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 >缺血预处理在急性肾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

缺血预处理在急性肾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

摘要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failure,ARF)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据报道,其年发生率高达620人/百万人口[1],而其中由肾脏缺血引起者占到75%.尽管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但其死亡率仍高达30-50%[2].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被认为是迄今最强有力的内源性保护措施.IPC是指预先给机体组织一次或多次短暂性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对以后较长时间的I/R产生显著的耐受性[3].IPC的保护作用分为早期相(数分钟出现,持续1~3 h)和延迟相(24h后出现,持续数天). 自1986年Murry等提出IPC的心脏保护作用之后,人们发现1PC可不同程度减轻肠道、肝脏、皮瓣、骨骼肌、血管等I/R损伤.研究表明,IPC对肾脏I/R损伤也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现就其在缺血性ARF中的作用及机制做简要介绍. 一、IPC对缺血性ARF的保护作用 二、IPC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 三、本科室关于IP对缺血性ARF保护作用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