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华西急诊国际学术论坛
第六届华西急诊国际学术论坛

第六届华西急诊国际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8-06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

会议文集:第六届华西急诊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内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常规治疗上试验组采用依达拉奉和银杏内酯联合治疗,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2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第14天,试验组NIHS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分数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内酯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早期尿激酶原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急诊科接受诊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早期治疗,研究组应用尿激酶原溶栓进行早期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和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发现,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和ST段完全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I-1和t-PA水平发现,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现,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延迟转入冠心病监护室(CCU)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因NSTE-ACS于我急诊就诊的患者共664例. 结果:两组患者接诊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患者比例和GRACE风险评分分级的患者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延迟组患者的住院期间行PCI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78,P=0.278),两组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卒中比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延迟组患者其住院时间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包括行PCI和非PCI治疗的患者,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LVEF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STE-ACS患者延迟转入CCU治疗(>12h)增加了其出血事件的相关风险,并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病例61例临床资料.分析受伤的原因及机制、临床表现、合并伤、并发症、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全组61例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5~57分,平均(30.2±9.6)分;合并ARDS16例,创伤性凝血病5例,脓毒症11例.住院死亡3例,自动出院4例,转康复治疗11例,治愈出院43例.结论:合并胸部损伤严重多发伤以急、危重为特点,实行院前、院内整体化救治,早期重症康复,积极防治并发症,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部创伤患者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镇痛作用.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5例胸部创伤患者,其中33例患者入院后采取PCIA实施镇痛(镇痛组)、另外32例患者未采取镇痛措施(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化(PaCO2)、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收缩压(SBP)、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 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pO2、PaO2/FiO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48、72h,镇痛组的PaO2、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HR、SBP、血清COR、ATCH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48、72h,镇痛组的HR、SBP、血清COR、ATC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48、72h,镇痛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胸部创伤患者采用PCIA实施镇痛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循环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2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死亡患者118例,存活患者114例;以出院时是否死亡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院间转运、休克、损伤脑叶、是否伴有硬膜下出血、是否伴有硬膜外出血、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脑挫裂伤、颅骨骨折、手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分别作为自变量,先分别对计量及计数资料作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该自变量对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院间转送、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瞳孔散大、眼球对光反射消失、多发颅骨骨折、GCS<5分、手术与sTBI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各个独立危险因素中,瞳孔散大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 结论:影响sTBI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较多,瞳孔散大可以作为判断sTBI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术区备皮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神经外科2017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采取术中术区备皮,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一日全脑备皮.对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采用术中术区备皮的患者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术区备皮对颅内肿瘤的治疗和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临床实践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慢阻肺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比较两组患者的和血气指标和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H值、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颈内静脉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PO2、SjVO2明显改善,优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射血分数为(48.52±3.86)%、心脏指数为(2.47±0.48)min/m2、左心室舒张末径为(51.11±2.16)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为(38.63±2.74)mm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无创呼吸机对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热湿交换器和加热湿化器单伺服加热方式以及加热湿化器双伺服加热方式,来探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预防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性多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44例需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将使用热湿交换器(试验组1)、加热湿化器双伺服加热方式(试验组2)、加热湿化器单伺服加热方式(试验组3)进行相互对照实验.收集患者在使用3种不同加热湿化的呼吸机时各项指标值以及VAP的发病率的数据.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热湿交换器和加热湿化器双伺服加热方式对预防VAP的效果均好于使用加热湿化器单伺服加热方式呼吸机,而采用热湿交换器和采用加热湿化器双伺服加热方式的预防VAP发病率的效果大体相同.
  •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017年的85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并发症、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情况、吸烟情况,对两组患者D-二聚体的初始值和峰值进行比较,分析D-二聚体升高趋势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D-二聚体初始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峰值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在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中,住院死亡率显著提高. 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临床医生有必要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
  • 摘要:急性腹痛是急腹症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对疼痛的缓解是急腹症处置的重要环节.传统观点认为在急腹症早期使用镇痛剂可能掩盖病青而不宜镇痛.早期镇痛作为一种人性化的镇痛理念,在有效镇痛的同时并不增加误诊率,因而可善患者急腹症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胃肠穿孔伴广泛性腹膜炎的早期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方法:统计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胃肠穿孔伴广泛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医生采取的检查措施、最终确诊时间和方式以及采取的治疗手段.统计并分析急性胃肠穿孔伴广泛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以后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果:100患者中通过X线检查发现膈下存在游离气体54例,CT的确诊率较高,通过CT检查有确诊18例,对患者通过B型超声检测发现患者腹腔内有积液,个数小时后对患者再次X线检查确定患者腹腔内确实存在积液,积液量在500mL左右,对患者腹腔积液进行化验,患者腹腔积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总数以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大大超出正常范围,最终确诊为急性胃肠穿孔伴广泛性腹膜炎. 结论:急性胃肠穿孔伴广泛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中采用X线的检查方法是比较迅速而准确的,对于一些中老年患者或X线检查结果不是非常明确时,可以采用CT和B型超声的方式进一步确定,为更精确的确诊疾病,可以对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化验,采用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及时控制疾病感染,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致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防治作用及超早期NPPV对SAP致ALI患者外周血清中多种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SAP诊断明确,且病史在3d以内,仅伴发呼吸增快≥30次/min,动脉血氧分压正常,且氧合指数>300mm Hg(1mm Hg=0.133kPa)(正常)的患者,尚未达到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标准共46例,根据患者通气治疗分为超早期使用NPPV组(A组,n=23)和未通气组(B组,n=23),追踪两组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情况,包括观察A组通气前、通气1h、撤机的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比较两组ALI/ARDS发生率、使用有创通气的比率、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含量. 结果:A组23例超早期使用NPPV治疗,其中5例发展为ALI/ARDS,2例改用有创通气.B组23例超早期未行NPPV,15例发展为ALI/ARDS,8例行无创通气,7例改有创通气.A组的ICU入住时间低于B组(P<0.01),机械通气总时间低于B组(P<0.05),两组病死率无差异(P>0.05).两组A组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含量入院后48h、出ICU时,A组各炎症指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重症胰腺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还未达到ALI诊断标准的患者,超早期使用NVVP,此时患者气道分泌物少,意识清楚,人机配合好,可迅速纠正缺氧,阻止ALI进一步发展为ARDS,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ICU入住时间,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但其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 摘要:在运用传统通气模式处置ARDS无效的情况下,APRV可作为ECOM使用前的一种备选手段,在肺可复张的情况下,运用APRV对改善患者的氧合有一定帮助,能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状态,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究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并发低血钾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282例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于本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搜集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并发低血钾的影响因素. 结果:在282例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中,发生低血钾患者80例(28.36%),未发生低血钾的有202例(71.63%).在这80例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者48例(60.00%),其中肾脏疾病15例,糖尿病11例,消化道疾病17例,高血压5例.在80例患者中,女性60例(75.00%),男性20例(25.00%).相较于男性,女性患者的低血钾发生率较高,二者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饮食状况好的占27例(33.75%),差的占53例(66.25%),相较于饮食状况较好者,饮食较差的患者低血钾发生率较高,二者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占48例(60.00%),未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占32例(40%).相较于未合并躯体疾病者,合并躯体疾病者低血钾发生率较高,二者对比差异显著有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多种因素影响着其入院并发低血钾,要及时纠正和诊断低血钾,提升患者的康复率,并为临床治疗用药降低风险.
  • 摘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是一种严重的并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是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至少5倍于正常值的上限,然后迅速降低至(接近)正常值.临床表现可以差异很大,典型表现是肌痛,肢体无力和茶色尿.然而,这种典型三联症只出现在不到10%的患者中.由肌红蛋白导致的机械性梗阻、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最常见的并发症.ARF患者的死亡率约为10%,并呈显著升高趋势.早期识别RM是治疗的关键.在急性期,治疗应旨在保护肾功能,处理筋膜室综合症,纠正代谢紊乱和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仅经历1次RM,多由于药物滥用、药物治疗、创伤或癫痫发作.在复发性横纹肌溶解的情况下,有运动不耐受史或神经肌肉疾病阳性家族史,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定潜在的,通常是遗传性的疾病.
  • 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水平,探讨其在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急诊EICU及呼吸科RICU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采用柏林新标准,根据是否发展至ARDS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基础疾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于发病后2h检测血清中Ang-2水平.运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监测相应时间点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比较Ang-2与APACHEⅡ评分、EVLW、PVPI等与ARDS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对ARDS的预测价值. 结果: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血清中Ang-2的浓度在发病后2h明显高于单纯脓毒症组(6.13±1.91vs.3.44±1.34,P<0.05);应用PICCO检测血流动力学提示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在相应时间点EVLW及PVPI水平也明显高于单纯脓毒症组(15.89±2.79vs.7.59±2.20,p<0.05;4.99±0.47vs.2.66±0.29,P<0.05);相关结果分析提示Ang-2和EVLWI、PVPI、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04,P<0.001;r=0.710,P=0.004;r=0.826,P<0.001);Ang-2与PaO2/FiO2呈负相关(r=-0.790,P=0.001).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得出,Ang-2对ARDS预测的AUC值为0.795,其灵敏度为88.91%,特异度为66.82%;Ang-2、EVLWI、PVPI、APACHEⅡ评分对ARDS的预测AUC值均在0.75以上,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结论: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Ang-2的变化趋势与PaO2/FiO2、APACHEⅡ评分、EVLW、PVPI密切相关,Ang-2浓度越高,患者肺损伤越严重,发生ARDS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推测Ang-2可作为ARDS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 摘要:目的:探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效果与特点. 方法:从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受治疗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6例,均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therapy,CRRT)进行治疗,设治疗前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采用CRRT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指标变化. 结果:106例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钾水平、吸入氧浓度等指标与治疗前和治疗中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动脉氧分压水平、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与治疗前和治疗中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临床上采用CRRT治疗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血尿素氮水平以及血钾水平,提高患者的肺部氧合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急诊创伤外科常面临肢体脱套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组织严重污染,后期处理常常十分棘手.富血小板血浆由于其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治疗一些难愈性创面或者感染性创面上有独特的优势.富血小板血浆(PRP)是指全血经过离心、分离而得到的高度浓缩的产物,其血小板的含量通常为正常全血的4~5倍以上,Marx对PRP中血小板的有效浓度定义为1×106个/μL,并指出较低的浓度不能改善创面愈合,更大的浓度并未显示更好的效果.其所含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白细胞浓度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纯富血小板血浆(P-PRP),含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L-PRP),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PRF),含白细胞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L-PRF)这四大类别.常说的PRP,即是指的L-PRP.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其组织修复效应和独特的抗菌效果逐渐被认识,在临床上将其运用于手术中预防术后感染及某些难治感染性创面.不过,PRP的制备方法较多,并无统一标准,导致其成品中所含成分的比例各不相同,对其抗感染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对其所含成分的抗感染作用尚有争议.因此,本文就PRP的制备技术及抗菌效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在儿童经鼻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13例儿童经鼻留置胃管操作中是否应用肾上腺素对减轻操作阻力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上腺素在儿童经鼻留置胃管操作中能有效减少鼻出血,减轻鼻黏膜水肿,提高经鼻留置胃管成功率.结论:合理使用肾上腺素提高了儿童经鼻留置胃管成功率,减轻患儿不适感,减少医患矛盾,是患儿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 摘要:目的:全面筛查SIRS与脓毒血症患者差异基因,找出相关核心基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脓毒血症新思路. 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芯片数据GSE74224,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脓毒症组和SIRS患者两组;基于GCBI在线软件中筛选出两组患者差异表达基因(DEGs),再通过基因本体分析(GO分析)、信号通路分析(Pathway分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 结果:对比分析脓毒症患者于手术后SIRS患者的差异基因,两组数据确定总共1028个差异基因,包括了711个上调基因和31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分析显示DEGs基因功能与免疫反应、凋亡过程、血液凝固等方面相关.Pathway路径富集分析,整理出差异最显著前15的路径主要为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质加工、EB病毒、病毒致癌作用等.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图显示PRKCB、PRKCD基因位于网络中心. 结论:基因生物信息学可通过多数据库及平台网络分析,准确区别疾病相关基因,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疾病发病可能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关键基因及潜在的疾病机制. 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GSE76705载微阵列数据的基因表达谱(包括40个正常人样本和40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样本);对基因芯片预处理分析后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对DEGs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基因间相互调控网络以及共表达网络,筛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潜在关键基因和关键通路. 结果:总共有2051个差异基因被筛选出来,其中793个基因下调,1258个基因上调;这些DEGs主要富集到凋亡通路、细胞周期、MAPK pathway等通路;相互调控网络以及共表达网络发现关键基因MAPK1和CRKL等位于网络核心. 结论:生物信息学技术有利于获得的疾病相关基因,它们可能会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或药物靶标,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基因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的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基因. 方法:从基因表达库(GEO)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5281(包括实验组12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样本及对照组12个正常人脑组织尸检样本).数据预处理后筛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分别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Pathway分析以及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结果:总共发现了213个差异基因,包括131个上调基因和82个下调基因.通过GO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富集在基因表达、小分子代谢过程、凋亡过程、转导、呼吸电子传输链等分子功能上.通过Pathway分析显示显著富集于代谢通路、氧化磷酸化、Wn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通路.发现基因CALM、TP53、ITPR1、NOS1、PRKACB、MYSM1、PSMC2、PSMC3、ACACB、PARD3、HDAC1、HDAC9、GMPR2、PRKCB、CALM1、GMPS等位于网络核心部位. 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筛选出发病关系密切的基因.
  •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基因以及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探讨乳腺癌发病机制. 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获取乳腺癌基因芯片数据GSE102088,经预处理后对所选样本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共表达分析、多基因雷达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 结果:其中共有2385个基因在癌组织中差异表达,有1560个基因表达上调,825个基因表达下调.此外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生物学功能为小分子代谢过程、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等;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信号通路涉及代谢途径、细胞周期等.并进一步筛选出核心基因SYK、CDK1. 结论:生物信息学为在基因大数据中快速找出疾病潜在治疗靶基因与关键通路提供了一个快捷通路,可能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为后续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摘要:目的:探究肺动脉高压中的疾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进一步探索疾病机制. 方法:从基因表达库(GEO)中下载芯片数据集GSE53408,该研究包括了11个肺动脉高压和11个正常的肺组织样本,芯片分析采用基于R语言的GCBI在线软件,并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通路富集分析、共表达分析以及基因间作用网络分析. 结果:总共筛选出DEGs2848个,其中上调基因1791个,下调基因1057个.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周期和免疫应答功能.通路分析发现DEGs主要分布于MAPK、Apoptosis、Cell cycle等通路较重要.基因间作用网络发现MAPK3、PIK3CB、CTNNB这几个差异基因可能是肺动脉高压重要的相关基因. 结论:生物信息学技术有助于肺动脉高压相关特定基因的发现、机制研究,对探究肺动脉高压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毒蛇咬伤临床急救处理与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乐山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毒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毒蛇咬伤患者临床急救处理,并实施综合防治,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50例患者在急救处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患者病死率为2.00%,治疗后患者脏器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针对毒蛇咬伤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急救处理,对患者伤口进行清创、结扎、局部封闭,而后再给予季德胜蛇药片外敷内服治疗联合西药抗蛇毒血清等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病死率较低,值得应用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半枝莲联合解毒消肿散疗法治疗蝮蛇咬伤患者的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患肢局部肿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3月一2018年4月我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运用抗蝮蛇毒血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营养心肌、针罐法等基础上外敷季德胜药片,观察组在常规运用抗蝮蛇毒血清、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营养心肌、针罐法等基础上外敷半枝莲联合解毒消肿散.分别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患肢局部肿胀的程度、瘀斑的范围及局部的出血情况等临床疗效,将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第7天血清肌酸激酶(CK)、心肌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肿胀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7天较咬伤第3天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第7天较第3天降低(P<0.05);两组患者第7天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外周炎性因子及心肌酶谱的各指标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7天,观察组患者CK、CK-MB、LDH、IL-6、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CK、CK-MB、LDH、IL-6、hs-CRP、TNF-α浓度较治疗前亦有下降(P<0.05),观察组CK、CK-MB、LDH、IL-6、hs-CRP、TNF-α浓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半枝莲联合解毒消肿散疗法治疗蝮蛇咬伤可以显著减轻蝮蛇咬伤后患肢的肿胀,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有利于促进心肌酶及炎性因子的恢复,从而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口服吡虫啉中毒的临床特点,为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提供方法数据.方法: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4例急性吡虫啉中毒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男性稍多于女性,以31~40岁年龄段为多.中毒原因主要以轻生口服为主.最终23例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吡虫啉是低毒农药,但大剂量仍可导致严重脏器损害,直至死亡.吡虫啉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早期毒物清除及对症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对重症吡虫啉中毒患者及早给予呼吸机支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是治疗的关键,对合并严重肾功能血液净化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急诊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重度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疗效,以提升救治成功率.方法: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重度乌头碱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行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尽早进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结果:3例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37例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治疗后治愈并顺利出院,急诊就诊到血液净化治疗开始平均时间为(3.0±0.4)h.结论: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者尽早、充分采用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在临床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究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联合氯解磷定注射液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患者中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62例ASOPP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氯解磷定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连续性血液透析(CVVH)+血液灌流(HP)],共治疗7d.观察两组病死率、昏迷复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胆碱酯酶(ChE)活性恢复时间、并发症,对比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2]. 结果:研究组病死率3.22%与对照组16.1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昏迷复醒时间、ChE活性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反跳、重要脏器损害、中间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57.7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2、TNF-α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TNF-α、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联合氯解磷定注射液用于ASOPP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减轻炎症反应,加快康复进程,病死率低.
  • 摘要:乙草胺做为一种除草剂广泛应用于田间除草,具有活性高、低毒、杀草谱广等特点,其中毒机制为肝内迅速水解为相应的酸而影响机体所需的氧,导致窒息甚或死亡,其中毒症状与体内存在高铁血红蛋白相关,可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等.由于无特效的解毒药物,中毒后可给予洗胃、全胃肠洗消、吸氧、纠正内环境紊乱等处理,血液灌流治疗有效.
  • 摘要:一氧化碳中毒致巨大J波是由CO中毒引起的低温、乳酸酸中毒,属于低温型巨大J波,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低温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与功能,降低肌浆网Ca2+泵和心肌细胞膜Na+-K+泵的活性,心外膜细胞Ito增加,结果产生透壁电压差而形成J波;低温损害并抑制心外膜下的交感神经纤维,使交感和迷走神经失去平衡。巨大J波在心电图上变化有特异性,是恶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临床医师应该重视其他辅助检测手段,积极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巨大J波急剧恶化。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心理特点、心理干预方式并随访干预的效果. 方法:急性药物中毒人群属于社会特殊人群,其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干预是防止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发生二次中毒事件、改善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本院中毒科100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评估后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随访心理干预的结果. 结果:通过100例病患的研究(包括了解患者入院时的心理问题的原因,目前的心理状况、心理干预方式,随访干预后一年中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并结合心理干预的患者,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结论:通过100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随访,临床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处理,能有效改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二次中毒的发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接收的4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016年2月-2017年月接收的24例患者给予洗胃、灌肠、导泄、血液灌流等常规治疗,试验组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收的24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8%,75.0%),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8.3%,33.3%),试验组患者意识改变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给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FAST在院前闭合性腹部创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运用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闭合性腹部创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早期FAST对抢救成功率,出院生存率及伤残率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60例闭合性腹部创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患者抢救成功率71.67%,出院生存率69.77%,伤残率16.17%;实验组68例闭合性腹部创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患者抢救成功率91.18%,出院生存率93.55%,出院伤残率5.17%.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231,P<0.05;x2=4.16,P<0.05);两组出院伤残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83,P>0.05). 结论:闭合性腹部创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院前急救早期行FAST可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值得院前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一次性双腔喉罩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应用一次性双腔喉罩建立紧急人工气道,观察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85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放置,建立人工通气时间约12~15s,血氧饱和度可快速恢复至正常范围内.结论:双腔喉罩建立人工气道具有操作简单易学、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气道重建方式,值得各级医院在院前心肺复苏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EZ-IO骨髓输液装置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建立输液通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年度我科抢救室使用EZ-IO装置建立骨髓输液通路与既往急危重症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困难时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在建立有效输液通路的时间、建立有效输液通道成功率、抢救成功率. 结果:25例患者通过EZ-IO骨髓输液装置建立输液通路,建立输液通路成功率100%,平均耗时(79.1±12.8)s,平均输液速度(53.2±10.9)mL/min,抢救成功率高达84%.20例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14例建立输液通路成功,成功率70%,平均耗时(580.6±105.2)s,6例患者置管失败,抢救成功率50%. 结论:EZ-IO骨髓输液装置建立有效输液通路所需时间短,成功率高,抢救成功率高,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在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困难时最好的替代方案,需大力推广运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院2015、2016年120急救出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120出诊的季节性、病种特点及物资使用情况.以便为本地区120院前物资配备及放置顺序提出建议,能够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缩短出诊全程物资准备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安全争取更多时间的目的. 方法:以本院2015年3月-8月120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常规对照A组,2015年1、2、9、10、11、12月120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常规对照B组,以本院2016年3月-8月120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试验C组,2016年1、2、9、10、11、12月120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试验D组.常规对照组采用传统120院前物资配备方法准备及放置物资,试验组根据地区季节性病种特点配备特殊抢救用物并优先放置,按“五常法”管理,比较常规对照组与实验组出诊全程物资准备的平均时间. 结果:本院2015年1、2、9、10、11、12月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107s,2015年3月-8月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114s;2016年1、2、9、10、11、12月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65s,2016年3月-8月出诊全程物资准备平均时间为37s;A、B组,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组,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P<0.05).出诊医生、护士、司机、担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地区季节性病种特点合理搭配120院前急救物资可缩短院前物资准备时间.
  • 摘要:该文对院前急救潜在风险因素加以分析、阐述、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院前急救风险主要来自环境因素、患方因素、急救人员自身因素、设备因素等.通过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普及广大民众院前急救知识、加大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投入等办法,可降低院前急救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者的转运风险评估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诊的基层医院(二甲或二乙医院)转送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均为经基层医院处置临床疗效不满意患者,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并对风险事件原因及处置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评价抢救与防范结果. 结果:基层医院转送40例发生风险的急诊患者主要有心律失常加重14例、血压降低10例、出血加重5例、抽搐加剧5例、心脏或呼吸骤停2例、烦躁不安4例,经过本院抢救与风险防范处理后,最终抢救成功39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7.50%. 结论:针对急诊患者转运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方法:选取急诊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出诊接回的6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诊治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60例急诊昏迷患者中,轻度昏迷占41.67%(25/60),中度昏迷占38.33%(23/60),重度昏迷占16.67%(10/60);入院后6h内诊断正确率为73.33%(44/60),入院后48h内诊断正确率为91.67%(55/60);急性心肌梗死占35.0%(35/60),急性脑血管疾病占36.67%(22/60),急性中毒昏迷占20.0%(12/60),其他代谢性疾病8.33%(5/60);成功抢救49例,死亡11例,抢救成功率为81.67%. 结论:急诊院前急救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特别是内科疾病昏迷的患者,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等特征,加上往往昏迷患者的病史资料不全,不利于急救人员开展救治.急救人员应熟悉常见原因及比例情况以及基本处置,才能对昏迷患者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从而缩短昏迷患者无治疗期,提高抢救成功率,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 摘要:自然灾害发生后,早期、快速实施有效灾后评估,并迅速、准确处置灾情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步成熟,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灾害救援领域也开始大显身手.在此笔者分析无人机用于灾害救援领域的可行性,并介绍其在灾害救援领域的应用现状及仍存在的问题.
  • 摘要:该文首次将美国急救医学置于美国应急管理愈半个世纪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寻找美国急救医学创立与发展的轨迹,帮助厘清急救医学相邻学科、次级学科之间复杂关系,并为中国加强急救与灾害医学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 摘要:该文比较了美国《莫斯比院前急救紧急救护员教科书》与国内《灾害护理学》课程的内容大纲,以及培训方法、课程学时、培训对象与执业考试等内容,提出建议用于加强院前急救与灾害专业人员教育与救灾能力建设.
  • 摘要:通过对飞行备降29例群发伤应急救援护理管理工作的介绍,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总结三甲医院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护理管理工作各个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同类医院提供借鉴.
  • 摘要: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是由于高气压作业后减压不当,即当外界压力下降过快时,患者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从而引起皮肤、关节、骨骼、心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的全身性疾病[1-2].其中,高空减压病是在上升高空时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减压病病症.
  • 摘要:脐带脱垂是指在胎膜破裂情况下,脐带脱至宫颈口外,位于胎先露一侧(隐性脐带脱垂)或越过胎先露降至阴道甚至露于外阴部(显性脐带脱垂),是严重威胁围产儿生命的产科急症,发生率为0.1%~0.6%,大部分发生在足月分娩期[1].脐带脱垂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初期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是围生儿能否存活的关键,如不及时处理,新生儿将在脐带脱垂脐血流受压10min内死亡.近50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提高,脐带脱垂所致新生儿病死率从32%~47%下降至10%左右[2].诊断脐带脱垂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对围产儿预后至关重要,50min以内分娩存活率为53.8%;>50min者则存活率仅为8.5%[3].2018年3月23日16:08分本院急诊科接120院前急救指挥中心任务,出诊一例胎膜早破孕妇,经现场查体诊断为脐带脱垂,立即给予正确处理,院内外紧密配合,开通绿色通道,快速转运至本院产房,行剖宫产术,取出一名女活婴,现将急救体会报道.
  •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CVC)被广泛用于静脉输液、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监测、血液透析以及留取静脉血液标本等.导管尖端异位是CVC常见并发症之一,异位导管通常位于直径较为粗大的静脉主干,如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无名静脉等.与常见异位不同,CVC罕见异位通常位于静脉干的属支小血管内,如奇静脉、肋间上静脉、腮腺静脉及腰升静脉等.罕见异位发生率低,国内外学者多以个案方式进行回顾性报道.由于罕见异位的血管解剖与常见异位血管解剖有所不同,影像学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以文献回顾的方式,就国内外已报道的中心静脉导管罕见异位个案报道进行汇总分析,重点探讨导管异位的血管及淋巴管的解剖学基础以及部分异位导管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罕见异位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对2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骨髓腔输液,并回顾性分析其穿刺时间、输液速度以及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中,18例患者在院外或转运途中实施骨髓腔输液,9例在院内进行骨髓腔输液,穿刺用时1.4~2.7min,平均输液速度在普通压力下为4.8mL/min,在加压情况下为19mL/min,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过程中,骨髓腔输液通路相较于外周脉管而言,骨髓腔并不会随周围循环衰竭而萎缩,能快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且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观察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应用分析. 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6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常规急诊护理,纳入对照组;对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71例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纳入质量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消化道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满意调查评分结果. 结果:质量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59%,对照组为86.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质量组消化道止血时间(2.52±0.56)d及住院时间(6.53±0.47)d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满意度评分(98.33±0.7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质量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9.18±5.67)、社会活动能力(13.96±3.89)、焦虑症状(9.34±2.88)、抑郁症状(11.69±3.97)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运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
  • 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降低听神经瘤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听神经瘤手术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ERAS理念进行护理,选用PCL-C量表评估两组患者PTSD症状阳性率、水平.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3个月患者PCL-C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者PCL-C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6个月患者PTSD三大症状重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麻木阳性率观察组分别为12.0%、22.0%、11.4%,对照组分别为15.0%、28.0%、1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听神经瘤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能有效降低病息PTSD症状阳性率发生,减少PTSD症状水平.
  • 摘要:该病例充分检验了急诊护理团队的应急协作能力,考验了多科会诊的时效和配合能力,是一次宝贵且成功的多科协作案例,并督促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掌握多科抢救知识,熟悉各种应急流程,加强抢救演练和配合,以保证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急救处理能力。
  •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非计划性重返重症监护室(ICU)的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于本院ICU转出的2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81例,对照组95例,观察组接受过渡期护理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ICU重返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统计重返ICU患者的重返原因.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重返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有8例重返ICU,对照组患者有7例重返ICU,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压疮2例,感染6例,血栓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8%,对照组患者发生压疮3例,感染5例,血栓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返ICU的原因主要有呼吸系统问题、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和严重腹泻,呼吸系统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有6例呼吸衰竭,3例排痰不畅,1例气道狭窄,心力衰竭2例,感染性休克2例,严重腹泻1例. 结论:影响患者重返ICU的原因主要包括呼吸系统问题、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和严重腹泻,患者在ICU转出后,采用过渡期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ICU重返率,临床上可以加以使用,提高ICU转出患者的护理效果.
  • 摘要:目的:分享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 方法:在患者的治疗、用药期间,采用病情监测护理、家属联合护理、就医环境护理、饮食作息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等护理方法.观察患者高热、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变化;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对患者入院时、入院3d、入院7d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结果:患者入院7d后,高热、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在入院3d后明显好转;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 结论:经过病情监测护理、家属联合护理、就医环境干预、饮食作息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护理手段,患者病情恢复较快,护理满意度较高.
  • 摘要: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肺及肾脏,还可累及耳、眼、关节肌肉、皮肤、心脏、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目前,临床上仍广泛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定义作为诊断依据[2].患者常以不同脏器受损为首发症状,病情复杂多样、进展快、不易治愈,如不经治疗平均生存期仅有5个月,82%~92%的患者在2年内死亡[3].2017年7月20日,本院收治1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左侧胸壁感染脓肿瘘道形成、双肺肺炎、尿路感染、及眼底出血.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住院20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流程对急诊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起接诊的62例急诊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疗法进行分组,参照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研究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优化流程,比较2组患者抢救疗效、病亡率、效率及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总有效率96.88%显著高于参照组76.67%(P<0.05);研究组与参照组抢救效率用时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评估指数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诊抢救科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患者病亡率,增强抢救效率,并提高护理质量,疗效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拓展运用.
  • 摘要:目的:提升院前急救出诊反应速度,缩短救治时间,为病患提供高效、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方法:应用FOCUS-PDCA管理工具,对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前急救出诊反应速度过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急救出诊反应速度,提高院前急救救治能力.结果:通过应用FOCUS-PDCA管理工具,该院的院前急救出诊反应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min53s缩短到2min以内(P<0.05),位居西安急救中心下辖急救分站前列.结论:院前急救出诊反应速度大幅提升,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救治.
  •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质控)管理,规范和优化急救流程,提高危重患者在绿色通道的时效性. 方法:通过对急诊重点病种病历、绿色通道记录单、危重患者住院病情追踪表采取病历三级质控模式,运用P-D-C-A法进行质控管理. 结果:急诊分诊率由50.40%提高到100.00%(P<0.05),急诊甲级病历达标率由62.30%提高到96.20%(P<0.05),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由92.32%提高到99.43%(P<0.05),流程规范化率由60.50%提高到93.40%(P<0.05),急诊停留时间由平均130min缩短到平均46min(P<0.05). 结论:对重点病种质控管理,规范了急诊重点病种救治流程,提高了危重患者分诊率、抢救成功率、流程规范率、急诊甲级病历书写达标率,缩短了重点病种患者在急诊的服务时限.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儿科三角评估法在儿童医院急诊治疗区域中对患儿病情评估的作用. 方法:将四川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9月-12月急诊治疗区域接受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2017年9月-12月接受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观察组治疗区护士应用改良儿科三角评估法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转急诊救治例数、转入院或留观的例数、死亡例数、与病情变化引发的纠纷与投诉例数. 结果:观察组急诊救治例数、入院留观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投诉纠纷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患儿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 结论:改良儿科三角评估法是简单快速的病情评估工具,对提高儿童医院急诊治疗区域内急危重患儿的识别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预防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本院EICU收治的268例患者,依据是否进行风险管理分为2组,未进行风险管理患者为对照组共134例,实施风险管理患者为观察组共134例,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率、医院消毒灭菌合格率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49%、消毒灭菌合格率96.09%、护理满意度96.27%与对照组的8.96%、84.96%、84.33%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态度、预防感染行为、感染知识掌握程度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风险管理对预防EICU医院感染有明显效果,可提高物品消毒灭菌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及能力,更易获得患者认可,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制订儿科5级急诊分诊标准及流程,检验该系统在判断急诊儿科患者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分类的实施效果研究.评价护士对患者分级的可靠性,探讨实际应用中人员培训. 方法:参照原卫生部颁布《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8年、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颁布《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2014年、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质量评定标准、2016年《急诊儿科分诊标准》;英国曼切斯特分诊量表、澳大利亚分诊量表和《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教材,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儿科急诊5级分诊标准与信息化流程.对130178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急诊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布情况、各级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抢救成功率、分诊准确性、优先就诊率、危重患者优先处置率等进行描述,对5级预检分诊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结果:儿科急诊患者以0~1岁为主(70.1%),以呼吸症状(29.5%)、高热(13.5%)就诊多见.急诊患者分级构成为:Ⅰ级患者占0.23%、Ⅱ级占0.37%、Ⅲ级占12.15%、Ⅳ级占34.63%、Ⅴ级占52.62%;患者住院率,Ⅰ级100%、Ⅱ级56.1%、Ⅲ级3.9%、Ⅳ级0.03%、Ⅴ级为0. 结论:5级分诊标准适合儿科急诊分诊工作,客观简便,能迅速分检急诊儿科的危重病例,优先就诊率,危重患者优先处置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均,分诊准确性性明显提高,急诊患者家属对就诊次序的平均满意度明显提高,就诊体验显著得到改善,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合理使用急诊医疗资源,缓解诊室拥挤.
  • 摘要:按照FOCUS-PDCA程序,对急诊科医护人员仪器设备使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合格率.通过此次改进活动,急诊科医护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合格率由改善前的53.57%提高至87.99%;急救医护人员主动操作仪器意识较前增强;仪器定点定位放置,无随意摆放现象.
  • 摘要:目的:探讨医患隐患和纠纷发生的原因,找出工作上的缺陷和不足,优化流程,改进工作方法,转变服务意识,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逐步建立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模式. 方法:收集和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急诊科患者纠纷共15例,日常督导安全隐患可能会发生纠纷的有40例,共45例,从人员、管理、流程、服务意识、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涉及到人员责任心因素26例(47%);管理与流程因素9例(16%);业务能力因素13例(24%);服务与沟通因素7例(13%). 结果:发生急诊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不强、医患沟通差、服务态度差.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急诊管理滞后等. 结论:要防止急诊医疗纠纷,应做到:加强责任心是关键.训练急诊思维和加强沟通可避免或化解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员工的教育和急诊技能的培训,优化急诊流程至关重要!能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 摘要:目的:正确对急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进行相关辅助检查的途中进行风险评估,降低相关辅助检查途中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有效依据. 方法:统计本院2015年1月-3月接受治疗的200例急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的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急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途中的具体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途中的风险评估、医生采取的救治措施以及救治措施的效果. 结果:急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途中存在的风险明显降低,辅助检查的作用效果明显增加. 结论:加强对急门诊及住院患者在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途中的风险评估管理,提高责任心,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救治措施,是保证临床辅助检查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疾病诊断依据的重要条件.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的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为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以本院2017年6月-12月120接诊的急诊患者与去年同期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查找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不和谐因素,同时收集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衔接的有效率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较前提高,衔接的有效率由活动前的92.18%提高至97.00%,确认活动效果.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衔接有效率,圈员在责任心、沟通能力、凝聚力、自信心、荣誉感等方面均有提高,值得在医院管理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急诊护士PDA使用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圈名为“茶道圈”的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急诊护士PDA使用率”为主题活动,对急诊静脉输液和加药未使用及未正确使用PDA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PDA使用率及PDA正确使用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PDA使用率由29.6%上升至92.22%,PDA正确使用率由42.58%上升至84.1%,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实施品管圈规范PDA使用,加强临床护理信息化管理,提高急诊科PDA正确使用率,有利于护理质量查对的进一步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调动急诊科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的绩效考核方法. 方法:通过绩效考核前(2016年)急诊科门诊主要质量指标增长率与绩效考核后(2017年)的同一指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通过绩效考核后(2017年)急诊科门诊的主要质量指标的增长率与同期医院门诊的同一指标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来研判精准平衡计分护理岗位绩效考核方案在调动急诊科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指标上的激励效果. 结果:2017年急诊科门诊的主要质量指标增长率明显高于2016年的主要质量指标增长率(P<0.01),并且2017年急诊科门诊的主要质量指标增长率高于同期医院门诊同一质量指标的增长率(P<0.01). 结论:在急诊科门诊护士的月绩效考核上,精准平衡计分岗位绩效考核方案能明显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8D法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急诊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通过8D法的8个步骤,解决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提高急诊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采用8D法干预后,护理质量得分及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2016年、急诊纠纷的发生例数也明显下降.结论:8D法能有效提高急诊服务质量的水平,降低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调动急诊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考核方法.方法:对急诊门诊护士的每日重点护理工作项目定项计分和护理工作外的工作平衡计分考核,根据个人每月总得分去分配绩效.通过考核前后的科室质量指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科室质量指标增长率与同期医院门诊质量指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来间接研判考核方案在调动急诊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上的激励效果.结果:平衡计分考核前后急诊门诊质量指标增长率之间和质量指标增长率与同期医院门诊质量指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性均显著(P<0.01).结论:平衡计分考核方案能明显调动急诊门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对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是2017年11月-2018年1月神经外科按照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的交接班为对照组,患者有214例;选取2018年2月-4月按照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班为观察组,患者有199例;将上述两组不同交接班模式下交接问题发生率、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和耗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中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度较对照组偏高,而交接问题发生率、耗时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SBAR沟通模式可降低交接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度,缩短交接班时间,同时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
  • 摘要:目的:借鉴意大利急诊护理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中国急诊护理质量.方法:通过赴意大利佩鲁甲医院交流学习,吸取其先进经验.结果:意大利建立了较完善的急救体系与保健制度,急诊护理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候诊分区管理、全程整体护理、人文关怀、多学科协作,保障了急诊护理优质、高效运行.结论:借鉴意大利急诊护理的预检分诊制度、急诊候诊分区管理、多学科协作、全程整体护理与人文关怀服务将有利于提高中国急诊护理的整体质量.
  • 摘要:目的:探索精准医学时代导师引导的PBL教学方法在急诊专业住培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急诊科2014年7月-2017年7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住培生)35名随机分为2组,交替采用导师引导的PBL教学方法和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共6个月,在入科第3个月底和入科第6个月底发放调查问卷表并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较教学效果等. 结果:导师引导的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与患者沟通能力方面,以及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结论:导师引导的PBL教学方法能够调动住培医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住培生科研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体验式教学在急救知识进校园培训活动中运用效果. 方法:对江油市北片区3所中学学生1124人进行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采用了一般资料调查法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教学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片区培训结束后统计各组共562人.教学方法为每所学校学生以年级为单元集中进行急救知识授课及演示教学2课时,然后试验组以班为单元由救护培训师设计情景,学生扮演角色,将各项急救技能在情景演变中进行操作;对照组以班为单元在救护培训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逐个单项技能操作,未设计情景,学生未进行情感体验.培训结束后两组进行急救知识闭卷测试及技能操作考核. 结果:闭卷知识测试以百分制记,试验组平均为(89±2.79)分,对照组平均为(78±5.95)分;技能操作考核以百分制记,试验组平均为(85±3.18)分,对照组平均为(77±3.8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67,P=0.046;t=-17.667,P=0.036). 结论:体验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及运用.
  •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男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安岳县中医医院急诊科护理部进行培训的20名急诊科男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0名男护士接受常规急诊科男护士工作培训,观察组10名男护士则接受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后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急诊护理工作能力情况. 结果:观察组男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专业技术、应急能力、沟通能力、规避风险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急诊科男护士工作培训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有效提升男护士培训质量,充分发挥急诊科男护士的自然优势,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数据化质控的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调研工具,有效收集、存储、处理与应用静脉治疗质控数据,针对性制定相关措施,将其参与管理前后2016、2017年急诊静疗质量列为对照组、观察组,对质量指标进行双盲、横断面对比研究;比较两组在输液工具选择、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质控指标,定量数据,对比质量改进的效果,为静疗科研提供依据,提高静脉治疗安全指数与临床质量. 结果:观察组在输液工具的选择、敷贴的维护、患者满意度、堵管等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静疗质控的数据化管理,有利于了解科室静疗现状,发现问题,针对性制定相关措施,解决问题,能提高急诊静脉输液质量,保障静疗工作安全、有效实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