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3-09-02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提出以多波束测量的方法,利用多波束高精度,宽覆盖的特点,通过水深变化三维模型,计算换能器动吃水,在工程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摘要:浅层工程勘察在海洋工程建设、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应用广泛,特别是对海洋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高密度固体拖缆及其在渤海某工区浅层海洋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情况,高密度固体拖缆较常规进口拖缆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对浅层的小断层、小构造以及薄互层进行更精细的识别。
  • 摘要:研制了室内微型高精度十字板剪切仪,通过室内调配不同含水率的重塑淤泥,利用该仪器研究了含水率对重塑淤泥重塑不排水强度的影响.该仪器的剪切强度分辨率为1Pa,经试验验证,仪器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较好,但对强度越低的重塑淤泥试样其测量值的相对平均偏差越大.淤泥含水率对淤泥的不排水强度有显著影响,不排水强度均随含水率/液限的增大而减小,含水率/液限越大,不排水强度下降趋势越小.相同的含水率/液限时,不同种类的重塑淤泥的不排水强度比较接近.在双对数坐标中,不排水强度均随含水率/液限的增大而线性减小.由试验数据得出了不同种类重塑淤泥的不排水强度与含水率/液限之间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以求得每一种重塑淤泥任意含水率下的不排水强度.文中的试验值大于洪振舜提出的关系式的计算值.当Ⅱ>2时,试验值与Locat和Leroueil提出的关系式的计算值基本吻合,当,Ⅱ<2时,试验值大于Locat和Leroueil提出的关系式的计算值.
  • 摘要:提出了多输入单输出被动时反水声通信方案,对所提方案的原理和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推导出作为抗干扰性能指标的信干比、信噪比和信号干扰噪声比的表达式.对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及其抗干扰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基阵与仅具有接收功能的用户间的通信不能使用现有的时反通信方案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水声通信的抗噪声性能。
  • 摘要:在多波束测深设备中,噪声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相位差估计的可靠性,必须进行有效的滤波处理。由于不同波束方向回波信号带宽不同等原因,整个条带上噪声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固定带宽滤波器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可变带宽滤波器,该滤波器是深度和时间的函数,在波束形成之前对各通道的信号采用相同的滤波处理.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滤波器对于抑制噪声和提高相位差检测精度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该滤波器的FPGA实现方案,证明了该滤波器的可实现性。
  • 摘要:自升式平台是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它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座小型自升式平台,根据《海上移动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建立有限元模型,针对自升式平台在发电作业、自存两个典型工况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和模态分析,获得平台的模态振动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该平台结构强度满足发电作业工况和自存工况.
  • 摘要:对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地球科学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科研人员角度分析地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特色,进而对国内地学期刊提出建议。认为目前中国地学期刊应该准确定位、增强刊物特色、提升刊物学术质量,这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摘要:介绍英文刊《极地科学进展》的创刊背景、现状以及在更名后的有利条件与机遇,并和国际期刊进行对比,摸索英文刊发展的模式,提高期刊质量,吸引国内外的读者、作者和审稿人.本文回顾2年以来的工作,总结经验,为期刊的发展提出一点个人的思考,以继续提升期刊的综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 摘要:承载着学术交流和文化宣传功能的海洋科技期刊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海洋期刊集群平台,是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升海洋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海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主要有如下现实意义:提升海洋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构建海洋科技期刊开放、融合的新业态,增强海洋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并从内容、技术、经营模式等角度探讨了海洋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发展战略。
  • 摘要:科技期刊编辑学有着自己的规律,在期刊品牌建设中,登载论文的引文率的内涵以及名刊的剖析与比较,都是科学分析和研究的重要途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的办刊历程,是贯彻新闻出版总署发展战略和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科技期刊走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期刊评价机制,制订分级管理、差异化发展战略,应是我国科技期刊转方式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 摘要:本文利用多巴胺在聚砜膜表面的自聚对支撑膜进行改性,并在改性支撑膜上进一步制备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考察了多巴胺在支撑膜表面自聚时间的不同对复合反渗透膜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多巴胺改性对反渗透膜制备过程的影响及其原理.研究了多巴胺改性支撑膜所制备的复合反渗透膜的亲水性、表面与断面形貌的变化,以及调节多巴胺沉积时间对复合反渗透膜选择透过性能的影响.本文所得主要结论如下:通过ATR-FTIR对支撑膜表面化学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证明了多巴胺在聚砜膜表面的成功自聚;膜表面亲水性测试(接触角)结果表明支撑膜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而支撑膜改性后亲水性的改善也有利于功能分离层芳香聚酰胺的形成及其与聚砜层的结合.膜表面和断面微观形貌的表征(SEM)结果表明由于自聚时间较短时,多巴胺层的厚度很小,对支撑层膜表面和断面形貌的改变不明显.此外,膜选择透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多巴胺改性后的支撑膜所制得的复合反渗透膜的渗透通量为未改性支撑膜所制得的复合反渗透膜渗透通量的18倍,截留率也略有提高.
  • 摘要:采用三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聚砜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改变表面活性剂和聚砜的添加顺序,观察聚砜超滤膜的表面结构和亲水性能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发现,表面活性剂冰乙酸对超滤膜的改性效果最好,在改变膜表面疏水性能的同时,利用其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能达到98.6%,水通量为65L/m2.h。对海水进行预处理时,对水中杂质的截留可以达到74.38%,水通量能达到43L/m2.h。从上述结果表明,此种聚砜超滤膜的改性方法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对海水淡化预处理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
  • 摘要:针对孤立海岛自然环境恶劣、常规能源供应紧张、专业运行维护人员缺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海岛适用的多能耦合反渗透海水淡化控制系统。本文主要从远程通讯网络架构、多能耦合供能组网和分模块错峰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实现对整个海水淡化系统的数据采集、能源管理、远程监控以及维护管理等功能,为进一步提高海岛供水安全性和装置运行稳定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 摘要:目前,反渗透膜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膜污染和膜氧化的问题,使得反渗透工程运行成本较高,反渗透膜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严重制约着反渗透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本文通过碳二亚胺类物质活化膜表面羧基的方法,将咪唑烷基脲(IU)接枝到商品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表面.通过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视频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了IU接枝改性前后膜表面化学结构和组成、亲水性和微观形貌的变化.考察了IU接枝改性后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和耐氯性能.结果表明IU接枝改性过程在未明显破坏膜有效分离结构的同时赋予了反渗透膜优异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在配合氯化预处理后,IU接枝改性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进一步显著提高,并且具有了优异的耐氯性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抗生物污染性能和耐氯性能之间表现出了较好的循环可再生性.
  • 摘要:2010年7月-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m×x4m,网目1mm)采集仔稚鱼样本。共采集仔稚鱼1762尾(隶属于28科46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分析表明,前10位优势种在不同月份的优势度有着明显的差异,鲻、中国花鲈和缇分别是3-5月的主要优势种,夏季则出现竣、中华侧带小公鱼、细鳞鯻多种优势种共存的格局;受短时海洋天气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年际间相同月份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游泳能力较强种类的稚鱼及幼鱼选择风浪扰动较大,坡度较大的开放型沙滩栖息,而游泳能力较弱的后弯曲期仔鱼及稚鱼个体则偏好于水环境相对稳定坡度平缓的内湾型沙滩栖息.
  • 摘要:文章通过叙述近些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方面、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的资源观为指导理念,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必须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以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为重要战略重点,从国家资源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将“海洋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这五大子系统内部化而统一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深入探讨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战略设计。
  • 摘要: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是规避产业发展的科技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增强我国海洋资源占有和开发能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海洋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深水油气等六个产业门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和资源共同开发四种。
  • 摘要:正确评价我国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可以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阐述了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内涵,构建了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对我国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与环境属于良好协调发展型,但海洋环境发展一直滞后于海洋经济,尤其是自2008年以后海洋环境发展呈现了下降趋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环境隐患,海洋生态环境约束已日益凸显,必须加以重视.
  • 摘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外延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需具备的内外部要素及作用机理,明确了产业形成的主要路径,希冀为推动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海洋产业开发与陆地经济活动相比,属于新兴领域.随着全世界对海洋领域的关注,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愈演愈烈.而上海位于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其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作出分析显得意义深远.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方法,结合海洋产业的特征,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并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分析法,通过抽样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库的数据,并收集历年上海市海洋各个产业的产值、产量,对其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探索上海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对上海市海洋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总结其海洋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实力,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 摘要:山东省鲆鲽类的养殖企业呈现出地理集聚的现象.本文基于2012年山东省鲆鲽类主产区的分层抽样调查,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模式,对比分析、整理出鲆鲽类养殖企业集聚范式:以养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作用作为“结构”,以养殖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作为“行为”,以强化当地养殖企业竞争优势为“绩效”.通过探究养殖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关系,分析了山东省鲆鲽类养殖企业地理集聚的原因,并指出不当的企业集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最后就山东省鲆鲽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起步于2007年,此后获得了较快发展,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三海上风电大国,各级政府为促进该产业发展制定了越来越明确的规划和促进政策,海上风电业的规模虽仍不大,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海上风电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审批和管理体制不顺;研发、施工和运营能力弱;已投产项目经营困难等问题。为促进海上风电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协调各种规划,建立高效审批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强制性能源市场以及强化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等政策建议.
  • 摘要:山东省作为鲆鲽类养殖的重要渔区,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兴起,鲆鲽类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此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广,发展势头良好.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影响,鲆鲽类的养殖企业呈现出地理集聚的现象.但这种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地下水的过度集中使用、恶性价格竞争等规模不经济现象.本文基于2012年山东省鲆鲽类主产区的分层抽样调查,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模式,对比分析、整理出鲆鲽类养殖企业集聚范式:以养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作用作为“结构”,以养殖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作为“行为”,以强化当地养殖企业竞争优势为“绩效”。论文通过探究养殖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关系,在最后就山东省鲆鲽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进入21世纪后,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在海洋方面有着更大的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上海从有着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上的原因,上海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提升海洋意识、体验海洋旅游、对接海洋战略、开发海洋科技、保护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人才诸方面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出力.
  • 摘要:近年来,我国渔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水产品总量稳定增加,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文章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渔业产业结构、水产品产量、休闲渔业等的分析,总结出我国水产品产值平稳持续增长。就发展趋势来看,淡水产品已经和海水产品产量趋近。而不论是海水还是淡水,其养殖产值、产量都高于捕捞,其中淡水养殖发展尤其迅猛,淡水捕捞和远洋捕捞常年处于低位徘徊。于此同时,我国体闲渔业迅速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体闲渔业实体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 摘要:本文在分析港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上海市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静态的分析了1999-2011年期间上海市港城经济协调发展状态,动态的预测了二者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上海市港城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商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就水产业而言,水产品出口也成为上海市水产品的重要销售途径。因此,对上海市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上海市水产品出口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水产品资源禀赋系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的计算,得出上海市水产品在生产领域和出口竞争力方面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要想推动上海市水产品出口的发展,必须从其他方面增加上海市水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比如增加出口水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实现工厂化养殖,降低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提高检测检疫标准,形成质量优势;走品牌路线,推动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开拓新兴市场,获得先行优势.
  • 摘要:价格变动可以传递市场信息,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状况,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通过以上的分析,即价格上升或者下降对于鲆鲽类贸易范围扩大或者缩小的影响程度能达到12%;而鲆鲽类贸易范围扩大或者缩小对于价格下降或者上升的影响程度能达到22%.鲆鲽类贸易范围对贸易价格的影响明显大于贸易价格对于贸易范围的影响,这并不是一种良性循环,将对鲆鲽类养殖与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 摘要:渔业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是重要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渔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水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和渔业管理人才缺乏等等,严重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保护渔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和保鲜技术的开发,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渔业经济的建议和对策,促进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上海渔业发展现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2005-2011年为时间区间,通过相关数据库资料和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对上海地区海水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渔业机具制造业,海产品的流通业、休闲渔业进行shift-share分析,分析各产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竞争力.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研究上海市海洋渔业的一、二、三产业与陆地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并据此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途径提供可行性建议,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欧洲海上风电产业概况、发展演进历程、战略比较分析、主要贡献和约束、经验比较方面,从可吸取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海上风能发展提出政策、法律、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临港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临港产业园区的形成机理、功能、运行模式研究作了梳理总结,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从而给临港产业园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及探索方向.
  • 摘要: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科技对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中国水产行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中国资源状况的限制,中国不可能无限制大幅的增加水产养殖的面积.因此要保持中国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进行内涵式的扩张.文章以科技贡献为视角,利用索洛模型,计算出了中国2007年至2011年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年均增长率。梳理了最近一个时期中国水产品养殖、加工以及交易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突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在水产品养殖、加工以及交易中的贡献。并且通过分析中国现阶段科技创新在水产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 摘要:港口是海洋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沿海省份都将港口发展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引擎.依据11沿海省份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如果港口吞吐量增加1%,那么将带动海洋产业产值增长上升0.23%;β-收敛模型的分析结果说明11个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港口确实可以促进海洋经济差距收敛.
  • 摘要:新型渔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渔业生产经营制度和水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之后,是中国渔业发展重要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渔民专业合作社生成机理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为什么选择合作社、为什么能够成立合作社.其中,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断强化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新型渔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直接动力,而渔业产业的弱质性、经营上小而分散的特性以及水产品的易腐易烂性则是渔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内在动力.渔民专业合作社一系列优越的制度安排,包括它能够在不改变生产者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够确保渔民始终是最终受益主体,是其终能成为最重要的渔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根本原因.而渔民专业合作社最终能够被组建成功,得益于渔业生产的集群特征、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 摘要:渔船装备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和海上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更新改造,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是解决海洋渔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遵循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渔民增产增收和深海远洋渔业开发的原则,一“减”、二“建”,即坚决淘汰“三无”渔船,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提升远洋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集中在渔民转产转业、“三无”渔船、资金和技术问题、政策性制约等几个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形成资金投入、科技支撑、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合力,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 摘要:本文设计一种基于伪距/伪距率的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用于提供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定期浮出水面时位置的校正.本系统硬件上采用低功耗设计,数据处理单元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完成,并使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工艺的惯性测量单元(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以及集成的CPS板卡.软件算法上使用紧组合算法,将伪距和伪距率作为观测量,进行Kalman滤波,使得误差得到优化并进行反馈,不断迭代.通过仿真验证,紧组合系统可以使AUV获得更精确的位置信息.
  • 摘要:本文采用Matlab工具,通过图像预处理(图像校正和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识别等方式,对SAR海洋溢油图像进行处理,最终期望实现半自动明确区分SAR图像上各类目标,并进行多种神经网络方法效果的比较.研究首先对SAR海洋溢油图像进行初步人工识别;然后进行图像预处理(几何校正、滤波处理等)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值计算;最后,借助神经网络方法对溢油区域和疑似溢油区域进行分类,输出分类处理后的图像.通过输出图像的分析发现,神经网络能对SAR海洋溢油图像中溢油、海水、土地三类目标进行明确分类,并且RBF神经网络模型精度高于BP神经网络.本文提出的半自动分类方法不仅能提高SAR图像处理效率,将分类目标扩充有溢油和非溢油扩充到溢油、海水、土地三类,提高图像处理的全面性,还分析了RBF和BP神经网络在SAR溢油图像分类上的具体优劣,有着较好实际意义.
  • 摘要:在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有效观测范围内,通过ADCP实测海流、漂流浮标与同步地波雷达反演的海流进行比对分析,找出苏北海域高频地波雷达的最佳观测层和最小观测误差,获得高频地波雷达测量表层海流的准确度信息。
  • 摘要: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中,浮式防波堤作用和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海洋工程装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Flow3D软件,对几种不同结构型式浮式防波堤的消波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考虑了方箱型、Ⅱ型结构、方箱一水平板型结构、Y-型结构、A- frame型结构,在相似条件下行了消波性能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消波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Y-型结构的性能最优,方箱型结构的性能最差,其他三种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 摘要:水声应答器广泛应用于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水声定位系统中.本文介绍了水声应答器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根据水声应答器系统中信号的特点,在信号检测过程中采用自适应Notch滤波器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 摘要:本文利用广东省沿海海洋站及近海浮标的实测资料,运用气象学和水文学等基础理论,对201208号台风“韦森特”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分析结果表明:1)“韦森特”中心经过地区出现气压随时间呈漏斗状急剧降升的变化特征;2)水汽通量的增加反映出“韦森特”台风内部水汽输入的明显增加,从而使“韦森特”维持加强趋势.近地面水汽通量不断加大对台风的维持甚至加强是有贡献的;3)“韦森特”西北行靠近的地区风速自东向西先后加大,并且风向是以台风中心为中心的逆时针圆周方向;在台风登陆前的风场平均风速明显大于登陆后的风速,且无论登陆前还是登陆后,大风区始终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后方;4)在“韦森特”影响过程中,QF301和QF302浮标的有效波高和最大波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汕尾至台山沿海各站最大增水出现时间集中在台风登陆前后几小时内。增水持续时间与大风时间对应,显示风力是风暴潮增水发生的主要因素.强降水可能也是风暴增水发生的因素之一。
  • 摘要:海水水质受特定海域内水文、气象、动力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种参数相互关联,很难进行机理描述.本文基于国际海洋生态安全黄海监测示范站获得的大量数据,将传统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思想与先进的神经网络非线性建模方法相结合,通过不断更新学习最近的连续观测数据并掌握其发展规律,对未来的观测数据进行滚动预测.经国际海洋生态安全黄海监测示范站的观测数据验证,该预测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水质参数的大范围变化.
  • 摘要:介绍了一款自主研发的在线式海水油污染传感器,以单片机为核心,利用荧光法和光电检测技术实现了对海水溶解油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快速、连续地监测.传感器配备了电源模块和存储单元,可独立工作,观测数据也可实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显示出来。实验表明传感器检出限为3μg/L,线性范围可扩展到1mg/L,初步具备了对海水中多环芳烃总量的监测能力。
  • 摘要:通过纳米MMT的有机化改性,采用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了渔用性能优良的在海水中可降解PLA/MMT纳米复合单丝.系统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因素对PLA/MMT渔用单丝在海水中降解性能的影响关系.通过紫外光老化试验结果分析得到,随着MMT含量的增加,相同老化时间下,由于MMT起到了一定屏蔽紫外光的作用,在海水中PLA降解程度减缓;通过热老化试验结果分析得到,由于加入MMT形成PLA与MMT界面结合缺陷,有利于水分子的浸润,加速PLA的降解,故随着MMT含量的增加,相同的热老化时间和温度下,随着MMT含量的增加,在海水中PLA降解程度加剧.由实验结果分析得到,可通过调整MMT的含量、分散程度、环境温度和酸碱度,从而实现PLA可降解渔用单丝在海水中降解速率的初步可控.
  • 摘要:2013年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参照“SC/T4022 - 2007渔网网线断裂强力和结节断裂强力的测定”、“CB/T 21292-2007渔网网目断裂强力的测定”对网箱箱体用UHMWP与HSPE混捻网线和其有结网的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格为”(UHMWPE-2000D×1+HSPE2000D×2)×3”的混捻网线的断裂强力为132.9daN.在具有相同网线粗度、捻度和结构的条件下,规格为“HSPE - 2000D×3×3”的HSPE网线的断裂强力为64.7daN.规格为“ (UHMWPE-2000D×1+HSPE2000D×2)×3-55mmSJ”和“(UHMWPE-1OOOD×1+HSPEIOOOD×2) ×3-55mmSJ”的混捻网线有结网片的网目断裂强力分别为104. 6daN和45. 3daN.在具有相同网目长度、网线粗度、网目连接结构的条件下,规格为“HSPE-2000D×3×3-55mmSJ”和“HSPEIOOOD×3×3-55mmSJ”的HSPE捻线有芾网片的网目断裂强力分别为67.1daN和33.7daN.UHMWPE与HSPE混捻网线有结网片与HSPE捻线有节网片的物理性能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有较高的网目断裂强力、耐磨损、抗冲击和抗老化的性能.因此在保持强力的条件下,以UHMWPE与HSPE混捻网线有结网代替HSPE捻线有节网,能减小网箱箱体用网衣的网线直径,降低原料损耗,提高网箱的滤水性和水体交换能力.UHMWPE与HSPE混捻网线有结网在网箱箱体网衣的推广应用上具有可行性,可供网箱设计时的选用.
  • 摘要:为探明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对碎波带的利用模式,于2010年7月-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采集仔稚鱼1762尾,隶属于28科4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29种,河口性鱼类14种,洄游性鱼类2种,淡水性鱼类1种。体长10-30mm的仔稚鱼占总渔获量的87.05%;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4.57%和68.27%.缇为最优势种,占总渔获量的55.68%.种类数及CPUE春夏季较高而秋冬较低,种类数和CPUE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站点间的种类数和CPUE变化表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封闭型沙滩碎波带.前10位主要种对碎波带的利用分3种类型:缇(Engraulis japonic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鮻(Liza haematocheilus)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利用碎波带作为保育场;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lzorus chinensis),鲻(Mugil ceplzalus),细鳞鯻(Terapon jarbua)弓斑东方鲍(Takifugu ocellatus)连续数月利用碎波带作为暂时栖息地;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鲬(Platyceplzalus indicus)则在单月进入碎波带栖息。在泗礁沙滩和港湾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重视对沙滩碎波带仔稚鱼栖息地的保护。
  • 摘要:湿地与海洋、森林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东营是黄河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被称为“湿地之城”。在2000、2010年湿地解译基础上,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费用距离模型,确定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根据海拔、植被覆盖信息、土地利用类型和道路四个因子作为费用距离的阻力层,通过专家系统确定指标权重,利用1/2方差重分类,确定最小累计阻力值,划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摘要:本文在理清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定义、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环境监管、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宣传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人工鱼礁评价文献资料,总结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因素,并据此建立了人工鱼礁生态效果综合评价体系,进而构建了基于灰色聚类分析一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东海区人工鱼礁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环境状态一致。
  • 摘要:根据2007年、2009年和2012年夏季灰鳖洋海域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数据资料,经对比分析发现夏季灰鳖洋海域表层COD浓度平均值3个年份呈直线上升趋势,表层无机氮浓度2009年较2007年有小幅上涨,2009年-2012年期间增长明显;表层活性磷酸盐浓度2009年与2007年相比略有降低,2009年-2012年期间增长明显.灰鳖洋海域历年夏季COD和营养盐浓度呈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丰水期入海径流输送的大量陆源污染物对其有主要贡献。灰鳖洋海域近年来活性磷酸盐浓度的急剧增长,提示应重视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控制.
  • 摘要: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 摘要:上海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对于现今频发的溢油事故,开展相应的生态环境风险区划研究,保护敏感资源是尤为迫切和重要的。本文结合上海海域生态敏感资源分布情况和溢油特征信息,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域生态敏感区敏感系数进行模糊评判,综合分析历年溢油事故及船舶流量统计资料,基于CIS平台对事故高发区污染源周边生态敏感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以大比例尺上海海域溢油生态环境风险区划图直观反应溢油影响范围、高风险区和生态敏感资源保护顺序等信息,为事发后海域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基础性分析依据.
  • 摘要:基于视频影像技术进行海岸及河口实时监测具有系统成本低、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从的近岸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本文介绍了基于青岛石老人海岸建视频海滩监测系统,通过对2011年的5月份到2012年的4月份的石老人海水浴场监测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表明观测区域内的海滩最小面积为18000m2,最大面积为69000m2,夏季台风期间海滩的面积约为33000m2;在6、7、8、9四个月份当中,海滩平均面积变小,最小的平均海滩面积为8月份,仅为36250m2,最大的平均面积发生在1月份,为48125m2,所观测区域的海滩面积在夏季比冬季减少了25%。
  • 摘要:浮游藻类是海洋主要的初级生产力,影响着海洋食物网的上层结构及物质和能量在其中传递的效率,同时也在生源要素和生物矿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浮游藻群落结构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浮游藻群落组成分析技术为显微镜法和色素分析法,存在分析周期长、成本高、操作繁琐等缺点,而以荧光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有望实现浮游藻群落组成的快速低成本测定而受到重视.本文利用平行因子(PARAFAC)模型解析浮游藻活体三维荧光光谱(EEM),构建具有浮游藻种类特征性的“荧光成分比值矩阵”,结合现有浮游藻化学分类学技术(CHEMTAX,已软件化)发展浮游藻群落组成的荧光分析技术.结果如下:首先,测定了分属5个门(硅藻、甲藻、蓝藻、绿藻和隐藻)40个属的60种浮游藻的EEM,并对浮游藻EEM进行去散射和去噪处理,然后,将PARAFAC模型应用于浮游藻EEM矩阵,通过残差分析、荧光成分谱形分析等方法确定浮游藻三维荧光光谱由11个荧光成分组成,Bavesian判别分析表明11个荧光成分的组成在同一门类藻中具有一致性,而在不同门类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最后,以获得的11个荧光成分构建适合CHEMTAX要求的浮游藻荧光成分比值矩阵,将此浮游藻荧光成分比值矩阵输入CHEMTAX,对浮游藻样品进行门类水平上的识别分析,对单种藻样品,硅藻的识别正确率是88.4%,其余藻的识别正确率为1OO%;对于343个实验室混合样品,优势藻和次优势藻的平均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4.5%和87.5%,优势藻的定量误差小于40%,次优势藻的定量误差小于50%,当估算的次优势藻的相对含量低于15%时,对次优势藻的识别结果不可靠;对于胶州湾现场采集的12个水样,优势藻群和相对丰度高于15%的次优势藻群的识别结果与镜检结果相一致.
  • 摘要: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是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海洋外来生物的异常繁殖,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遵循高级氧化技术(AOT)原则,提出和建立了大气压强电离放电规模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小型化非平衡等离子体发生源,获得了高浓度的氧活性粒子.同时,针对不同大小船舶压载水处理及海上喷洒杀灭赤潮生物的实际需求,以模块化阵列式等离子体发生源为核心,研发出系列化高浓度羟基自由基产生设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实现了羟基自由基快速(≤6s)、低浓度(0.6mg/L)、高效率(达到《国际公约》排放标准)、低成本(3分钱/吨水)、无负面环境效应致死海洋入侵生物,完成了250吨/小时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实船工程示范.并且通过海洋赤潮生物·OH海上喷洒应急处置技术与兼具移除营养盐和植物化感抑藻特点的海洋赤潮生态浮床防控技术相结合,降低已入侵赤潮生物爆发赤潮的风险,实现了大范围(1500公顷)、快速、高效、无污染的海洋赤潮防控。
  • 摘要:为弥补常规监测手段在时空方面的不足,本文对可见光水色遥感反映海水水动力现象的方法进行初探.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典型工程为例,运用卫星遥感可见光方法,监测海水大面积水色变化,结合数值计算方法,综合分析大桥对附近海域流场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大桥中间段迎水面和背水面两侧海域的水色存在明显差异,桥墩局部区域的流场发生显著改变,在大桥东西两侧均出现了流速较小区域;对比大桥建成前后,南段大桥两侧水色发生显著变异,西面的流速减小区最为显著。
  • 摘要: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μmol/L,N:P也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cells/m×3上升至39.2×106cells/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rzema spp.演替).
  • 摘要:An indirect increase in algal abundance that is induced by mesozooplankton predation on intermediate trophic level grazers(microzooplankton) is among the factors that shape the structure of amarine planktonic food Weh(copepods/cladocerans-Ciliates-algae).Marine mesozooplankton include species with diverse feeding strategies,and hence they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rophic interactions. In this study,we simulated a simple pelagicfood web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3 copepod species and 1 cladoceran as top predator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dif-ferent specie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behaviors will cause different impacts on prey communiti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3 crustacean mesozooplankton species,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 was the most carnivorous species that caused the strongest cascading effect,which led to an increase in algal density as the rate of the cascading effect exceeded the direct consumption of algal prey by intermediate consumers. In contrast,the marine cladoceran Penilia avirostris generally caused a decline in algal density because it created no in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algae since it was in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intermediate grazers.Temora turbinata fed on ciliates and algal prey at similar rates so tha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of the algal prey was balanced by the indirect trophic cascade effect.The strength of the cascade effect induced by Acartia erythraea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densities of ciliates.The mechanism was due to a switch in preying behavior from suspension feeding to ambush feeding.Our results imply that mesozooplankton omnivory is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icroplankton because the effects of direct consumption and the cascading effect balanced each other due to the broad feeding strategies of predators.
  • 摘要:本研究以2010年大连“7.16”溢油事故为研究背景,以事故中应用的两种不同类型溢油分散剂(化学分散剂和生物分散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两种溢油分散剂对原油生物可利用性和海水青锵(Orvzias melatigma)早期发育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分散剂可使原油水溶性组分(WAF)中总石油烃(THC)浓度升高约200-400倍,使多环芳烃(PAHs)浓度提高3~5倍,并使水溶性PAHs组分的比例发生了改变;两种分散剂都可显著提高原油对海水青锵早期的发育毒性和基因毒性,化学分散剂的影响比生物分散剂的更为明显;水溶性PAHs在非常低的水平下(1.3μg/L)就可造成海水青锵的发育畸形,原油毒性大小与水体和仔鱼体内PAHs浓度具有相关性,但EROD活性诱导和CYP1A蛋白表达量与PAHs浓度无相关性.结果表明:化学分散剂可提高PAHs的生物有效性,PAHs在原油毒性作用中扮有重要角色;两种分散剂都可增强原油的毒性,但作用方式可能不同;生物分散剂对原油污染具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对PAHs具有分解潜力,但其效果有限,生态影响仍不容忽视。
  • 摘要:为掌握大连市夏季部分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选取3处具有代表性的海水浴场,根据2008~2012年浴场主要水质监测指标(如水温、pH、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及悬浮物等)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棒棰岛和夏家河浴场总体水质良好,星海公园浴场水质较差,浴场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各浴场水质近年来有好转趋势。
  • 摘要:在海水样品的实际监测中,痕量金属元素如铜、铅、镉、镍、总铬等是必测项目.海洋监测规范中也分别规定了单独元素分析方法,但是在大批量海水样品同事测定的时候,单元素分别测定工作量十分大,操作也很麻烦,不利于海洋监测的发展.ICP-OES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为激发光源,使样品中各成分的原子被激发并发射出特征谱线的光,再根据特征谱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样品中所含化学元素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在一定酸性介质下,海水中的痕量重金属与吡咯烷二硫代甲酸胺(APDC)及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DDTC)形成螯合物,通过乙酸丁酯有机相富集萃取分离,排去水相,往有机相中加入硝酸一双氧水(1+1)氧化破坏,进行反萃取,得到的水相样品.使用标准曲线法,进行上机测定,其中可以运用标准加入法,更换高盐雾化器,直接进样,但是灵敏度偏低,适用于废水海水混合样品.设定ICP的相关条件系数,光源激发功率1.1KW,冷却气19LPM,辅助器0.5LPM,雾化气50PSI,进样量1.4mL/min,垂直观测等.痕量重金属的各项结果指标如表1,均符合海洋监测的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相对干扰较少并且弥补了国内海水中共同测定多种重金属的分析方法空白为海水监测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方法依据.ICP-OES受到世界各国环境监测人员的重视,美国EPA、日本JIS、欧盟UOP都把ICP-OES列为标准方法系列.目前,国内测量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大都使用原子吸收法、比色法等化学法,需要更多的快键简便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比较难测定的金属如汞、砷等,可以研究仪器之间的联用,能达到富集一检测的全过程自动化.
  • 摘要:近60年来,全球平均不到9年发生1起核泄漏事故,产生环境核污染,导致国际社会动荡和恐慌.本文回顾和剖析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展望我国核电发展的未来前景和困惑,反思我国原子能或核安全立法进程,对海洋放射性污染提出科学警示.
  • 摘要:硫是原油中除碳氢外最丰富的非金属元素,不同原油的硫含量在0.05%至14%不等,有机硫化物是原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态.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含硫多环芳烃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他们主要存在于原油芳烃组分中.含硫多环芳烃化合物都是十分特征的多环大分子、分子量大、难溶于水、抗风化,海洋环境中检测到的高分子量含硫多环芳化合物主要来自石油和重质燃料油,而不是在天然硫循环中的直接合成.因此,是指示石油污染的良好指标.它们在环境中不易被光致氧化、很难生物降解,且比多环芳烃和含氮杂环化合物更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质.一些含硫多环芳是原油的源头和成熟度情况、油气运移示踪重要指示剂.含硫多环芳形态是表征石油、页岩油和煤等的脱硫化学反应动力学及改进勘探技术研究的需要.由此可知,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价石油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追踪石油的迁移和表征石油性质有重要应用价值,其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海面溢油鉴别、石油环境污染监测等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含硫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量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渤海原油中含硫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以8-羟基喹啉硅胶为金属螯合剂,螯合氯化钯,合成8-羟基喹啉钯硅胶,用于分离原油中多环芳烃和含硫多环芳烃,对填料的使用量、洗脱剂的种类及洗脱剂的体积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标准品及基于谱图特征和计算保留指数的组分定性方法,对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苯并萘[2,1—d]噻吩及其烷基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在优化条件下,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苯并萘[2,1-d]噻吩的仪器检出限为0.277,0.193,and 0.597 1μg/g油,方法回收率为81.5-92.1%.对渤海不同地理位置海上油井平台26个原油含硫多环芳烃指纹进行了分析.采用建立的方法,具有有机溶剂用量少,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原油中特别是含硫量低的原油中含硫多环芳烃的快速测定.
  • 摘要:文章分析了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问题,并建议各部门应建立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确保海洋管理不留死角。同时,加强陆源污染治理,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做好涉海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对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以及海上倾倒活动的监督检查和海洋倾倒区管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 摘要:为了研究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的联合作用,本研究按照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趋势,设置了pH-0.3&T+3℃(E3),pH-0.6&T+6℃(E6)两个实验组和对照组(pH=7.93~7.99,T=18℃)海水,对中间球海胆幼虫发育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化及升温海水对海胆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E3组海胆与对照组发育进程一致,而E6组较慢;E3和E6组海胆仅分别存活了18天和12天,分别发育到了八腕幼虫和四腕幼虫阶段,可见实验海水环境严重影响海胆幼虫的存活;就生长情况来看,E3组海胆幼虫在受精后前10天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之后显著低于对照组,而E6组海胆幼虫整个实验阶段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将骨针长度分解为口后腕长度和躯干部骨针长度分别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海胆生长差异主要表现在口后腕长度上;从各组海胆长腕幼虫畸形情况来看,实验组海胆均不同程度的表现为腕短小、萎缩、腕骨针折断、骨针弯曲变形等特征(图1).该研究表明中间球海胆对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的海洋环境非常敏感,如果按照预测趋势,海洋环境会对该海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 摘要:根据2011年和2012年春夏秋三季长时间、大范围的对北戴河及相邻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Cd、Zn)的调查结果,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生态危害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评价方法,分析北戴河及相邻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趋势及潜在生态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有从抚宁近岸向两侧逐渐升高的趋势.海港区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相对较严重,之后依次是山海关近岸海域、北戴河近岸海域、昌黎近岸海域和抚宁近岸海域.所有监测站位的重金属要素含量均未超出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 摘要:本研究选择长江口崇明东滩三种植被类型的盐沼湿地,探讨崇明东滩不同发育年限盐沼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积累过程,以及碳氮积累对物种生物量大小和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芦苇表层土壤中C、N含量较底层土壤中高,互花米草表层和底层的C、N含量基本一致,而海三棱蔗草的底层含量较表层高.0-30cm中,芦苇带、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蔗草带的碳库分别为:106lg/m2、982g/m2和640g/m2;氮库分别为:145g/m2、134g/m2和99g/m2.(2)土壤c、N库的大小与物种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Y=0.0818*biomass+95.671,R2=0.3,P<0.05;Y=0.8228*biomass+573.04,R2=0.4;P<0.05),生产力高的物种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更大.但环境因子与土壤营养库之间没有线性关系.(3)不同植被带土壤C:N存在差异.0-~10cm土壤中,芦苇带的C∶N最高,平均大约为10∶1,10~30cm土壤中C:N与表层10cm的变化趋势相似,但海三棱蔗草带的C∶N显著小于芦苇和互花米草带.
  • 摘要:海洋环境背景值和污染基线值的研究是海洋环境科学中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为了解海洋环境污染程度、预测海洋环境变化趋势和将来的环境扰动提供对比标准和尺度,是判断环境污染程度和评定环境质量优劣的基础条件.与沉积物相比,海水易受海洋环流、季风等的影响,污染物扩散速率较快,很难获取原始状态下海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通常讨论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基线值和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 对2007年中国近海表层海水的主要污染物污染基线值分析表明:近海表层海水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基线值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基线水平普遍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总体呈现渤海最高,黄东海次之、南海最低的分布特征;与1997年相比,黄海、东海、南海表层海水基线普遍升高,近海海水污染加重;海水严重污染海区出现在渤海近岸、山东半岛两侧近岸、连云港一福州近岸、长江口杭州湾、雷州半岛及广西沿岸海域,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排污是我国近岸海水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rn 分别采用表层沉积物背景区法和岩芯样法计算了我国近海海域沉积物主要参数的环境背景值,结果表明:近海沉积物中各元素含量普遍呈现正态分布,四海区主要参数环境背景值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渤海、黄海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总体高于东海、南海;表层沉积物背景区法和岩芯样法计算沉积物背景值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铜、铅、锌和铬元素背景值为例,除南海岩芯样中各元素背景值均高于表层样背景值以外,其它海区铜、铅表层样和岩芯样背景值相似,但岩芯样中锌和铬元素背景值显著高于表层沉积物法的计算结果;与1997年沉积物背景值计算结果相比,近年来我国近海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黄海和东海的石油类、镉元素以及南海镉元素背景值显著升高.
  • 摘要:本文以褐菖铀为实验鱼类,以本实验室优化建立的鱼肝微粒体CYPIA生物标志物(EROD活性和CYPIA蛋白表达量)监测技术为手段,在厦门海域开展了野外监测应用研究,研究鱼肝EROD活性和CYPIA蛋白表达量两种生物标志物对石油类污染效应的指示作用,以及它们与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两次监测结果表明,在现场一类海水的石油类浓度条件下,石油类就能够显著诱导褐菖铀肝EROD活性和CYPIA蛋白表达量,鱼肝这两种生物标志物与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CYPIA蛋白表达量比EROD活性较为敏感和稳定.此外,在监测实验中,未发现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受监测海区海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褐菖铀肝微粒体EROD活性和CYPIA蛋白表达量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石油类及其PAHs污染是可行的,在海洋环境石油类污染监测及其生化效应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把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结合起来加以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将更有意义.
  • 摘要:此文介绍了盐度对碱性高锰酸钾法CODMn测定值影响的研究.以葡萄糖+谷氨酸为海水COD的标准物质.用人工海水和标准物质配制成系列标准溶液.系列标准溶液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对碱性高锰酸钾法CODMn测定值有很大影响,并且此影响与盐度不是线性关系.盐度影响的是测量灵敏度而不是本底.另外,还介绍了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值零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不含有机物的样品都可以作为CODMn零点.此文提出了绝对COD的概念,指出绝对COD小于0.2 mg/l的样品都可以认为是不含有机物的样品,都可以作为CODMn零点.此文关于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值零点的见解与许多学者的观点是不同的,是值得讨论的.此文认为海水COD测定的标准方法(GB17378.4- 2007)存在许多缺陷,还有待改进.
  • 摘要:对青岛近海度假区、港口区、养殖区、工业区四类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分离了312株细菌,采用基于16S rDNA的扩增性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进行聚类筛选并测序鉴定.结果表明,青岛排污口邻近海域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中,其中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的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优势种.不同排污口邻近海域中细菌组成和分布有所不同,根据16S rD-NA系统进化关系和细菌门类聚类分析得到的结论推断,工业区和养殖区海域的细菌组成和分布相似度较高,各海域的细菌组成与排污口类型关系密切.
  • 摘要: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在长江口30°30'~ 31°45'N,121°15'~ 123°10'E海域夏季4个航次的海洋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7目ii科27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鱼卵和仔稚鱼优势种类共12种,其中鱼卵优势种为8种,仔稚鱼的为9种.虾虎鱼是主要的仔稚鱼优势种类.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嵊泗列岛附近水域,夏季长江口南支河口水域鱼卵数量较低.与之前研究相比,长江径流量变动可能对鱼卵仔鱼数量和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 摘要:污泥处理与处置难度大,费用高,一直是污水处理厂的难题.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给污泥海水处置提供了可能性.但污泥投海程序多,工作量大,如果要采用投海处置,有关决策部门应该经过专题研究论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仅针对疏浚物的倾倒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程和标准,但是其他类都没有可供管理部门依据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内关海水对污水污泥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尝试运用实验室静态实验来探究盐度、pH和固液比对剩余污泥磷释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6.5-8.5),污泥中磷的释放规律是:pH<7.0时,剩余污泥磷的释放在第2h出现峰值,而pH>7.0时,磷在第th剧烈释出出现峰值.说明相比弱酸性和中性环境,碱性更利于剩余污泥中磷的快速释出.而且实验结束时,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磷释放量大于中性.盐度20‰-35‰时,固液比1:1000的总磷释放量是1:100时的4.8-5.8倍.用不同盐度(20‰-35‰)人工海水处理污泥时,以第8天为分界,可以把磷的释放分为2个阶段,前期为快速释放期,后期磷的释放减缓.而且固液比越大,这种分界越明显.pH(6.5-8.5)实验和盐度(20‰-35‰)实验都表明,固液比越小,总磷溶释放量越大.
  • 摘要:基于MASNUM(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实验室)浪一潮一流耦合数值模式,考虑潮、风场、径流、热通量、蒸发降雨、边界环流等完整的物理过程,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北部湾三维斜压环流模式,分析北部湾冷水团结构及其生成、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冷水团形成于春季,中心温度约20℃,比周边海水温度低2℃-3℃;在夏季发展,中心温度22℃-23℃,比周边海水温度低3℃-4℃;秋季逐渐减弱并消失.其演变的可能机制是:冬季粤西海岸的低温低盐水经琼州海峡向北部湾内输运,与北部湾南口来的低温底层水混合后,滞留在北部湾中部的一个深水区.翌年春季,太阳辐射加强,北部湾北部沿岸水逐渐升温,而中部深水区仍保持低温,因而形成冷水团.北部湾中北部海区为一气旋式环流控制,其对冷水团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冷水团生成后,形成了气旋式密度环流,也利于冷水团的维持和发展.夏季,海表温度持续升高,冷水团上表面层化加强,不利于热量向下传递;冷水团周围的气旋式环流和地形的作用,使其与周围海水相对隔离,保持低温区.秋季,经较长时间的热量传递,冷水团温度逐渐增加,最终使冷水团减弱并消失.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观测海温驱动的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海温对陆地气温多年代际变率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海温的强迫作用能够再现观测的纬向平均的陆地气温多年代际变率,但强度稍弱,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观测的北半球中高纬度60年左右和低纬度20-30年的两种多年代际变率都能够较好的通过海温强迫的模拟再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海温强迫的多年代际变率强度能够占到观测的40%以上,并且除了中亚等少数地区,海温强迫的陆地气温多年代际变化与观测相位一致;海温强迫的陆地气温多年代际变化表现为以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主的两个模态,这也与观测一致.这些结果都反映了海温对产生陆地气温多年代际变率的重要作用.特别地,对于中国区域,海温变化对近百年气温增长的贡献率约为73%,对多年代际变率的贡献约为65%,海温变化强迫出的多年代际变化同观测较为一致,并且更接近AMO指数的变化。
  • 摘要:非洲南部厄加勒斯泄漏过程将印度洋的暖咸水输入大西洋,是大洋环流中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重要一支。文章通过分析卫星高度计观测数据资料同时对比高分辨率模式MITgcm的结果,围绕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换的关键区域,结合南半球环状模指数的变化得出厄加勒斯反曲区域的扰动动能及反曲位置的变化对南半球西风带强度及位置的变化存在滞后一年的响应。分析结果指出西风带强度变化对马达加斯加东部海域平均动能及扰动动能有显著影响,厄加勒斯流直接来源区域的扰动动能与厄加勒斯反曲、泄漏区域的扰动动能存在反相关关系,从而从观测与模式双重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影响厄加勒斯泄漏过程的惯性机制的研究结果。MITgcm实验结果表明在南半球强西风带年(1998年)风场控制下厄加勒斯泄漏量明显强于弱西风带年(1992年)风场控制下的泄漏量。
  • 摘要:海平面变化的研究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海平面对近岸特别是河口地区潮汐过程影响的研究,目前开展的还不是很多.本文在长江口代表潮位站近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海平面变化对长江口潮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代表站年平均高(低)潮位会相应抬升,二者相关关系非常密切,而潮差、潮历时和海平面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在潮型极值方面,各项极值与海平面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 摘要:钱维宏研究组对大气变量进行了四部分分离,分别将这四部分的变化与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和年际及季节内的强迫联系起来,因此称为物理分解.利用物理分解的方法对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与AO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物理分解500hPa位势高度场第四分量(24)及lOOOhPa位势温度场第四分量(T4)进行REOF分析,将获取的六个模态时间系数与AO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六个模态均为同期时相关最高,即AO对北半球冬季温度当月的影响最大;(2) AO与24的第2模态负相关最高,达到-0.6,与T4的第1模态正相关最高,达到0.7,且这两个模态与物理分解500hPa位势高度场第二分量(22)冬季pattern基本一致,表明极地冷空气对北半球冬季中高纬度的影响与AO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AO处负位相的情况下,极地冷空气主要沿着永久大气活动中心路径向中纬度扩散;(3)利用短波辐射量进行机制解释,当AO处于负位相时,北极地区气压上升,为下沉气流,低层辐散,高纬地区向中低纬输送冷空气,极区云量减少则辐射增加,之后大气增暖,中高纬度开始辐合,因此为负反馈机制.
  • 摘要: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式计算了印尼近海的M2、S2、K1、O1分潮的分布,计算范围从20°S -20°N,90°E-150°E,计算网格分辨率在印尼海域岛屿平均为1/12度,在大陆边界平均为1/5度,在开边界平均为1/2度.计算结果与104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交叉点数据和79个验潮站数据进行比较,符合良好;与高度计交叉点比较,M2分潮振幅的均方根差为6cm,迟角为7°,S2分潮的振幅偏差为3cm,迟角偏差为8°;Ki分潮振幅的偏差为6cm,迟角偏差为10°;O1分潮振幅偏差为3cm,迟角偏差为10°.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4个分潮的潮汐、潮流、潮余流和潮能通量密度分布图.
  • 摘要:对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Whoi OAFlux)的日平均资料进行滤波,根据Cayan (1992)判定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是大气强迫海洋还是海洋强迫大气的方法从季节内尺度上对印度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Wang (2001)的印度季风指数IMI计算了1985-2007年夏季风每年爆发和撤离的日期,从而实现了对季风持续期间内海洋强迫大气整个过程的详细分析.分析表明:印度洋15.S以南的大部分海域全年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1-3月大气强迫海洋的范围最大;海洋强迫大气的情形主要发生在6-9月的索马里沿岸、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西部和北部以及赤道至15.S的大片海域.印度夏季风持续期间,在海洋强迫大气比较明显的四个区域内湍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异常相对于海表温度的异常(SS-TA)有2天左右的滞后,而风速和短波辐射通量的异常相对于SSTA有4-6天的滞后.在海洋强迫大气的同时,大气对海洋也有一定的反馈和调节作用.
  • 摘要:应用2010年夏季北冰洋中心区海冰上的观测资料和融池模式,对北极融池的热力学过程及海冰融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融池表面的净长波辐射和融池水的温度与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融池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达到总辐射能的85%,虽然以感热和潜热形式向大气放出热量,但所站比例很小(15%),超过50%的能量被融池所吸收,消耗于融池底部海冰的融化,融池水温日变化范围为0-0.3℃,在水体垂直方向有对流混合,导致融池的温度和盐度比较均匀.融池底部海冰融化速率与融池的深度有关,当融池深度小于0.4 m时,融化速率变化较大;大于0.4 m时,融化速率变化较小,平均约1.0 cm/d.本文结果显示了北极融池在海冰快速变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北极地区融池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重要依据.
  • 摘要:利用1958-2007年的月平均SODA资料,对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北赤道流(NEC)分岔点和印尼贯穿流(ITF)的季节、年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NEC分岔点和ITF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465m层,NEC分岔点的位置在6月到达最南端,12月到达最北端,年平均分岔位置在14.33.N左右;NEC和MC流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9月;黑潮体积输运的最大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ITF体积输运表现为北半球夏季大、冬季小;望加锡海峡作为ITF的主要通道,体积输运在8月份达到最大,12月最小,年平均输运量7.75 Sv.季节变化的相关分析得到:NEC分岔点南移,ITF流量增大,NEC分岔点北移,ITF流量减小;NEC分岔点的季节变化在超前ITF流量的季节变化1个月时,二者的负相关最大.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得到:NEC分岔点、NEC输运的年际变化周期均在2-7年之间,且1979年前的年际变化周期较小,1979年以后周期明显增大;在ElNino年,NEC分岔点由北向南移动,NEC、MC的流量减小,而紧接着的LaNina年,NEC分岔点由南向北偏移,NEC、MC的流量增大.
  • 摘要:垂向坐标是决定三维海洋模式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三维海洋模式的垂向坐标主要包括z坐标、压力坐标、(坐标、11坐标、密度坐标和混合坐标等类型,可以分为随底坐标和非随底坐标两大类。这些模式不论采用什么类型的垂向坐标,在同一个模式中流场和温盐的垂向坐标都是一致的(即流和温盐垂向同构坐标).河口海岸一陆架海地形复杂多变,地形对流场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采用随底坐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海底地形和海底边界层对海水运动的影响,对提高流场计算精度有很大帮助.但是在地形陡峭的情况下,随底坐标的坐标面也是陡峭的倾斜面,这些坐标面上的海温和盐度梯度大,容易引起比较大的海温盐度计算误差.因此,朱首贤和张文静等(2005,2010,2011,2012)提出了流和温盐垂向异构坐标,即在同一个模式中流和温盐采用不同的垂向坐标.一般而言,流场计算采用随底坐标,温盐计算采用非随底坐标.rn 基于这种思想,在POM模式中引入流场σ坐标、海温盐度σ-z坐标(上部海水是σ分层,下部海水是z分层)的流和温盐垂向异构坐标,并采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实现两种坐标的衔接,建立了POM -σ-z模式.这两个模式在近40年8月份长江冲淡水扩展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与收集到的17年观测资料对比,POM模式对低盐水团数值模拟(数值模拟与观测的低盐水团基本相符、或者数值模拟和观测资料都无低盐水团)的准确率仅3g%,而POM-σ-Z模式对低盐水团数值模拟的准确率达到67%.
  • 摘要:使用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 21,2004/05)期间获取的东南极中山站一Dome A(昆仑站)长为1 183 km的冰盖断面车载冰雷达数据.首次揭示了该断面的冰盖内部环境要素一内部等时层结构,显示出沉积不同深度上的古冰盖表面的几何特征.对整个断面冰盖内部的连续层、断裂层和信号空白区( Echo Free Zone,EFZ)进行了识别及分类,给出其空间分布.讨论了与冰下地形的空间尺度.找出从雷达断面上Lambert裂谷的表面高程、快速冰流区.讨论了内部等时层形态及其分布与冰盖动力学性质的关系.显示,在甘布尔采夫山脉上方的冰盖内部连续的内部等时层出现在接近冰岩界面的几乎所有位置,EFZ的厚度在-10-20 km的水平区域内从-100 m-1000 m.特别地,在高海拔的山峰附近内部等时层甚至可连续地示踪到接近冰岩界面,EFZ区域的垂直厚度在-100-200 m之间.断裂层则集中地出现在据兰伯特裂谷-100 km范围内的甘布尔采夫山脉上的EFZ与内部等时层之间.
  • 摘要:本文以对长兴岛海岸线的实地勘查为基础,分析了现状岸线中影响其海岛特征的岸线类型极其成因,对海岛现状的流场进行了模拟,揭示了由于陆连岛岸线的存在,使得东北与南侧海域的流动性极低,容易造成海域污染的高发区.随着长兴岛国家级临港工业区的开发,其南侧海域布置了较多的修造船企业,增加了该海域的污染风险.本文提出以恢复长兴岛海岛特征为前提的岸线修复方案,即拆除陆连岛的人工岸线,使海岛与大陆完全被海水分隔,恢复原有的自然岸线,使长兴岛回归为真正的海岛,也使南侧海域的流动性得到大大的改善.同时对修复后的海岛周边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修复前后流速流向的变化情况.数值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预期:修复后整个修复海域的大部分区域流速增大,小坨子附近的河道变宽,湾内的流速明显增大,南侧的葫芦山湾区域流速从0.9 m/s增加到1.4 m/s左右,增加值约为56%;海水在长兴岛形成环流,湾内流动性得到大大改善,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纳潮面积明显增大.流动性的改善,必将提高水体交换能力,使得海水的自净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使该海域的生态活性得到全面提高,对海岛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断加剧,研究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利用3期TM/ETM遥感影像(1987年、2000年、2009年),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运用ArcGIS软件获取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数据,对连云港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详细分析.选择了11个分析因子,运用浙江大学统计分析软件DPS9.5中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连云港海岸带LUCC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水产品总产量.
  • 摘要:对比研究了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时空分布,揭示不同季节,不同植被覆盖以及不同土壤条件对滨海湿地T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9%-1.034%,平均值0.455%.TOC含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光滩呈单峰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秋季(0.086 +0.011%),除光滩外,TOC含量峰值均出现在冬季,即植被非生长季;盐蒿滩TO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大(0.565),说明有无植被参与以及植被不同生长阶段对盐蒿滩TOC含量的影响最大.TOC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互花米草滩(1.034 +0.242%)>芦苇滩(0.390+0.111%)>盐蒿滩(0.328±0.1860-/0)>光滩(0.069+0.016%);不同生态带内TOC含量差异显著,光滩空间变异性最小(0.06),芦苇滩最大(0.14).此外,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与总氮(TN%)、含水量( WFPS%)、平均粒径、分选系数以及C/N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本研究发现,互花米草相对于其它植被类型由于其对有机碳很好的富集能力,可以有效增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总氮与有机碳相关性很高,主要是因为其来源和消耗的途径一致,而含水量、平均粒径以及C/N则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变有机碳的储存情况。
  • 摘要:近年来湛江湾外的东海岛海岸线冲蚀较为强烈,并有加剧的趋势,为了科学的研究填海工程是否对湾外冲蚀特征和地貌的演化产生影响,为以后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章根据湛江湾内和湾外多年的水深地形、水文气象、潮位、底质等资料,运用MIKE21数值模型建立了湛江湾及其附近海域的潮流场.率定结果和实测资料吻合良好,填海工程建成以后,湛江湾涨落潮趋势总体和现状一致,但填海工程附近海域的流速和流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湾口流速趋于变小,填海工程北侧流速变小幅度较大,局部凸出部位流速小幅变大.rn 填海工程建设后,湾内工程区一定范围内处于淤积状态,最大淤积强度达到0.5 m,湾外的东海岛东海岸侵蚀程度在工程建设后有所加剧,冲蚀强度大于0.5 m的区域面积由0.027 km2扩大到1.111 km2,原来的分布只有东海岛东海岸小面积分布,较为零散,填海后在外航道南部浅滩北部出现了较为强烈的冲蚀区,面积约1.035 km2.0.4-0.5 m的冲蚀区域增加了7.683 km2,等值线与填海之前的0.3-0.4 m的等值线相吻合.工程后的0.3-0.4 m和0.2-0.3 m的等值区域都有所缩减,分别缩减了0.477 km2和2.960 km2,但是在靠近海岸的区域冲蚀强度都变得强烈.0.1-0.2 m等值线区域变化最大,冲蚀面积由原来的32.050 km2增加到42.470 km2.0.0-0.1 m强度区域变化不明显,相比减少了5.422 km2,总体来看填海工程建成后冲蚀面积变大,东海岛东海岸和航道南侧浅滩的北部冲蚀强度加剧.
  • 摘要:山后村山体滑坡位于长岛县北长山岛东南部山后村附近,因开山采石造成山体陡立形成临空危险面,自身重力和暴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表层岩体沿下伏千枚岩顶面产生滑动.通过采用探地雷达、位移传感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建立的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数据,探讨山后村山体滑坡的成因机制,掌握其发展趋势并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rn 北长山岛主要由石英岩砂、板岩和千枚岩组成.山后村滑坡为岩质斜坡,斜坡的变形破坏受岩体结构控制.探地雷达结果显示,山体内垂直节理和裂隙发育,特别是层状千枚岩较为发育,成为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该滑坡整体宽度约320 m,平均高度80 m,以千枚岩层为滑动面,形成3个滑坡区.主滑坡位于最北端,宽约70 m,高90 m,坡度为80.,2012年之前历史垂向滑动3.5 m,水平滑动约4.0 m.顶部岩体开裂,发育3组呈拉开状的平行于滑动面的主裂缝,最大拉开宽度达2.5 m.rn 开山采石活动使得岩体下部失去支撑,而滑动面坡度达70°以上,上部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极易滑动.开裂的岩体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不但软化滑动面增加容重而且产生静、动水压力和浮拖力,下滑力增大,抗滑力减弱,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产生滑动.滑动体沿千枚岩顶面产生滑动,岩体拉开,地表水渗入,产生动静水压力推动滑动体滑动.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7月之前,滑坡处于未滑动状态.进入雨季以来,该滑坡累计滑动最大距离超过16 cm.其中,7月8日-12日平均降雨量190.0 mm,导致滑坡滑动5-8 cm;7月19日降雨量48.3 mm,滑动1.1 cm;22日-23日,降雨量超过128.5 mm,滑动5-7 cm.滑坡滑动距离与当地的降雨量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即正常条件下,山后村滑坡处于滑动的临界状态,在暴雨等极端条件下处于滑动状态,属于无雨不滑、小雨小滑、大雨大滑,直至结束的状态.rn 综上所述,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属于极不稳定的滑坡体,内部节理和裂隙及千枚岩层的存在是滑坡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人为采石和暴雨等极端条件是导致滑坡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摘要:涠洲岛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北部湾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2006 - 2013年布设在涠洲岛岸滩15条剖面的3次重复监测剖面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2006年5月对5条剖面进行监测,2013年1月与2013年6月分别对15条剖面进行监测.长期监测表明,涠洲岛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其低滩下蚀最为明显.短期监测表明,冬季至夏季岸线下蚀明显,并且受风暴潮影响很大,尤以东北部及西南部海岸侵蚀最为严重.
  • 摘要:我国海岛地区淡水来源主要靠天然降水,少部分靠地下水.淡水资源缺乏,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是我国海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浙江省海岛各类淡水资源供水工程,仅舟山一地基本能满足67%人口的饮用水需要,19%的尚有困难;全省乡级以上海岛供水年保证率为75%时,缺水量5788×104 m3.缺水率为22.5%;其他小岛缺水问题更为突出.随着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水资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岛屿地下水源已枯竭或海水倒灌已无法取用、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地表水污染问题突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如何提高淡水资源供应保证率是海岛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rn 目前,国内外海岛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l)加强污染修复,保护现有淡水资源.(2)加强海岛绿化,增加地下水源涵养.(3)大陆引水.(4)雨水收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偏远海岛居民饮用水的重要途径,支持建家庭水窖、蓄水池等雨水收集设施,解决部分淡水需求.例如,新加坡的集水区域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3.(5)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是我国沿海地区解决淡水资源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制水成本较高和岛上能源紧缺等因素仍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6)中水回用.如能够坚持治污、回用,开展生活污水资源化和中水回用,可实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在新加坡没有废水的概念,污水处理被新加坡政府列为最为可行的确保水源自我供给的战略之一.rn 为应对我国海岛地区淡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应因岛制宜,制定淡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制度,提高淡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另外,应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提高海岛供水能力,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海岛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促进海岛地区的经济发展.
  • 摘要:因四周被海水包围,远离大陆,成因、形态不同,小气候、水文、生物、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海岛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植物群落组合和生态系统结构。由于面积狭小,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受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稳定性差,对外界的干扰缓冲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或不能恢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个临海国家纷纷将海洋开发作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开发规划和战略计划.海洋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地处大陆与远洋之间的海岛成了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导致了快速、广泛的海岛开发。许多高强度、高密度、高速度的海岛开发活动,如港口、风电场、旅游度假设施等建设,给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海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沿岸海水污染、海岛淡水减少等,甚至威胁到海岛的生态完整性.生态完整性,也称生态系统完整性,是指与某一原始状态相比,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自组织能力以及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处于可恢复的范围内,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复杂性的能力.文章在对生态完整性的概念进行探讨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持海岛生态完整性的必要性,提出了海岛生态完整性的评估框架以及为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摘要:台风是短时间内影响浙江海滩发育的重要天气事件,常对海滩地貌造成巨大破坏.本文通过2012年春季及1211号台风“海葵”过境后对浙江朱家尖岛东沙海滩的野外踏勘、地形测量及沉积物分析,研究朱家尖岛东沙海滩沉积地貌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海滩后滨被蚀低,滩脊被破坏,前滨整体蚀低且消散性增强,内滨淤积;海滩沉积物整体变粗,北部出现大量砾石,整体分选变差.海滩的北部与中部响应明显,南部地貌响应不明显,沉积物细化。相比季节变化,海滩对于台风响应的特征在于后滨侵蚀严重,内滨淤积明显,高潮带附近组分增多.分析认为,台风路径特征、强度、登陆时间的特殊性以及海滩原始沉积物与坡度特征是影响海滩沉积地貌响应程度的因素.充分的后滨防护措施及对砾石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海滩对台风的响应强度,减少海滩侵蚀.
  • 摘要: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利用传统水准和GPS测量监测,由于控制点易于发生下沉变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降,使得水准观测误差加大.本文分别利用PS InSAR技术和SBAS 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27景ERSI/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速率图和时间序列形变情况.此外,对PSInSAR技术和SBAS 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同时将监测结果与软土厚度分布图、断裂带分布图、相应时间段的居民区分布图和油田分布图进行叠加,并选取典型地区进行重点分析.选取河口区、孤岛镇、仙河镇地面沉降区分析小城镇建设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影响;选取孤东油田和桩西油田沉降区分析油田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选取黄河故道和黄河入海口沉降区分析新近沉积物固结压实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与沉积物固结压实、石油开采、地表载荷增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对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SBAS InSAR技术获得的监测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吻合,中误差达到mm级.
  • 摘要:曹妃甸本是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海域的一个带状沙岛.此处海域自2004年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填海面积将会达到31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填海工程.本文收集整理了1958-2004年间关于河北省海域或曹妃甸海域的历次调查,将河北省海域和曹妃甸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海域夏季(5月)浮游植物数量在1984-2004年间增加了4.7倍,秋季(8月)增加了3.2倍,而曹妃甸海域夏季浮游植物数量增加了2.2倍,秋季增加了2.9倍,表明曹妃甸海域受富营养化影响相对全省较弱.优势种在历次调查中并没有显著变化,基本为具沟直链藻、中肋骨条藻、角毛藻等.喜肥的中肋骨条藻在全省海域具有下降的趋势,从1984年的21%下降到2004年的13%,而1990年海岛调查和2004年海岸带调查在曹妃甸均没有检测到中肋骨条藻.
  •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原则、要求和工作过程,融合无居民海岛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特点,建立一套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结合CIS空间分析理论,研究构建无居民海岛GIS评价模型,实现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分区由主观判断向计算机辅助决策的转变,实现用岛分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摘要:本文在界定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内涵的前提下,明确建立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体系在促进海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海岛利用效率、优化海岛产业布局以及提高海岛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梳理和总结当前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体系建设在立法和实践层面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乃至今后无居民海岛管理的需求和方向,提出建立和完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体系的具体建议.
  • 摘要:区域用岛规划制度是国家海洋局为推进海岛保护和利用活动的新举措.文章阐述了区域用岛规划的内涵和性质,对区域用岛规划与其他海岛相关规划的特征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区域用岛规划编制工作原则和工作框架以及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