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泡沫铝

泡沫铝

泡沫铝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05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0篇、会议论文115篇、专利文献153116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2011’第二十届东北三省四市铸造年会等;泡沫铝的相关文献由2953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峰、聂刚、姚广春等。

泡沫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0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1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53116 占比:99.41%

总计:154031篇

泡沫铝—发文趋势图

泡沫铝

-研究学者

  • 谢峰
  • 聂刚
  • 姚广春
  • 王录才
  • 何德坪
  • 徐礼庆
  • 王芳
  • 左孝青
  • 张进
  • 徐东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谢悦; 侯海量; 李典
    • 摘要: 为探索爆炸载荷下舱内夹芯复合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与防护效能,采用小尺度舱室结构模型实验,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开展了不同爆炸距离下舱内双层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动响应特性和变形模式研究。分析了不同爆距下舱内爆炸载荷的作用过程和时空分布特性,讨论了在初始冲击波、初始冲击波叠加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舱内爆炸准静态压力3种载荷下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模式。爆炸载荷下舱室壁板承受的载荷依次为初始冲击波、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准静态气压。炸药在靠近舱室一端处起爆时,初始冲击波在近端壁的局部效应明显,在远端壁的作用范围更大,与舱室中心爆炸相比,其爆轰产物波动次数更少。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过程可分为泡沫芯层压缩、局部凸起变形和整体挠曲变形3个阶段,对应迎爆面板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和整体挠曲大变形3种变形模式。
    • 戴广民; 陈震
    • 摘要: 为了揭示泡沫填充对复合夹层板剪切性能增强的机理,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模拟横向剪切载荷作用下空心夹层板和泡沫铝填充I型复合夹层板的失效过程,讨论泡沫铝对夹层板板格和腹板的支撑效应,分析孔隙率、平均孔径等材料参数对复合夹层板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铝对复合夹层板的板格形成有效的内部支撑,有助于提高腹板的屈曲强度和复合夹层板的整体横向剪切强度。减小孔隙率能够增强复合夹层板的抗剪能力,孔洞平均直径对剪切强度影响较小。在夹层板空腔中填充泡沫铝能够显著提升I型复合夹层板抵抗横向剪切的能力。
    • 张元瑞; 汪高飞; 张永亮; 郑志军; 叶坚; 瞿元; 虞吉林
    • 摘要: 汽车的座椅横梁在碰撞事故中起着保障乘客生存空间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填充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基于泡沫铝材料高比吸能与轻质的特点,设计了三组泡沫铝与薄壁钢管组成的复合结构,将其填充到汽车的座椅横梁中。通过对座椅横梁填充结构三点弯曲与轴向压缩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其抗弯曲与抗压缩性能,并对填充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填充座椅横梁的承弯和轴压承载性能相较于原件分别提升了193.6%和241.4%,并通过模拟车辆侧面碰撞证明了填充座椅横梁提高车辆耐撞性能的有效性。
    • 林杰; 付雨鹏; 宋臣; 余力洲; 王海亮; 缪玉松
    • 摘要: 泡沫铝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热、降噪和能量吸收性能。基于Matlab的Random函数,应用贪心算法和孔径无限迭代原理建立闭孔泡沫铝三维随机球模型,解决了当前泡沫铝三维建模中存在的孔隙率低、计算复杂、运算成本高、仿真模拟实现程度低等问题,得到了孔隙率达90%的泡沫铝模型,实现了模型与有限元软件的衔接,为泡沫铝模型优化及物理性能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方法。将模型进行拓展应用,可得到泡沫铝夹层板模型和泡沫铝复合材料等,用于如汽车防撞梁、建筑材料、噪声屏障板等结构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及相关研究工作。
    • 柯艺波; 张林; 吴越; 陶猛
    • 摘要: 提出了FP(Fabry-Pérot)通道和泡沫铝的亚波长复合吸声结构,兼顾低频和宽带的良好吸声,平均吸声系数达90%。建立了该复合吸声结构的压力-热黏性声学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阻抗管试验结果验证了从设计的截止频率366 Hz开始具有良好的吸声特性;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讨论了FP通道的截止频率公比、吸声面积比、通道数量和泡沫铝板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并与其他复合结构进行吸声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复合吸声结构在噪声控制领域中有应用价值。
    • 周若璞; 王伟; 徐明朗; 仝真真; 张俊杰; 周震寰
    • 摘要: 基于局部表面纳米化技术,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重型装备空投的新型缓冲吸能结构设计。与传统吸能结构设计方式不同,本文利用纳米化技术对金属薄壁结构进行局部改性,从而诱导其产生吸能效果最佳的变形模式,该设计方法具有无须改变结构形状、无附加质量等显著优点。首先,介绍了泡沫铝填充式薄壁金属方管的设计流程,并制作了相关试件。其次,基于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测试对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发现,在结构几何尺寸一定的情况下,环向反对称布局方案为最佳设计,此时吸能结构呈现出稳定的渐进层叠的变形模式,形成的褶皱较其他方案更多。最后,进一步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对提升该类吸能结构吸能性能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所设计的缓冲平台的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不仅提高了薄壁结构自身的吸能性能,同时增强了薄壁结构与泡沫铝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结构的吸能性能,并且该设计在多柱排列使用时,吸能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 韩雨莹; 房兴波; 陈虎; 魏小辉; 谢欣宏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油气⁃泡沫铝组合式直升机缓冲装置,基于塑性坍塌应力理论计算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单一泡沫铝冲击压溃应力⁃应变进行了计算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相互校验。通过单一泡沫铝冲击压溃试验对理论和仿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将泡沫铝压溃动态特性曲线融入油气⁃泡沫铝组合式起落架缓冲动力学模型开展耐坠毁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油气⁃泡沫铝组合式缓冲器缓冲载荷峰值降低了38%,缓冲效率提升了12.7%,有效提升了直升机起落架缓冲器的耐坠毁性能。
    • 杨旭东; 刘冠甫; 胡琪; 邹田春; 沙军威; 纵荣荣
    • 摘要: 泡沫铝因其出色的力学、电学、热力学性能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和应用。目前,对泡沫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静态以及高应变率单轴压缩性能上。然而,随着泡沫铝应用环境的复杂化,其在服役过程中承受循环载荷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充分了解泡沫铝的疲劳性能以及承受循环加载时的失效机理对其在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疲劳试验时加载方式的不同,可将泡沫铝的疲劳分为压-压疲劳、拉伸疲劳两种。由于泡沫铝内部结构不规则,试样个体间差异较大,其疲劳性能离散性明显,因此对疲劳寿命、疲劳强度等参数的定义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学者们针对泡沫铝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泡沫铝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泡孔结构与形貌、试样尺寸、基体与增强相材料以及热处理等,深入了解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泡沫铝在复杂应用环境下的疲劳寿命与疲劳强度。由于试样结构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于泡沫铝疲劳失效机制的分析尚未得出统一结论,针对其疲劳裂纹扩展方式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研究者们多从疲劳应变-循环次数曲线及内部缺陷等方面入手来分析泡沫铝的失效机理。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笔者课题组工作,针对泡沫铝疲劳性能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压-压疲劳、拉伸疲劳两种不同疲劳载荷加载方式下泡沫铝的疲劳性能,包括疲劳寿命、疲劳强度以及应力水平等参数的定义方式;讨论了不同因素对泡沫铝疲劳性能的影响,提出通过减小泡孔尺寸和优化泡孔结构均匀性等方法来改善其疲劳性能。此外,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对泡沫铝的疲劳失效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 池佳豪; 陈震
    • 摘要: 为揭示材料缺陷(包括局部大孔、孔壁缺失和波纹孔壁)在泡沫铝准静态压缩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材料缺陷对泡沫铝屈服应力和平台应力(10%~30%压缩应变区间的平均应力)的影响,基于二维随机Voronoi模型建立含缺陷泡沫铝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泡沫铝准静态压缩过程,通过将模拟结果与泡沫铝准静态压缩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该数值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缺陷导致泡沫铝屈服应力和平台应力减小,局部大孔和孔壁缺失缺陷造成的应力降幅较大,波纹孔壁缺陷造成的应力降幅较小;材料缺陷造成的应力降幅与泡沫铝孔隙率有关,局部大孔和孔壁缺失缺陷造成的应力降幅受孔隙率的影响较大。材料缺陷是影响泡沫铝准静态压缩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由其造成的泡沫铝屈服应力和平台应力的降幅受孔隙率的影响,在含泡沫铝材料的结构设计中应予以关注。
    • 谢素超; 杜炫锦; 马闻
    • 摘要: 列车在碰撞过程中,车辆底架前端极易发生变形,而现有底架主要设计为承载结构,不具有吸能能力,因此,承载吸能一体式车辆底架结构对列车被动安全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某列车头车原型车底架前端正面碰撞下的耐撞性能进行改进。根据拓扑优化结果,提出无填充方管四纵梁设计和泡沫填充方管四纵梁设计的2种耐撞性方案,同时与原始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这2种优化方案所得的碰撞力峰值均比原始设计方案所得的峰值低,无填充方管四纵梁设计密实化阶段碰撞力上升至2.73035 MN开始卸载,其碰撞力峰值比原始设计值降低51.51%,泡沫填充方管四纵梁设计的吸能量比方管四纵梁设计的吸能量提升12.1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