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外合治滞颐体会

摘要

文章通过实际病例分析了中医方法治疗滞颐的效果。“滞颐”为小儿常见症候,多因脾虚失运,中焦积热所致。脾为该病重要病位,治当以脾胃为中心,分清虚实,根据兼证加减用药。小儿生长迅速,阳常有余,阴相对不足;“脏腑柔弱;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薄弱;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饥饱无常,贪食肥甘厚味及生冷甚多,伤脾失运。积滞中阻,郁结化热;脾病及予,肺卫不固又易外感,而成“感冒夹滞”。风寒外袭,首先犯肺,外邪引动伏火,内外相加。脾之成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患儿肠胃乃伤,运化失司,水湿停滞,积久化热;脾胃湿热内蕴。伏火上蒸,廉泉失于制约,津液外溢,故见流诞,臭哕难闻;脾胃呆钝,运化不行,则纳呆,大便臭秽;流涕,唇红,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为郁热夹外感之征。中药汤剂内服,以清热泻脾汤为主方,清泻脾胃伏火。清热泻脾散出自《丹台玉案》,原方专为鹅口疮而设,后世只要辨证属心脾积热证,选此方疗效尤佳。加入运脾燥湿之品,使脾胃运化正常,津液归于常道,廉泉制约有权,流涎自止。方中加入养阴升津,清心除烦之莲子心、玄参、灯心草以泻上炎之火,并防阴液更伤。食疗粥以清热泻脾为治则,加强清泻脾冒之火,除湿养阴之功。外治法中,穴位贴敷直接作用于脾胃,使脾胃健运,脏腑功能协调,而不至饮食停滞,郁而化热。小儿推拿为绿色疗法,且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清脾土、清肺、清天河水、退六腑为清解脾胃郁火,健脾和胃,清心的常用穴。中医内外合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