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态脑功能技术对不同针法镇痛的中枢机制的分析应用

摘要

目的:针灸镇痛是治疗腰腿痛的一个常用手段,但临床选择针灸方案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客观科学的选择指标.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平衡针及体针两种不同针法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rn 方法:纳入20名2009-03/09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康复科、传统疗法中心门诊及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患者,平均分成平衡针治疗组以及体针治疗组,均在针刺前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双侧杏仁核的联系有显著改变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对两组针刺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的差异进行探讨.针刺前及针刺后10min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腿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疗效.rn 结果:经平衡针灸治疗后10例患者腰腿痛均有好转,经体针治疗后10例患者亦大部分人症状好转.平衡针刺后,与双侧杏仁核存在时间相关性明显提高的脑区有壳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丘脑、海马回、颞上回、岛叶、脑干、颞中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扣带回、胼胝下回、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体针针刺后,与双侧杏仁核存在时间相关性明显提高的脑区有左侧丘脑、左侧壳核、腹外侧核、边缘叶、扣带回.rn 结论:杏仁核是内源性痛觉调制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性痛觉调制通路内部存在丰富的纤维联系.平衡针灸镇痛的中枢机制并非通过单一脑功能区,而是通过与杏仁核有功能联系的多个脑功能区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流动性的网络的相互作用而对其发挥调节作用.而体针的镇痛作用并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效,故平衡针起效快速,疗效持续时间较长.相比平衡针治疗组,体针治疗组治疗后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内源性疼痛调控网络的功能改变,提示体针的镇痛作用并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效,故体针治疗起效较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