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2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23271篇;相关期刊694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文献由4511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玉秀、韩芳、张桂青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2 占比:7.31%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3271 占比:92.35%

总计:25198篇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文趋势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研究学者

  • 石玉秀
  • 韩芳
  • 张桂青
  • 张虹
  • 李凌江
  • 严兴科
  • 甘景梨
  • 曹瑞
  • 李越峰
  • 牛江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清源; 张芯悦; 何梁超; 方文灿; 王冠男; 汪萌芽
    • 摘要: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的强迫性和攻击性行为并分析其关联性,为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启动标准的调整提供可能的实验参考。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8)、PTSD组(n=9)、强迫症(OCD)组(n=7);另取20只21天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攻击组、工具鼠组。PTSD组、OCD组、攻击组大鼠分别用单次延长应激、喹吡罗、应激源性攻击方法造模,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离巢返巢、居住入侵与拒缚反射等试验进行相应模型鉴定和行为观察。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PTSD组在旷场试验中总路程、跨格数、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总路程、进入开放臂时间均减少,在离巢返巢试验中运动总路程减少,回家停留时间增加。②在居住入侵试验与拒缚反射评分中,PTSD组、OCD组的评分相近,均高于正常组低于攻击组。③PTSD组、OCD组的强迫性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结论:PTSD大鼠具有明显的强迫性行为与攻击性行为,且两者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 王倩; 王烨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影响因素和其与心理弹性、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于某医院精神科住院的341例自杀未遂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心理弹性量表简表(the Resilience Scale-14,RS-14)、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病人进行测评。结果:341例自杀未遂病人PTSD-SS得分为(87.91±28.92)分;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病人PTSD-SS总分及其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5个维度得分与SPBS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658~0.966,P<0.01);与RS-14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691~0.97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病人性格类型、职业状况、睡眠、心理弹性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是自杀未遂病人PT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自杀未遂病人存在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偏内向、职业为在职状态、有睡眠障碍、心理弹性差及自我感受负担重的病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
    • 张婧; 王迪; 刘丹丹
    • 摘要: 目的探究正念舒缓音乐训练在预防多发伤患者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价值。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诊的多发伤患者105例,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52例接受创伤应激障碍预防指导与建议,观察组辅以正念舒缓音乐训练,对比PTSD情况、睡觉-觉醒行为、应激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TSD评分(32.69±7.24)分低于对照组(42.58±4.28)分,应激障碍阳性率3.77%、应激障碍症状出现率20.75%,低于对照组的17.31%、38.46%(P<0.05);快速眼动期微觉醒次数(3.01±0.96)次、觉醒次数(4.68±1.80)次、大于5 min觉醒次数(4.21±1.53)次、非快速眼动期微觉醒次数(6.02±1.85)次及微觉醒次数(9.01±1.02)次低于对照组(3.45±1.02)次、(7.46±3.68)次、(7.25±2.47)次、(7.67±2.14)次、(9.96±2.85)次(P<0.05);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13.25±2.19)分、(18.17±2.46)分较对照组(17.56±2.58)分、(24.52±3.29)分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114.52±19.36)分高于对照组(89.02±20.14)分(P<0.05)。结论正念舒缓音乐训练辅助常规干预在预防多发伤患者合并PDST方面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睡眠-觉醒行为,降低应激障碍。
    • 景正军; 孙圣梅
    • 摘要: 目的分析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早期乳腺癌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于公安县人民医院进行保乳术治疗的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保乳术组,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的4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改良根治术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1周血清癌胚抗原(CEA)、P选择素(P-selectin)、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水平,术后1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结果保乳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改良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术后1周保乳术组患者PCL-C评分中重新体验、麻木回避、警觉性提高得分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及附加关注得分均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且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保乳术组均显著高于改良根治术组(均P<0.05)。结论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均可有效切除早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与改良根治术比较,保乳术可缩短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 史文; 王小亮; 陈丽萍; 赵薇; 张淑香
    • 摘要: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2—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331例脑卒中患者,应用创伤后应激性筛查表平民版、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TSD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患者PTSD总分为(31.21±15.82)分,生活质量总分为(180.86±39.04)分,脑卒中患者PTSD与生活质量水平呈负相关(r=-0.718,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建议医护人员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 马婷; 薛云珍; 毛瑞舒
    •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抗疫心态的关系,检验抗疫心态是否在心理弹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间起中介作用,为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对9399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心理弹性与抗疫心态、PTSD呈显著负相关(r=-0.28、-0.36,P<0.001),抗疫心态与PTSD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01);心理弹性对PTSD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且抗疫心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疫情期间,要避免学生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态,降低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刘华琼; 巴成慧; 高文鑫; 姜兴岳; 狄宁宁; 邢成颜; 许昌
    •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产生的一种失调后遗症。PTSD早期被军事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探索,是一个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全球发生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13年流行的SARS以及2019年底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这些事件的爆发导致部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罹患PTSD,使得PTSD成为一个疾病研究热点,了解PTSD患者脑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人民群众心理疾患及积极治疗患者均有重大帮助。因此本文就关于PTSD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增强大众应对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存在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恢复能力。
    • 鲁秀敏; 冯爽; 汤竣杰; 陈兴栋; 黄华; 王永堂
    • 摘要: 为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重庆市某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利用自拟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对大学生PTSD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并利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87名大学生中,PTSD阳性症状者64名,占16.54%;不同性别的大学生PCL-C得分女性高于男性,两者差异显著(P0.05);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时间越长PCL-C得分越高,越易患PTSD(P0.05);父母去世者可能更易患PTSD(P<0.05)。因此,本调查范围的大学生中PTSD的发生率为16.54%,且性别、创伤事件暴露时间及父母是否健在可能为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重庆大学生PTSD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针对PTSD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雪瓦克·杰克山拜; 陈俊逾
    •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因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的生活事件致使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疾病,导致病人身体、心理造成重大损伤,并影响其社会功能。目前对其治疗形式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手段。本文对PTSD的发展与认识、治疗的主要形式进行初步总结及探讨,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及帮助。
    • 黄玲娜; 叶城晨
    • 摘要: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83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量表-城市居民版(PCL-C)评分、PTSD发生率、术后锻炼依从性、肌力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各维度PCL-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S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主动锻炼依从率、肌力恢复优良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持性心理干预可减轻脊髓损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效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锻炼依从性,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