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08年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 >树突状细胞提呈布鲁氏菌抗原的机制与新型疫苗设计

树突状细胞提呈布鲁氏菌抗原的机制与新型疫苗设计

摘要

抗原提呈分为抗原捕获、抗原提呈细胞迁移和抗原加工、启动免疫应答三个阶段。但目前对机体提呈布鲁氏菌抗原的机制尚不清楚。布鲁氏菌主要感染巨噬细胞(MΦ),并可在MΦ内大量生存繁殖,造成MΦ免疫功能缺陷。但在清除阴道MΦ后,经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其黏膜内的树突状细胞(DCs)不再向引流淋巴结迁移,从而阻遏了DCs的抗原提呈功能;而未清除MΦ的小鼠,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后,小鼠髂内淋巴结内DCs的数量急剧增加,细胞密度加大并由皮质区向副皮质区的T细胞区聚集,同时,ELISA检测发现,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小鼠主要产生IFN-γ。用布鲁氏菌疫苗负载培养基中的MΦ与DCs后发现,MΦ在12h发生了坏死性凋亡(necropatosis)现象,释放出许多细胞碎片与膜包小泡,而DCs的形态结构却始终保持完好。这表明MΦ和DCs之间存在抗原传递现象,而凭此传递DCs获得抗原并向引流淋巴结迁移,启动初始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通过糖基化布鲁氏菌外膜蛋白,使其成为DCs的靶向抗原,免疫小鼠后产生了很好的免疫应答。此结果证实,开发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是完全可行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