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太平洋

北太平洋

北太平洋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产、渔业、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24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海洋世界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潮汐及海平面专委会、计算海洋物理专委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宁夏气象学会2013年联合学术讨论会等;北太平洋的相关文献由110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军、缪圣赐(摘译)、刘秦玉等。

北太平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9 占比:74.56%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3.44%

专利文献>

论文:224 占比:22.00%

总计:1018篇

北太平洋—发文趋势图

北太平洋

-研究学者

  • 陈新军
  • 缪圣赐(摘译)
  • 刘秦玉
  • 缪圣赐
  • 唐峰华
  • 黄洪亮
  • 樊伟
  • 刘必林
  • 崔雪森
  • 方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佳顺
    • 摘要: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是北太平洋一条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达数千千米的火山岛链,其走向在47 Ma前发生了约60°的偏转,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皇帝海山链弯折.该弯折的形成机制牵扯到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两大地球科学基础理论,是地球动力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夏威夷地幔柱的位置相对固定,是太平洋板块运动突然转向导致了海山链的弯折(Morgan,1972;Torsvik et al.,201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对稳定,是夏威夷热点在47 Ma以前快速南向漂移以及在47 Ma之后相对固定导致了海山链的弯折(Tarduno et al.,2003;Hassan et al.,2016;Sun et al.,2021).
    • 张培超; 张孝民; 陈丙见; 李凡
    • 摘要: 根据2019年7—12月我国大陆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渔船生产数据,对秋刀鱼渔场与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首先,运用信息增益技术(IGT)分析了影响CPUE的6个水温因子,各因子按影响大小排序依次是12.5 m水层温度(T_(12.5))、0~12.5 m水温的垂直梯度(△_(T0-12.5))、12.5~37.5 m水温的垂直梯度(△_(T12.5-37.5))、海表面温度(T_(0))、37.5~62.5 m水温的垂直梯度(△_(T37.5-62.5))和37.5 m水层温度(T_(37.5))。然后,用频度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影响秋刀鱼渔场分布的六个水温因子的适宜范围,分别是:T_(12.5)为7~12°C,△T_(0-12.5)为(1~3)×10^(-2)°C/m,△T_(12.5-37.5)为(3~4)×10^(-2)°C/m,T_(0)为10~16°C,△T_(37.5-62.5)为(2~3)×10^(-2)°C/m,T_(37.5)为6~10°C。研究结果显示12.5 m水层温度(T_(12.5))比海表面温度(T_(0))对秋刀鱼渔场的分布有更大的影响,以后应加强研究12.5 m水层及其附近水层温度与秋刀鱼渔场的关系。
    • 陈宏莉; 徐海明; 马静; 邓洁淳
    • 摘要: 本文采用1985~2015年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及能源部(NCEP/DOE)再分析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海温(SST)等资料,基于大范围SST异常的确定规则,在北太平洋区域选取了8个暖事件,采用跟随SST异常中心的动态合成方法,研究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生命史为50天左右的大范围SST暖异常在其盛期前后的月内尺度海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范围SST暖异常前期主要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后期则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2)SST暖异常伴随的大气结构在前后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前期SST暖异常上空伴随着相当正压的偶极型气压异常(即东北侧为异常高压而西南侧为异常低压),对应大气偏东风异常。后期SST暖异常区北侧上空伴随着相当正压的低压异常,南侧为弱高压异常,对应大气偏西风异常。(3)在SST暖异常后期大气出现了气旋式环流异常响应,这主要是因为高频瞬变涡旋反馈强迫在起关键作用,且瞬变涡度的强迫作用是主要贡献因子。(4)海流结构在前后期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前期海洋动力过程不利于维持SST暖异常,后期异常暖平流和异常下沉流均有助于维持SST暖异常及其对大气的影响。
    • 韩霈武; 王岩; 方舟; 陈新军
    • 摘要: 为了研究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索饵场不同群体耳石日增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梯度森林法和广义加性模型对2010−2016年在北太平洋采集的柔鱼进行了耳石日增量与海洋环境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柔鱼生命周期大约为1 a,秋生群体柔鱼个体的日龄范围为165~345 d,冬春生群体柔鱼个体的日龄范围为95~271 d。100 m水层海水温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柔鱼秋生群体耳石日生长的关键环境变量;100 m水层海水温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浓度是影响冬春生群体耳石日生长的关键环境变量。广义加性模型分析表明,耳石日增量宽度与梯度森林法筛选的关键环境变量存在显著关系(p<0.01)。不同群体的关键环境变量表明,温度和饵料丰度的变化对柔鱼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 孙永文; 张胜茂; 唐峰华; 王书献; 樊伟; 范秀梅; 杨胜龙
    • 摘要: 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
    • 王立羽; 傅云飞
    • 摘要: 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降水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风暴路径对全球大气的水汽和热量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测雨卫星(GPM)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以2014年12月20-24日发生在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为例,选取该气旋带来的3个降水片段,分析其降水结构和云参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个降水片段的环流背景场相似,其水汽分布存在南北差异,造成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不同,致使各片段降水强弱不一,降水均集中在气旋中心的东南侧;通过对比温带气旋中降水强度和水汽含量的关系发现,更多可降水量并不一定带来更大降水强度,但气柱中水汽含量决定降水强度的上限。3个降水片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均存在明显的冰水转换层,但各片段冰水转换层分布存在差异。由双频测雨雷达(DPR)得到的3个降水片段的粒子谱可知,各片段有效粒子半径强度分布与反射率因子强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粒子数浓度则与其他两者并不一致,其中的机理仍有待研究。基于GPM与ERA5的融合数据能更好地推断出北太平洋风暴路径上降水事件前后的大气环流背景,以此解释其降水分布,可为缺乏地面观测数据区域的降水研究提供参考。
    • Lei Du; Riyu Lu
    • 摘要: 我们之前的研究工作表明,夏季北太平洋上空存在主导周期为10-30天的季节内波列,波列纬向分布于上层西风急流带中,并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基本气流获取能量得到发展和维持.由于西风急流在前夏(6月1日–7月7日)明显强于后夏(7月8日–8月31日),因而,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波列在前,后夏的不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列强度在前夏明显强于后夏,其原因在于波列在前夏能够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更强的西风中获取更多的能量.
    • 张亚南; 仲义; 陈艇; 赵德博; 王敦繁; 盖聪聪; 姜兆霞; 蒋晓东; 刘青松
    • 摘要: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 摘要: 堪察加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ENN环境新闻精粹科学家对堪察加半岛冰川的质量损失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自千年之交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流失的趋势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诸多影响之一是冰川因加速融化而缩小。这些损失中最严重的是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体积的缩小占全球冰川体积减少的80%。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就是这样一个地区。相比于这些冰川在北太平洋水循环中的影响和重要性,人们对它们的体积损失却知之甚少。
    • 张慧
    • 摘要: 利用198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以及北太平洋逐月、逐年的大气热源,并进一步使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对二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