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模式

变形模式

变形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14910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四川省力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l Mining and Safety(2013年煤炭开采与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变形模式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德强、孙玉瑾、万立尧等。

变形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4910 占比:99.79%

总计:115149篇

变形模式—发文趋势图

变形模式

-研究学者

  • 孙德强
  • 孙玉瑾
  • 万立尧
  • 侯海量
  • 刘小川
  • 宋修广
  • 张宏博
  • A·C·杜纳
  • A·D·卡洛马尼奥
  • C·D·梅尔维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鉴石; 王永刚; 史同亚; 方嘉铖
    • 摘要: 基于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SLM),以GP1不锈钢为母材,制备4种相对密度的八角桁架点阵结构试样,开展了准静态单轴压缩和直接撞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并结合显式有限元计算模拟,研究了相对密度和加载速率对八角桁架点阵结构试样在力学响应、变形模式和吸能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对密度是影响八角桁架点阵结构材料力学响应的关键参数,屈服载荷随着相对密度基本呈线性增长,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2)在准静态压缩下,随着相对密度增大,八角桁架点阵结构的变形模式由弯扭屈曲模式逐渐向稳定屈服模式转变;而在冲击压缩下,八角桁架点阵结构的变形模式随着冲击速度由对称稳定变形模式向非对称逐渐压垮模式转变;(3)八角桁架点阵结构总吸能随着相对密度线性增大,而比吸能随着相对密度呈现双线性变化,在相对密度30%处出现拐折,当相对密度高于30%后,比吸能增大缓慢;(4)与准静态加载相比,冲击加载下八角桁架点阵结构的总吸能和比吸能都显著提升.
    • 赵唯以; 高泽鹏; 王琳; 陈沛涵
    • 摘要: 根据5组33片四边简支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试验结果,将组合板的变形模式归纳为弯曲变形模式和冲切变形模式,推导其抗力和刚度的理论计算式,提出能够描述组合板受力全过程的抗力函数模型,并通过现有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研究含钢率、材料强度、连接件布置等参数对组合板变形模式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钢率和钢板强度对SC板的极限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大,而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很小;为了充分利用钢板的力学性能,应合理限制含钢率和钢板强度,或加强连接件布置保证组合作用;不同的设计参数可能导致不同的变形模式和破坏顺序,设计中应针对具体的需求对设计参数加以优化。
    • 谢悦; 侯海量; 李典
    • 摘要: 为探索爆炸载荷下舱内夹芯复合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与防护效能,采用小尺度舱室结构模型实验,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开展了不同爆炸距离下舱内双层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动响应特性和变形模式研究。分析了不同爆距下舱内爆炸载荷的作用过程和时空分布特性,讨论了在初始冲击波、初始冲击波叠加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舱内爆炸准静态压力3种载荷下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模式。爆炸载荷下舱室壁板承受的载荷依次为初始冲击波、各壁面二次反射波和准静态气压。炸药在靠近舱室一端处起爆时,初始冲击波在近端壁的局部效应明显,在远端壁的作用范围更大,与舱室中心爆炸相比,其爆轰产物波动次数更少。泡沫铝夹芯结构的变形过程可分为泡沫芯层压缩、局部凸起变形和整体挠曲变形3个阶段,对应迎爆面板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局部凸起叠加整体挠曲大变形和整体挠曲大变形3种变形模式
    • 杨帆; 卞奕杰; 王鹏; 李浦昊; 张思远; 范华林
    • 摘要: 3D打印技术有力促进了金属点阵材料的发展,而碰撞吸能是点阵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为此综述了课题组近期在界面增强点阵吸能方面的研究。受金属材料微观变形机理中晶界强化机制的启发,通过在点阵结构中引入晶界和孪晶界等宏观界面构型,构造了含多个界面的多晶点阵结构,研究其耐撞吸能性能。具体而言,构造了胞元构型为简单立方、面心立方和三斜晶系的不同多晶点阵结构试件,通过一系列参数化有限元模拟,并结合增材制造技术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了晶粒尺寸(晶界密度)、界面两侧晶向差、界面取向角度等参数对结构压溃变形模式和吸能性能的影响,发现对称性强的界面(如孪晶界)可以增强点阵结构的吸能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描述材料微观强化机理的Hall-Petch关系仍然适用于所提宏观多晶点阵结构。该研究可为发展新型轻质点阵吸能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李遥; 刘昆; 沈超明; 王加夏
    • 摘要: 折叠式夹层板具备优越的力学性能,可满足船舶设计的诸多要求,已开始应用于高端船舶的设计制造中。以U型折叠式夹层板为研究对象,从试验、仿真以及解析三方面,研究了面内准静态压缩载荷作用下U型折叠式夹层板的解析预报方法。通过设计开展准静态压缩试验以及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得出了U型夹层板在准静态压缩载荷作用下结构变形的特征并对夹层板的变形过程进行归纳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折叠式夹层板结构在准静态压缩载荷下的变形模式,建立了折叠式夹层板塑性变形的几何数学模型,并推导出夹层板结构变形抗力的解析计算公式,最后以试验和仿真结果为依据验证解析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解析结果与试验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该研究的解析法对折叠式夹层板压皱性能设计及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雷彬; 姚松; 胡捷
    • 摘要: 对蜂窝芯体承受局部高速冲击时的动态响应和变形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关注弹体高速冲击蜂窝芯体并最终停留在蜂窝芯体内部的情况。进行时速为394,507,627 km/h的高速冲击试验,建立该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侵入深度数据和变形模式吻合良好,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比2种结果,发现在200~700 km/h的速度区间内可以最低使用二阶曲线较为准确地拟合弹丸的侵入深度变化。蜂窝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弹坑附近,但在无明显形变的区域仍存在一定的损伤。此外,蜂窝的胶黏性能被证明在高速冲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试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 任宇康; 郑刚; 张文武
    • 摘要: 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常用的celgard2340隔膜进行了冲压实验,研究了不同试件宽度和各向异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沿MD方向和DD方向裁剪试件的宽度越大,最后破裂失效的载荷越小,位移也越小。沿TD方向裁剪的试件则是试件的宽度越大,最后试件破裂时的载荷越大,位移越小。根据隔膜的各项异性特点,对比了相同宽度沿不同方向裁剪隔膜试件的冲压结果,发现沿不同方向裁剪试件最后破裂失效的峰值力和位移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利用VIC-3D测量系统对材料变形过程进行图像捕捉,分析了试件在四周全被约束时冲压的变形模式
    • 严伟垚; 丁鸿志; 周全
    • 摘要: 为指导南京五桥夹江隧道运营安全评估,建立结构受力三维仿真计算模型,分析粉质黏土、粉砂等典型地层隧道结构在“横鸭蛋”和“竖鸭蛋”2种变形模式下的损伤演化过程,结合混凝土、螺栓、钢筋及结构整体受力状态,讨论运营期断面收敛变形的控制值。主要结论如下:1)江中强透水地段极端7 m冲刷工况下,隧道整体上浮2.85 mm,螺栓应力变幅最为敏感,下调27.6%,混凝土应力变化最小。2)不考虑纵向差异沉降问题时,冲刷使结构向高轴压受力模式转变,对承载有利。3)水位升高引起隧道竖向变形增大0.22 mm,螺栓应力减小3.8 MPa;而水位降低引起隧道竖向变形减小0.05 mm,螺栓应力增大2 MPa。4)对比不同地质区段分析结果可知,“横鸭蛋”变形模式下,陆域段和江中段分别以10‰和12‰作为控制值;“竖鸭蛋”变形模式下,以9‰作为控制值。夹江隧道运营过程中,可依据上述标准评价变形的检测、监测数据,判定结构安全状态。
    • 邱梓恒; 翟红波; 刘文洋; 毛伯永; 侯淑娟
    • 摘要: 薄板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行为复杂,具有大变形、瞬时性、高度非线性等特点.当冲击波冲量较小时,薄板容易发生异常动力响应.然而,爆炸冲击波特征对薄板异常动力响应的影响尚不明晰.为此,本文采用经实验数据验证的自主开发爆炸载荷模型,首先成功地模拟了方形薄板的反直观异常动力响应;然后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冲击波负压描述方法、正压衰减系数等对薄板异常动力响应的影响;最后,发现了在距离当量比一定时,随着爆炸距离的增加薄板依次发生继发直观、反直观、混合、始发直观四种行为模式,并分析了不同行为模式下响应历程与塑性耗散能之间的关系.
    • 刘佩冬
    • 摘要: 研究深基坑开挖变形模式和破坏机理对城市地铁隧道的影响。基于土体的莫尔库仑剪切第3主应力破坏条件,通过MIDAS/GTS建立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的数值模型,控制基坑和地铁隧道的位置关系,观察预设观测点的位移变化,得到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打破了原状土层应力状态是影响地铁隧道的主要因素,即第3主应力的释放;通过控制变量法控制基坑和隧道的位置关系L_(1)和L_(2)来观测隧道断面位移变化可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意义;随着基坑与地铁隧道间距的变化靠近基坑的观测点B偏移量较大,并通过观测发现加固基坑底部对控制临近土体的偏移具有很大帮助;改变基坑和地铁隧道竖向位移关系时,观测点的竖向偏移较大而水平偏移较小,主要是由于基坑底部的卸荷引起的土层偏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