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之交的汉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从'日语'到'中文'——论吕赫若小说语言转变的意义

从'日语'到'中文'——论吕赫若小说语言转变的意义

摘要

1935年,当台湾作家吕赫若开始他的小说创作的时候,他向我们展示的基本主题是"对抗"——牛车所代表的农业文明与汽车所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对抗(《牛车》)、佃农与地主的对抗(《暴风雨的故事》)以及因思想迥异而导致的未婚夫妇的对抗(《婚约奇谭》).在这些充满着紧张感和火药味的一个又一个的"对抗"中,不难感觉到设计这些"对抗"的作者的那颗年轻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这几篇小说中的"对抗"虽然内涵不同,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把握现实"和"表现社会阶级"的意识:《牛车》中的杨添丁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在历史前行的大潮面前惨遭灭顶之灾几乎是一种必然;《暴风雨的故事》中的老松,他与宝财之间既有着佃农与地主之间的那种被压迫与压迫的关系,也有着妻被人夺和夺人之妻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的核心则是阶级的不平等;《婚约奇谭》中琴琴与李明和的婚约由定约到毁约,其中的关键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与否.在吕赫若的最初的小说创作中,现实意识、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确乎成了深蕴在"对抗"的主题背后,并导致"对抗"主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