化活动的体系之外,以致于移植文化因难以扎根于乡村社会而无法正常生长,进而形成一种“无根”状态。河村文化建设经验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从方法论角度来讲,它也只具有典型性,而无从谈起普遍性。如若将此结论进行推开,使其不仅仅使用于与河村有相似基础的村庄,而且适应更多类型的中国村庄,我们设想可以修正以上结论,若在结论之前加入相应的限定条件,即如果现代乡村文化活动的无根性程度与城乡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呈正相关,那么距离城市,特别大都市越近的乡村,或郊区农村,其对移植文化活动的震荡越少,反之,则距离越远,那么震荡越大,甚或出现一种全民抵制的状态。当然,由于未能进行经验验证,这只能算作我们的猜想。但是,这种假想也就给了我们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突破无根状态的一个新思路,既然移植文化的都市化、货币化和原子化导致了其在乡村社会中的“无根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重塑与乡村社会文化特质具有一致性的文化活动内容,以乡土化、去成本化、群体化为核心反思现代乡村文化的建设方式。抑或通过“老根发新芽”,采取一种嫁接的方式,以原有乡土文化为基础,现代文化作为运作载体,进而可以有效的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需求,并打破这种混沌的社会秩序状态。但是,无论以哪种方式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我们都绝对不能一刀切,要循序渐进,遵从地方性知识,结合乡村文化的现状与农民自身的需求、资源条件,准确定位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合理有序的进行,以期不仅有效的使广大农民群体共享社会文化发展成果,而且也更好的通过文化活动加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明祥和的乡村文化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