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1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364篇;相关期刊1407种,包括江汉论坛、文史哲、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首届东亚学术评价国际研讨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学的相关文献由3106位作者贡献,包括雷戈、陈新、鸿生等。

历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3 占比:44.0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4364 占比:55.56%

总计:7855篇

历史学—发文趋势图

历史学

-研究学者

  • 雷戈
  • 陈新
  • 鸿生
  • 肖宏发
  • 张艳国
  • 杨共乐
  • 吴怀祺
  • 瞿林东
  • 程天芹
  • 胡逢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京日; 田野
    • 摘要: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历史系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地方高校要强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采取教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和探讨地方高校历史学"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历史学"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途径,以供参考.
    • 李喜霞
    • 摘要: 伴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洪流,历史学也开展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尝试,但存在学生从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知识传授与思政习得两张皮的问题。鉴于历史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查和访谈为建设的前提,合理布置实践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凸显实践环节对历史学专业课“思政课程”建设的功效。
    • 美迈克尔﹣波利亚科夫; 程利伟(译); 顾晓伟(校)
    • 摘要: 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让位于“文化”或者“实践”转向。对其拥护者而言,这一发展预示着意向性主体的回归以及对社会场域动态本质的重新关注。各种尝试围绕着实践的概念展开,强调日常行为是社会组织及其稳定性的支柱,特别寻求消解社会科学中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持续的概念张力。通过考察以实践为主题的标杆性著述,并将实践何以介入史学分析的目的也纳入思考即可看出,尽管对实践理论实现其目的的有效性应该保留地持有乐观态度,但是这种介入方式在稳步落实的同时仍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
    • 樊笛
    • 摘要: 对于基督教兴起原因及过程的研究,西方历来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罗德尼•斯塔克的《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一书以一位社会学家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融入对早期基督教的研究,给学界带来了有别于传统历史学视角的全新解释。《基督教的兴起》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但也存在诸如史料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 綦岩; 李琼
    • 摘要: 文章认为,近年来黑龙江省历史学领域存在人才严重匮乏、教学理念滞后、课程衔接松散等问题,导致黑龙江省历史学发展陷入困境。文章建议黑龙江省全社会树立正确历史观,建立科学人才观;各级学校形成生成教学观,培养全面育人观,使历史学助力文化强省战略,聚力人才兴省布局,借力创新荣省机遇,努力谱写科教富省新篇。
    • 王申
    • 摘要: 新高考的推行为部分专业师范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注重与地方政府、中学合作,共同探索提升师范生核心技能的路径。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健全实习管理体系。高校教师要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主动了解中学教学的需求。教育实习单位要积极探索系统的准教师成长方案。地方政府应敢于担当,做好属地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
    • 梁志; 陈书琦; 李欣颐
    • 摘要: 从学科分合趋势、现实需求、回归中国学术传统三个层面观察,跨学科理应成为“新文科”理念的核心要素之一。斯坦福大学基于工科跨学科学习提出了知识孤岛—了解—欣赏—理解的路径。作为对该路径的改进,本文针对历史学跨学科学习提出了知识壁垒—意愿—理解—借鉴—反哺的IACUB模式。在此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历史学本科拔尖人才跨学科培养方面设计了跨学科讲座(“历史+”跨学科对话)—跨学科短课程(“史海新舟”跨学科讲堂、“跨学科卓越大学生夏令营”、跨学科野外实习)—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群“四步走”策略,旨在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壁垒”到“意愿”乃至“理解”的飞跃。初步实践和反馈评价表明,该策略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 周琼
    • 摘要: 环境史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即思考从古(人类有文献记载以来的历史为主)至今人类演变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为当下环境问题给出建议与指导,其关怀现实、经世致用特点十分明显。当然,从历史学自身发展看,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史学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的经世致用更多表现在对王朝政治演变、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考,带有"惩恶劝善""贻鉴将来"的教化与向导意义。
    • 谭刚毅; 钱锋
    • 摘要: “口述史是人人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记录关心人人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口述史工作是人人都可以作出贡献的历史。”(语出《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卷首语)口述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口述的。即使在有文字的时代,人们早期仍然大量使用口述的方法记录和传承历史。Histor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ἱστορία(historía,意为“习得、叙述”),也是向讲述者或历史学人(ἵστωρ,hístōr,智者)研习的一种知识形式。西方和中国古代都有通过记录人物语言进行历史资料保留的传统。
    • 梁志刚
    • 摘要: 学界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一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著。然而,谁又曾想到,他小时候竟然是一名顽童。了解这位学术大师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或许能给今天对青少年的教育一些有益启示。顽童上学1911年夏天,季羡林出生在山东鲁西平原上一个叫官庄的村子里。以他的话说,这是山东当时最穷的县,而他家又是村里最穷的人家。回忆起童年来,他的“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因为父母早逝,家里实在太贫困,季羡林的父亲季嗣廉和叔父季嗣诚在十几岁时就离开了官庄,到济南谋生。1917年春,季羡林6岁,季家到他这一代只剩他一个男孩了。季嗣诚认为,光宗耀祖的希望就落在侄子身上了,唯有让侄子好好读书,将来方能出人头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