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响应

动响应

动响应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42879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振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七届学委会全体会议、第四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等;动响应的相关文献由444位作者贡献,包括费庆国、姜东、吴邵庆等。

动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879 占比:99.87%

总计:143068篇

动响应—发文趋势图

动响应

-研究学者

  • 费庆国
  • 姜东
  • 吴邵庆
  • 张鹏
  • 曹芝腑
  • 李彦斌
  • 荆志伟
  • 吴云鹏
  • 唐朕
  • 肖启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悦; 侯海量; 李典
    • 摘要: 为探索爆炸载荷下舱内夹芯复合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与防护效能,采用小尺度舱室结构模型实验,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开展了不同爆炸距离下舱内双层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动响应特性和变形模式研究。分析了不同爆距下舱内爆炸载荷的作用过程和时空分布特性,讨论了在初始冲击波、初始冲击波叠加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舱内爆炸准静态压力3种载荷下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模式。爆炸载荷下舱室壁板承受的载荷依次为初始冲击波、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准静态气压。炸药在靠近舱室一端处起爆时,初始冲击波在近端壁的局部效应明显,在远端壁的作用范围更大,与舱室中心爆炸相比,其爆轰产物波动次数更少。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过程可分为泡沫芯层压缩、局部凸起变形和整体挠曲变形3个阶段,对应迎爆面板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和整体挠曲大变形3种变形模式。
    • 丁军; 杨伟楠; 王思雨; 谢卓雨; 耿彦超; 刘小龙; 徐胜文
    • 摘要: 本文基于Boussinesq方程和经典水弹性理论,提出了一种可预报布置在近岸或岛礁附近浮式结构物水弹性响应的直接耦合分析方法。基于该方法对布置在岛礁附近的八模块超大型浮体开展不同布置方案的对比分析,获得了不同布置方案下八模块超大型浮体周围波浪场、运动和连接器载荷等响应规律,从而为后续近岛礁超大型浮体的布置、设计、评估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 段文琪; 方雄; 党万腾; 蒲克强; 龙舒畅; 姚小虎
    • 摘要: 针对无人靶机零长发射起飞的动力响应问题,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建立靶机零长发射的靶机-火箭-发射架动力学模型,考虑靶机与滑块、火箭的连接接触关系及气动载荷、发动机推力的作用,分析靶机零长发射过程中机身、机翼在火箭推力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得到了靶机起飞过程中的姿态与强度特性,并探讨发射参数(油箱载荷、发射角度及重心偏差)对发射过程机身的影响。结果表明,标准发射工况下,与试飞试验数据对比,飞行速度、过载一致性良好,过载分布合理,结构动强度在材料强度许可值内。通过分析不同发射参数,发现油箱保持半油状态靶机可以进行零长发射;不同发射角度会影响靶机发射后的飞行高度,且发射角度越大,飞行高度越大,但对机身的动响应影响较小;机身重心与推力线之间的偏差对靶机零长发射的姿态影响较大,靶机在标准工况满油发射时质心不宜过低。此方法可用于无人机零长发射过程中的动力学计算,为机身结构强度设计及姿态分析提供指导。
    • 张夏阳; 张凯; 招启军; 王博
    • 摘要: 运用铁木辛柯梁理论和K-V阻尼理论,研究了非比例阻尼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频域振动求解方法。推导采用了传统拉普拉斯正变换和基于Durbin公式的拉普拉斯反变换策略(统称拉普拉斯法),发展了阻尼梁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解法。拉普拉斯法的推演同时涵盖了3种典型的梁边界条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数值法的验证采用了特殊构造的比例阻尼点条件,并与基于模态叠加法的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且数值算例充分考虑了数值参数和系统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边界条件和受载状态下,拉普拉斯法与模态叠加法均能合理地计算出基本阻尼梁系统的动响应曲线,且两者的求解精度保持在同一量级;同时,捕捉到拉普拉斯法的求解精度会受到系统长细比等参数的影响。拉普拉斯法具有比传统实、复模态叠加法更易操作的特性,但其精度受到了算法固有参数和阶跃外载型式的影响,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 李怿; 李典; 侯海量; 李永清
    • 摘要: 为探索核爆冲击波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结构对舰船复合材料夹芯板架的影响,采用密闭空间内爆模拟核爆冲击波载荷进行螺栓连接复合材料夹芯板架冲击动响应试验,结合有限元分析,比较了一般复合材料夹芯板架与螺栓连接复合夹芯板架的动响应及变形损伤模式差异,将试验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二者复合板架的变形失效模式基本相同,且测点处最大位移相对偏差仅为7.80%,说明该数值计算方法可靠;一般复合材料夹芯板架与螺栓连接复合夹芯板架的变形模式分别为从各板格独立变形到整体板架的大变形和各板格变形到螺栓连接结构两侧的区域大变形,均伴随着加强筋节点处的纤维断裂,其中前者还伴随着迎爆面的四周边界以及背爆面中线处各结构的纤维断裂失效;螺栓连接结构能够有效减小板架变形量,减轻复合夹芯板损伤,有利于复合夹芯板架抗核爆冲击波载荷能力的提高。
    • 刘平
    • 摘要: 目的更好地研究飞机在操纵情况下的机体载荷和机体响应,同时验证动态响应分析模型和方法。方法以某型飞机突风载荷分析用的动气弹仿真模型为基础,考虑机体弹性修正和气动模型修正,梳理试验试飞的舵偏数据,利用MSC软件的动气弹仿真分析模块,将试飞的舵偏数据作为输入信号,开展舵面操纵情况下的机体响应仿真,并将飞机操纵情况下的机体响应分析结果与试验试飞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仿真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分析数据和试飞数据整体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表征飞机的气动特性和结构动力学特性,同时在分析数据和试飞数据中均有比较明显的机体弹性响应成分。对于弹性飞机而言,除操纵造成的机体刚体响应外,机体弹性会带来额外的振动响应,对于特定的部位,这种振动可能是不可忽略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论这种振动响应对飞机操纵、乘客舒适性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 郭双喜; 陈伟民; 严定邦; 宋吉祥; 沈义俊
    • 摘要: 深水柔性缆线是深海资源开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水深的增加,深水缆线长径比达103,结构柔性变得很大,且沿展向非均匀分布的浮力模块,使得缆线构型变得更加复杂、张力等结构参数沿展向变化,这使得环境载荷作用、海面船体运动等激励作用下的缆线流固耦合响应变得更加复杂,给结构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针对Double-stepped这种新构型深水缆线,基于其流固耦合特性和载荷模型表征,建立了含分布浮体的深水缆线动力学控制方程,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和水箱模型实验,进行了复杂构型缆线的动响应研究.考察规则波和极端波浪环境载荷作用、海面船体运动等激励因素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给出位移和张力等响应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基于WKB理论分析了变参数结构响应幅值和波长的演化规律和机理.结果表明:结构响应沿着缆线长度向下传播过程中非单调变化,在低张力区域会出现局部峰值;由于分布浮体的存在使得结构参数轴向变化且不连续,响应时空演化变得更加复杂,呈现驻波、行波混合效应,而且张力不但会影响位移幅值,还会引起响应传播过程中的波长改变.
    • 庞培森
    • 摘要: 目的通过试飞的方法,识别飞机的动态特性,包括模态频率、舵面效率、阻尼等,用以修正飞机的动响应分析模型。方法舵面振荡虽然是电传操纵飞机的一种故障情况,但是可以主动地应用于试飞,作为频域激励施加于飞机上,获得飞行状态下飞机的频响特性。通过对比试飞数据和模型分析结果,识别并修正动响应模型的模态频率、舵面效率、阻尼等参数,来建立更接近实际飞机的动响应分析模型。结果舵面振荡激励试飞数据与动响应模型振荡分析的结果在趋势上较为一致,通过对动响应模型参数的识别和修正,提高了动响应模型的准确度。结论舵面振荡激励作为一种频域激励,是飞机地面共振试验(GVT)的补充和发展,可便捷地应用于飞机的试飞试验,从而识别和修正动响应分析模型。
    • 王喜梦; 刘均; 陈长海; 程远胜; 张攀
    • 摘要: [目的]为探讨聚脲涂层对钢板抗爆性能的提升机制,掌握背涂聚脲层对钢板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对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动响应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方法]采用LS-DYNA软件对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在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失效过程及吸能机制进行数值仿真,并与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前侧钢板层与背侧聚脲层的厚度配比及强度配比对结构变形/失效及能量吸收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背侧聚脲层在抗爆过程中存在二次崩落现象,其崩落碎片动能在后侧聚脲层总吸能中占主导地位;随着钢板?聚脲厚度比值的增加,前侧钢板层的最大塑性变形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强度比值增大,钢板的最大塑性变形和聚脲的吸能占比均单调减小.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由于崩落而形成的碎片动能是后侧聚脲层的主要吸能方式;总面密度不变时,钢板/聚脲复合结构存在抗爆性能最优的厚度配比;强度比值的增大会降低聚脲层的吸能占比,同时提升结构的整体抗爆性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钢板/聚脲复合结构的抗爆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 刘俊杰; 刘昆; 从曙光; 董海波; 夏劲松
    • 摘要: 针对船舶冰区航行受冰体撞击结构损伤问题,以一种涉冰带船肩处船体板架结构为原型,提出了一种方槽型纵骨船舶抗冰结构型式.利用落锤冲击实验测试系统,对抗冰和原型加筋板架在相同冰体撞击工况下的结构动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MSC.Dytran程序对板架受冰体撞击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相同冰体撞击工况下,抗冰板架结构产生的撞击力比原型板架略大,冰体造成的抗冰板架结构最大凹陷深度小于原型板架.从船体外板结构损伤程度及对船体内部构件、设备防护作用的角度考虑,抗冰结构较原型具有一定的抗冰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冰区航行船或破冰船的抗冰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