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9-11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对照组采用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第六版《针灸学》取穴,平补平泻针刺法.观察患者痉挛肌张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价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痉挛肌张力评定、痉挛指数、Fugl-Meyer评价及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摘要:小儿尿频在临床多见,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尿频可能是患有感染、结石、肿瘤或存在异物.以尿路感染为多,表现为每次尿量不多,但排尿次数却明显增加,并可有尿急、尿痛等症状.中医属淋证范畴,推拿疗法治疗此病效果显著,并且患儿易于接受,无副作用,笔者于门诊治疗脑外伤后尿频一例,尿频在脑外伤或脑瘫后的小儿中多见,不仅影响患儿的机体功能,影响正常生活,还会影响患儿在康复训练中的治疗以及疗效,因此尿频在康复训练中应受到重视,而小儿在针灸、口服药物方面不容易配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调理机体气机,增强患儿体质,调理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以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此疗法患儿容易接受,无副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轮椅期护理安全管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009.3~2015.3在北京博爱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213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使用轮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结果:21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在轮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有体位性低血压27例、植物神经过反射5例、压疮1例、皮肤擦伤4例、烫伤2例、跌倒4例,共发生43例.发生率20.2%.结论: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轮椅期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制定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对策,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给予指导.
  • 摘要:研究精油香薰疗法在睡眠障碍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期刊,以"精油"、"睡眠"为关键词查找,检索到相关论文近30000篇,其中论述精油的6000余篇.结果数十种精油与睡眠相关,他们分别有安神、醒脑、舒缓紧张、抗抑郁、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其中薰衣草、甜橙、天竺葵、没药等精油有安神的功效,姜、柠檬、百里香、广霍香、薄荷、迷迭香、罗勒、茶树等精油有醒脑的功效,丁香、肉桂、罗勒、佛手柑、葡萄柚、薰衣草等精油有舒缓紧张、抗抑郁的功效.这些精油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系统作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最终在睡眠障碍康复中发挥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挑选与睡眠相关的精油,将这些精油混合搭配应用于睡眠障碍临床,使病人营卫运行顺利,阴阳协调平衡,心神张弛有度,寤寐正常,最终达到"昼精夜暝"的目的.
  • 摘要:针刺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是多靶点的,针对的不只是偏瘫,而是涉及诸如失语症、吞咽、构音、认知、大小便障碍、共济失调和偏瘫后疼痛等多方面.笔者基于自己在中国最大康复中心从事中西医结合脑中风康复20余年的临证经验,并参考古、今人的文献和现代康复理论,就穴位选取、针刺手法、针刺介入时间、刺激量大小、留针时间以及关于对偏瘫痉挛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脾"在腹泻型功能性肠病的中医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法;rn 方法:检索国内外期刊,以"脾"、"泄泻"、"腹泻型功能性肠病"为关键词查找,检索到相关论文近20000篇,其中论述脾与腹泻的文章13000余篇,论述腹泻型功能性肠病的文章300余篇;rn 结果:腹泻型功能性肠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病机关键为脾虚湿胜.腹泻型功能性肠病与精神情致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功能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家族史、胃肠感染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中医的脾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线粒体及生物动力学相关,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研究.rn 结论:从脾论治腹泻型功能性肠病可以分成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6种证型,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针刺治疗及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循经取五输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性足部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在病变局部取压痛明显的3-5个穴位,并取病痛关节涉及经脉的五输穴,特别是荥、输穴和合穴,并沿所涉经脉循行路线的敏感腧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结果:19例单足急性足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于1次针刺治疗后1-2天内痊愈;另两例双足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别治疗2次和3次而愈.结论:循经取五输穴为主针刺治疗足部痛风性关节炎起效快、疗效好.
  • 摘要: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针灸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临床治疗的疗效也是确切的.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复杂多元化的康复方案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和采用,其中针灸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对近10年各种针灸治疗方法做文献总结,指出针灸具有疏通经脉,解痉止痛的作用,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它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改善,能刺激人体大脑皮质产生生物电活动,以诱发肌张力或缓解肌张力,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针刺自古有“经脉所过庄治所及”以及“治痉独取阳明”的理论选穴多注重局部治疗作用,穴取肩骼、肩骼、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阿是穴等。中医对治疗SHS以舒筋通络、益气活血、化痕通经为治疗原则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放针刺所选外关交阳维脉,为手少阳经穴可疏通肩、手部经络气血起到通行经络气血消肿止痛作用;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肩骼为手阳明经穴,交于阳跷脉;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三穴对于调节患肢血流,减轻疼痛反应等均有很好疗效。因此规代研究热点多为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手段特别是早期康复的综合治疗并且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始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是安全的。但是肩手综合征应早期治疗,如果已达Ⅲ期,则治疗效果极差。常娜和赵雪英认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可降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于桂杰发现,早期针灸介入配合良肢位指导较好疗效。综合上述文献情况来看,针灸已被广泛用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体针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几年体针常结合康复训练方法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但各医家选穴不同,针刺手法各异,疗效评价不统一,因此各个研究的疗效可比性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系统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应该以后在预防的基础上寻求规范的针灸方法并结合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尽可能的总结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实践为基础,基于《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简称ICF系统)理论框架,秉承"生物—心理—社会"的残疾模式和包容性发展理念,坚持"综合性、包容性、覆盖生命周期性和多学科性"的发展原则,以构建大健康服务业的视角,运用改革创新思维,本着法治的精神,提出康复服务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提出创建康复学科体系、发展新兴康复职业、建设综合性的康复中心和建立新康复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分析和比较行业性的残疾标准,为制定和修订相关残疾标准提供理论架构、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rn 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ICF建立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术语列表和术语分层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国内相关残疾标准的架构、分类结构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和比较.rn 结果:通过结构分析发现国内典型的残疾标准的结构多数局限于身体功能和身体结构,较少地涉及活动和参与内容,没有涉及环境因素.从内容上看,相关标准的术语、覆盖范围以及具体的分类体系均有差异性.相关残疾标准中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术语,但由于概念之间的分层结构不同,标准内容有差异性.rn 结论:内容分析法和基于ICF的有关功能和残疾的本体、术语列表和术语分层结构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比较国内相关行业的残疾标准的内容和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内残疾标准的体系建设,加强残疾标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扩大国内残疾标准的覆盖范围,强化国内残疾标准研究的发展建议.
  • 摘要:目的:对深圳残疾人的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深圳残疾人服务需求与服务评估的数据.结果:深圳残疾人参与功能评估的多数是肢体残疾人;残疾人个人自理方面功能障碍最大的表现在洗澡、上下楼梯和如厕三个方面;在深圳残疾人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只有倒垃圾、休闲娱乐和阅读方面不可自理人数低于50%.康复需求有八个领域,从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心理服务、知识普及、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转介服务等方面,残疾人的需要表现均较低.结论:基于ICF获得的残疾人功能障碍的康复服务需求,为制订康复服务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可以依据本研究报告相关数据,制订深圳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康复服务的规划.
  •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深圳市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状况.方法:运用ICF框架和分类标准,对残疾人居家康复的影响因素、介入过程以及评估方法等作了研究.结果:根据ICF建立了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系统,确定了居家康复服务的流程.结论:ICF方法和理念对于评估残疾人居家康复是可行的,可以采用综合性的功能评估工具如WHO-DAS2.0对残疾人进行综合性的功能评估,组建的服务团队应该接受ICF的培训,可以让专业人员能够的很好的沟通交流,提高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残疾人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了解残疾儿童家庭康复的现状及家长对家庭康复支持系统的需求.方法:采用"家庭康复需求调查问卷表"对4个省5家康复机构治疗的186名残疾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对家庭康复的接受度较高,希望能得到制定康复方案、电话咨询、实时指导及预约上门康复等全方位的家庭支持.大多数家长能每天安排1~2h为孩子进行家庭康复,康复内容侧重于大运动.康复机构对于家庭康复支持相对不足.结论:可从规范康复流程、制定康复方案和控制康复质量等方面给予家庭康复支持.
  • 摘要:目的:探讨某医院的慢性病患者的活动与参与的障碍程度.rn 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国际中文版(WHO-DAS2.0)对61例门诊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量表调查研究.rn 结果:在理解与交流、生活自理领域无障碍;在身体移动、与人相处、生活活动、社会参与领域有轻度障碍.仅在与人相处领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在其它理解与交流、身体移动、生活自理、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五个领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与人相处领域,骨骼肌肉皮肤组与另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门诊慢性病患者在身体移动、与人相处、生活活动、社会参与领域有轻度障碍,在与人相处领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骨骼肌肉皮肤组与另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骨骼肌肉皮肤组的患者功能障碍低.WHO-DAS2.0可以更全面和系统的协助门诊慢性病患者处理所面临的障碍,建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提升他们的自我照顾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市残疾人人际沟通风格的状况及其与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沟通风格测试》与《信任量表》对深圳市1093名残疾人进行调查.结果:深圳市残疾人的信任度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深圳市残疾人的人际沟通风格的B因子与信任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深圳市残疾人的信任程度比一般人要低,人际沟通风格b因子与信任度差异显著.
  •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家庭康复指导工作模式.方法:分析家庭中心早期干预模式核心理念及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构思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工作模式.结果:将家庭中心康复模式与机构康复模式结合,构建以协调者、听障儿童家长及专业人员团队为框架的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工作模式及工作流程.
  • 摘要: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8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19).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接受全日制引导式教育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比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利用三年时间在贫困县洛南县实施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探索在农村开展残疾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建立整合各部门资源,覆盖服务农村广大残疾人的县残疾人康复资源中心,从而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存、健康、教育、劳动、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的条件与环境,提高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与融合,推动全县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rn 对象与方法:全县10个项目重点镇、40个重点村(社区)、5所残健融合试点学校,涉及残疾人重点康复对象200户、重点生计支持对象200户,残障儿童40名,推广宣传国际上全人发展观社区康复理念,开展家庭康复指导、生计软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残健融合、送教上门及残疾观念转变宣传等方法和活动.rn 结果: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作的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农村残疾人工作方法,为今后开展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奠定了基础.rn 建议:在全县推广嘉道理项目提倡的全人发展观社区康复理念,将项目取得的工作方法转化应用于今后残疾人实际工作中,促进全县农村残疾人全面融合.
  • 摘要:目的:让生活在边远的农村残疾人公平享受康复服务的权利.方法:通过实施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从健康与康复服务、生计支持、全纳教育、社会倡导和社会参与、能力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量体裁衣"式服务.结论:项目实施后,全县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从决策者、实施者、社会群众和服务对象均感受到了项目带来的变化,为本县全面推行"量体裁衣"式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PNF技术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运动疗法治疗,包括Bobath法、Vojta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NF技术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PNF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治疗前后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及构音障碍评分,来探讨针刺联合言语训练对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痉挛型脑瘫伴语言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言语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言语训练,观察3个疗程后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组患儿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年龄阶段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瘫伴语言障碍优于单纯言语训练;而且年龄越小,预后越好.
  • 摘要:在1997年,日本开始采取行动来评审医院功能.通过反复修订,在六大类医院评审标准中,规定了康复医院的功能和服务。医院评审项目已更精确地涵盖了全部的医院活动。因此,在第5版本和第6版本中,先前评审项目的数量增加到了162/532(中型项目/小型项目)个,到目前为止该版本可有效地进行医院评审。然而,针对想要进行审查的医院,为了减轻其负担,评审项目已被合并至137/352(中型项目/小型项目)个。项目包括4类:患者为中心的卫生保健;医疗实践质量(安全保障和团队工作方法);医疗实践质量(职责包括质量);组织管理(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危险管理)。
  • 摘要:目的:为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n 方法:收集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ATC编码标准化药物通用名和分类.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描述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计算每种药物的使用例数、限定日剂量(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其合理性.rn 结果:共纳入430份病历资料,平均年龄为70.61±7.29岁.平均患病种数为5.39种,主要合并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占42.45%.共纳入15656条用药记录分析,包含243种药物(含不同给药途径),平均用药品种数为17.11种.患者药物使用例数百分比排在前5位分别为银杏叶制剂(注射)、氯吡格雷(口服)、前列地尔(注射)、阿托伐他汀(口服)、桂哌齐特(注射);限定日剂量数(DDDs)排在前5位分别为银杏叶制剂(注射)、异丙托溴铵(吸入)、前列地尔(注射)、叶酸(口服)、氯吡格雷(口服);药物利用指数(DUI)排在前5位分别为维生素B12(注射)、多种维生素(口服)、尼可刹米(注射)、甲泼尼龙(注射)、维生素C(口服).rn 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药物中,主要治疗药物的品种和用法用量选择合理.药物利用指数大的药物与患者的主要疾病无关.提示应关注未合理使用的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经济应用.
  • 摘要:目的:规范质子泵抑制剂在康复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方法:抽查本院普通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历,根据说明书、相关文献和指南判断分析其合理性.结果:发现部分不合理病历,问题主要集中在无指针用药、用药时间过长、溶媒错误、联合用药不宜等.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加强对质子泵抑制剂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的认知,减少康复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摘要:目的:探索脊髓损伤者从离开医院到回归社会前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rn 方法:对20名脊髓损伤伤友进行为期28天的住宿式生活重建训练,通过实测法,观察法,访谈法来完成《脊髓损伤者生理受耐度及手功能评估表》,《脊髓损伤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脊髓损伤者社会适应能力评估量表》,《脊髓损伤者社区居住评估量表》,《脊髓损伤者心理适应状态》5个量表里的评估指标,通过分数来判断受训伤友的体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区居住能力以及心理状态.rn 结果:经过生活重建训练后,20名脊髓损伤伤友的体能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平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从69.9分提高到97.7分,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从54.5分大幅提高到94.9分,而社区居住能力得分从50.1分提高到95.8分,达到完全适应.部分学员受训前心理适应阶段为忧郁期,经过受训后转变成适应期(自我成长与突破);部分学员受训前的态度从消极负面转变成为积极正面.rn 结论:脊髓损伤的生活重建训练科学有效地帮助脊髓损伤伤友缩短了从离开医院完成医疗康复到回归家庭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期,通过训练可以使伤友在生活能力、出行和心理等多方面回归到受伤前的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早期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及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干梗塞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本院从2013年8月到2015年5月接收的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干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进行评估,并对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指导及康复训练.rn 结果:对照组吸入性肺炎12例,占38.7%,观察组吸入性肺炎4例,占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对脑干梗塞患者进行有效早期吞咽障碍评估及康复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 摘要:本演讲将从整体的角度关注康复,其中,笔者会研究卫生行业以外的其它观点,这对优质康复服务很重要.要为人们提供优质康复服务,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许多参与者共同合作.其中,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提供优质康复服务的保证.政治家们该为此负起责任.康复与政治和政策密切相关.笔者将重点讲述政治决策对于全球、区域以及国家建立优质康复服务的重要性.为确保康复服务的质量,还需要重视服务对象的看法,同时,也需要社会对康复服务的广泛支持.
  • 摘要:残疾人运动和正常人运动最大的不同点是残疾人存在残疾.由于存在的残疾、各自残疾的原因以及疾病、并发症等情况,因此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必须对身体生理机能进行医学管理.残疾的种类分为肢体功能残疾、视觉残疾、认知残疾、听力残疾、精神残疾等等类型,并且各种残疾有各自的残疾特点,因此在运动时进行健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运动会的前、中、后进行医学检查和指导、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些需要定期服药的选手,如何反兴奋剂来防止其健康受到伤害,这些事情对体现较高社会道德和参与精神的运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说,对于运动选手进行药物管理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残疾人体育协会的医学委员会是在进行国际残疾人运动会时,对参会的候补选手进行医学检查和使用药物进行管理指导.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点,为了对今后的课题提供参考,并对援助方法进行改善,在这里对医学检查和药物管理的效果进行汇报,考察国际上对残疾人运动会的医学支持和考察情况,在这里对日本残疾人运动协会的医学委员会对参加国际残疾人运动会的选手进行医学检查和反兴奋剂指导的结果和效果进行了报告,可以观察到医学管理的有效性。
  • 摘要:本文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关于tDCS使用效果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tDCS应用于青年人的效果时程研究.刺激方法是使用高精度tDCS对前额叶皮质区刺激10分钟,结果显示高精度tDCS与传统tDCS的作用时程相似.其最大效果产生于刺激后第30分钟左右,并在刺激后90分钟内逐渐减弱.第二部分是关于10 分钟tDCS刺激对工作记忆神经调节过程的影响.刺激部位是前额叶皮质区的背外侧.结果表明,通过倒数2项测验进行分析,该治疗可提高工作记忆.N200及P300改变在青年人及老年人两组受试者中均可观察到.为中度认知障碍的患者设制包含高精度tDCS临床治疗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FMA及MBI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心理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听力障碍者人群常见的"三高"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试探讨老年人听力下降与这些慢性疾病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0岁以上的老年听障者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听力检查。rn 结果:在调查的139例老年听障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8%,糖尿病为7.2%,高血脂为5%,肾病为2.9%,心脏病1.4%,肝病为1.4%;这些伴随疾病3年以上的患病率为:高血压32%,糖尿病25%,高血脂17.3%,肾病13.6%,心脏病11%,肝病10%.rn 结论: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伴随疾病,这些全身性疾病的长期存在会影响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听力损失.他们在诸多引起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病因中作用和地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 摘要:目的:辅助技术的内涵是辅助器具装置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辅助器具是能预防、代偿、监护、减轻或降低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限制的任何产品(包括器具、设备、工具、技术和软件)可以是特别生产的产品.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是指能直接帮助残疾人在选择、获得或应用辅助器具产品方面提供的个性化服务.rn 方法:根据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特点掌握辅助器具资源,了解辅助器具对残疾人康复中的作用,组建专业团队实施个性化适配,储备专家人才队伍.rn 结果:从国内开展辅助技术服务分析,提出在各级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功能定位.rn 结论:残疾人、老年人、其他功能障碍者通过个性化适配,使用辅助器具发挥自身的潜能来补偿或代偿损伤,也能通过使用辅助器具适应环境参与社会生活.
  • 摘要:目的:了解力学刺激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和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影响.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心肌细胞的培养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基本技术,大量培养心肌细胞是开展心肌组织工程的前提.心肌细胞在受到力学作用时会产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适宜的机械力的刺激促进体外心肌细胞的培养和工程化心肌的构建.本文综述了体外心肌细胞的培养、机械力刺激对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组织工程构建的作用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结论:心肌组织工程刚刚起步,有许多难题等待解决,其对提高心肌损伤的修复和心脏康复治疗水平有重要推动作用.
  • 摘要:随着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不仅仅局限于手术矫形治疗、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还逐渐加入了辅助器具适配.本文通过分析脑瘫儿童本身障碍特点,阐述辅助器具在脑瘫儿童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脑瘫儿童常用的辅助器具适配和总结以往适配经验结果说明辅助器具具有代偿功能和康复功能,同时就选择辅助器具、选择辅助器具要遵循的原则、注意事项及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 摘要:目的:探讨构建适应中国残障人士康复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等院校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方法: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理论与方法,考虑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三方面因素.结果: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主体,其他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系统化、完整化、专业化的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结论: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中国为残障人士开展辅助器具使用评估、适配、维修、咨询等服务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国情需求.
  • 摘要:目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系统为跖骨痛患者设计制作矫形鞋垫.方法:采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2例跖骨痛患者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对所测参数进行分析,总结2例患者足部功能情况设计矫形鞋垫.结果:随访,患者跖骨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效果良好,患者比较满意.结论:CAD/CAM矫形鞋垫对单纯性跖骨痛有一定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为1例发育期儿麻后遗症患者不同治疗阶段设计制作矫形器.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临床评估,总结患者不同阶段,不同手术前后的具体情况,获取综合评估结果.临床评估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协调平衡能力、步态分析等综合情况,患者不同阶段施行脊柱侧弯矫正术和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实际需求,结合临床评估和医学诊断,在手术前后三个阶段设计了不同矫形器.结论:对于情况复杂且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儿麻后遗症患者,应全面评估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医学诊断、手术状况和矫形器制作原理的情况下设计合理有效的矫形器,从而最大化的发挥身体的功能,提高治疗效率.
  • 摘要:目的:观察耳塞式耳机对人耳听力的影响.方法:对喜爱使用耳塞式耳机的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纯音听力测试.结果:长期每天使用耳塞式耳机3-4小时的被调查者低频正常,中高频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5-10分贝;长期每天使用耳塞式耳机5-6小时的被调查者低频正常,中高频在10-20分贝之间.结论:长时间使用耳塞式耳机或嘈杂环境下使用耳塞式耳机使人耳中高频听力降低.
  • 摘要:利用已发表文献,对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步行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发现目前对下肢截肢者穿戴假肢后步行能力的评价方法并不统一,步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的,包括年龄、性别、截肢原因、截肢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对下肢截肢者步行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并不统一,常用的方法有评定量表法、三维步态分析法等,其中量化的参考指标主要为步行速度、步态对称性和步行的能量消耗等,有研究表明由于截肢者穿戴假肢步行时存在平衡问题,其静态平衡可能也是步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步行过程中,步行的稳定性、平衡控制以及遇到障碍时自身调整也会影响到步行能力的水平。
  • 摘要:目的:此回顾是为了系统的评价足部矫形器在治疗膝关节炎中的效果.rn 方法:使用关键词在电子数据库,例如PubMed,Medlin中搜索,使用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来确定选择的文章.rn 结果:通过摘要搜索的方法找的84篇文章,最终选择了11篇.因为其他的文章没有符合纳入标准.一半以上的文章都是因为使用手术方法和药物方法治疗.还有一些是使用了与研究方向不相关的矫形器.最终选择了11篇论文和4篇关于治疗膝关节炎的回顾文献.rn 结论:一些文章证明使用矫形器例如外侧楔形垫或膝支具可以减少膝关节负荷和力矩并且通过纠正下肢力线改善临床症状.但是没有肯定的证据证明外侧楔形垫能减轻膝关节疼痛.这个结果可能是由测量标准,文章质量和小的样本量导致的.膝关节炎是慢性疾病,治疗效果需要长时间观察.
  • 摘要:高压氧舱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病人及陪护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狭小的空间中,极易造成医院感染.以及其配套设施众多且复杂,涉及范围广.护理人员及设备人员对氧舱的医院感染控制及监管工作十分困难.笔者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对高压氧舱维护中,易造成院感的重点环节做一探讨.笔者在对吸氧装置内供排氧软管拆卸检查时发现,在供排氧管道深处存在有絮状粉尘沉积。供排氧管道与呼吸面罩接通,粉尘极易随患者呼吸进入肺部,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护士作为氧舱使用者,在氧舱治疗工作中要严格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及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设备维护人员应配合医务人员,在设备问题上杜绝存在医院感染隐患,规范设备的维护保养。医护及设备人员应共同保障高压氧治疗安全,预防氧舱的医院感染,提高氧舱的设备管理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分析助听器对1—3岁听障儿童的有效性评估.方法:选配合适的助听器为14例1—3岁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语言发育、气质特征、情绪表现、叙事中主动发问的能力跟踪测试.结果:及时佩戴助听器效果比未及时佩戴助听器儿童明显.结论: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在语言发育、气质特征、情绪表现、叙事中主动发问的能力四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 摘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是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提高诊疗能力的重要举措.本院按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管理要求,结合康复医学科的专业特点,建立了三级管理、全程控制、政策激励、多学科协同的专项管理体系,保证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建设项目的落实,促进康复技术创新、康复人才培养,带动多学科的发展和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方法.rn 方法:对在北京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参加康复治疗师培训的学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培训后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运用关键人员访谈方法分析培训项目情况.rn 结果:参与北京市2014年度临床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康复治疗师)的学员共39名,平均(28.416.05)岁.全部学员均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理论成绩(76.25.70)分,临床实践技能成绩(87.18)分.培训后的结业考核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理论成绩(P<0.01).访谈结果显示,已结业学员和专家访谈共提出59条建议,这些建议可为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提供参考.rn 结论:结合归纳的访谈建议包括两方面,建议培训医院,确保康复治疗师的培训质量;选送单位,加大对学员学习的支持力度.培训使康复治疗师在理论和操作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值得借鉴与推广.
  •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物理治疗师胜任特征,最终汇总得到74条物理治疗师胜任特征,分为知识、技能、能力、动机和特质4个维度,其中知识维度有14条,技能维度有13条,能力维度有28条,动机和特质维度有19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全面的反应物理治疗师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暂未进行全面的专家咨询,对汇总的物理治疗师胜任特征集进行完善。
  •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rn 方法:选择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同时选择4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液体芯片方法检测对照组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5种细胞因子浓度.rn 结果:糖尿病组CRP、MCP-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L-6、IL-8、TGF-β1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TGF-β1水平由43.25±28.34(ng/L)下降到27.32±20.1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四种炎症因子在血糖控制前后浓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rn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血糖控制能够降低TGF-β1水平,对糖尿病肾病进展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智障儿童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儿童,也是医学意义上的"患儿".由于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大小便失禁、睡眠障碍、挑食现象严重等问题,体质较弱,影响其学习、生活质量.在康复实践中利用中医药疗法,对智障儿童安定情绪、促进睡眠、改善食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取得一定效果.必须说明的是,中药用于改善智力,见效缓慢且功效有限,所以只能徐缓图之。
  • 摘要:目的:探讨肌肉松解术疗法对降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膝关节屈曲肌群(腘绳肌)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rn 方法:脑卒中病人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肌肉痉挛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均为1+级~4级.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肌肉松解术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1周、4周分别评定肌肉痉挛分级(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估膝关节屈曲的PROM、Holden步行能力和10m2起坐步行时间.rn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腘绳肌痉挛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且治疗组提高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肌肉松解术疗法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腘绳肌痉挛,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 摘要:本文浅析了本院的康复治疗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康复管理制度,规范康复流程,实行院科两级全面监管,定期开展康复治疗技术的培训和考核,结合目前医院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打造“互联网+康复”体系。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过程中,气囊注水量对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脊髓损伤患者需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例,实验组患者导尿管气囊内注入8ml生理盐水,对照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0-12ml,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注水8ML的患者2例出现漏尿,注水12ML患者4例出现尿频不适.结论:8ML组尿管引流通畅,患者无不适感,推荐临床使用.
  • 摘要:目的:掌握男女尿道解剖知识,熟练掌握无菌间歇导尿操作技术,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可预防和降低尿道损伤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时发生尿道粘膜出血的各种原因,提出预防护理措施.结果:间歇导尿可以充分保护和训练膀胱的贮尿及排尿功能,提高了尿道及膀胱粘膜防御细菌的能力,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对肾脏功能的保护.结论:预防和降低尿道损伤的发生,对于提高了脊髓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既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又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迄今为止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由MRI发展而来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可以检测脊髓白质中水分子的弥散情况,通过DTI相关参数反映脊髓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损伤后的病理变化.DTI在人类脊髓疾病的研究中,对急性和慢性脊髓损伤病变都比较敏感,相关疾病有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等.在动物脊髓损伤研究中,DTI更是定量分析损伤脊髓的微观结构变化、病理变化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指标,并且可为行为学评估提供有力的辅助诊断依据.更重要的是,DTI技术可以显示出传统MRI显示阴性的无症状性颈椎病的脊髓病理变化.广泛研究证明DTI技术对脊髓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TI已广泛应用于脊髓和大脑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它是一项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生理病理和微观结构变化,弥补传统MRI的不足,对疾病诊断、功能预后和手术方案具有指导价值。然而应该尽量增加样本量、提高信噪比、减少成像伪影、缩短扫描时间、标准化成像流程来不断提高成像技术和科研的严谨性,进一步将DTI技术普及到临床影像检查中。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比较青年卒中和中老年卒中患者的卒中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住院青年卒中(18岁-4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10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 岁及以上)患者100例,进行入院时一般情况统计(年龄、性别、出血性/缺血性、瘫痪部位)及既往病史、个人史.rn 结果:1.中老年组和青年组各100人,平均年龄47.5岁(47.5±14.3).其中青年组平均年龄36.42岁(36.42±7.24),中老年组平均年龄58.76岁(58.76±10.26).两组男性患者均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卡方3.889,P=0.0486).2.青年组患者以出血性卒中(59.60%)为主,而中老年组患者以缺血性卒中(58.00%)为主;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青年组高于中老年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中老年组均高于青年组.4.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两组的主要病因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分别为31例,30.7%;51例,50.5%),青年组其它原因卒中(5例,5%)及不明原因卒中(2例,2%)均高于中老年组(0例,0%;0例,0%).而青年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1例,2.5%)及心源性卒中(2例,2%)均低于中老年组(4例,3.4%;8例,7.9%).rn 结论:1.青年卒中以出血性卒中、男性、左侧偏瘫为主;2.青年组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脏病、既往卒中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高于中老年组,其他危险因素均低于中老年组.3.青年卒中的病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为主,其它原因性、不明原因性卒中的发病率较中老年组高。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情绪的影响,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的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n 方法:对于在2014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康复二科50例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康复治疗阶段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分比较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总结.rn 结果:该50例患者中,发病一个月之内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与发病一个月之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HAMD、HAMA 评分明显降低;康复治疗三个月的患者与康复治疗一个月的患者,HAMD、HAMA评分明显降低.rn 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以及三个月足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以期探讨rTMS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神经学机制.rn 方法:共选取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MS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技术;而rTMS治疗组则是在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时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时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rn 结果:1.运动功能: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rTMS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要显著高于其余二组(P<0.05).2.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相似,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也显著增加,其中,rTMS治疗组的评分要显著高于其余二组(P<0.05).3.血清VEGF变化情况: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rTMS治疗组要显著高于其余二组(P<0.05),提示rTMS治疗能延缓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血清VEGF水平下降的趋势.rn 结论:rTMS结合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同时能有效的延缓血清VEGF水平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rTMS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神经学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截骨术式对最大后凸角度>60°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的重建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行SPO、PSO或VCR矫形内固定术的重度脊柱后凸患者34例,其中11例行SPO截骨,12例行PSO截骨,11例行后路VCR截骨.患者平均年龄为22.83±8.15岁(11-43岁),随访时间均在两年以上.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lumbar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rn 结果:术前三组患者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SPO组和PSO组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O<0.05);SPO组分别与PSO组及VCR组手术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O组及VCR组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05)。术后SPO组与PSO组SVA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SPO组与VCR组、PSO与VCR组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三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术后和随访时,除PI外,其他参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O组术后SVA为一38.27±18.33mm,末次随访恢复至18.42±11.28mm,而SPO组术后SVA为33.54±30.26mm,末次随访为12.29±44.10mm,两组间SVA矫正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VCR组SVA术后为(16.11±28.38),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0.09±16.02)mm。三组术前、术后最大后凸角分别与腰椎前凸和骼骨倾斜角都存在相关性(P<0.01)。且术后相关性较术前增加。rn 结论:虽然小同术式的适应证小尽相同,但术前严密评估选择介适的截骨术式,彻底的神经减压,尽可能的矫正畸形,三种术式均能有效重建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矢状而形态;后凸畸形>60。先天性及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最大后凸与腰椎前凸在矢状位上存在互反关系,三种小同术式截骨矫形后凸后可带来高统计水平的腰椎前凸改善,这种互反关系能稳定维持;PSO术后容易出现SVA的过度纠正,而SPO术后即刻有可能出现矢状面不平衡,这些可能是姿势性失代偿,在随访过程中可以得到自发纠正。VCR术后随访出现SVA增加趋势,但患者未诉小适主诉,继续观察。
  • 摘要:目的:研究倾听在与脊髓损伤患者护患沟通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14年1-12月我科住院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倾听需求调查,对比实施倾听技巧后脊髓损伤患者对护士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通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倾听技术的有效应用,患者对护士的依从性和住院服务满意度较上年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倾听对脊髓损伤患者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它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和关键,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脊髓损伤康复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特点,探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护理不良事件46例,分析常见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果:常见不良事件分别是跌倒、压疮、烫伤;与患者脊髓损伤部位,性别,文化程度均有相关性.结论:脊髓损伤康复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其自身特点,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为广大伤残患者提供安全的康复治疗环境.
  • 摘要:目的:探索正常人屈膝15°与0°对其立位静态平衡有何不同影响.方法:30名正常人参与测试,试前随机抽取角度顺序,睁眼,双足立于GS-10型重心动摇仪上,分别进行两屈膝角度平衡测试,相关参数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屈膝15°与0°相比,在重心轨迹长(LNG)、外周面积(Env Area)、Y轴方向重心动摇平均幅度(My)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X轴方向重心动摇平均幅度(Mx)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人屈膝15°与0°相比,静态平衡整体较差,在前后方向摆动幅度明显增加,左右方向摆动无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分析可能造成偏瘫患者肩痛的原因并对比综合康复治疗无肩痛偏瘫患者和有肩痛偏瘫患者的效果差异.rn 方法:选择住院偏瘫患者20例,其中一组患者10例无肩关节疼痛,另一组患者10例存在肩关节疼痛.两组均采取综合康复手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共33项,最高66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运动功能部分(最高91分)进行功能评价并比较两组结果差异.rn 结果:康复介入时间、肩关节半脱位、运动强度大小以及病程持续时间是造成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按照系统康复训练计划进行一段时间康复训练,疼痛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减轻,两组FMA和FIM评分均有改善,无疼痛组改善优于有疼痛组.rn 讨论:病程持续时间长以及运动功能低等原因对肩关节疼痛影响最为严重,无论是否有肩关节疼痛,系统的康复训练对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都有很大帮助.
  • 摘要:目的:研究表明,核心的稳定性与控制能力被视为姿势控制的先决条件,而在康复训练中桥式运动被广泛的应用,以提高躯干的稳定性;桥式运动中选择怎样的骨盆位置才能更好地使核心肌群兴奋性提升,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rn 方法:本研究选择12名成年男性前后被测者立位以FRT和重心动摇为指标的动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价,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rn 结果:腹横肌厚度时效果骨盆后倾的桥式运动明显大于对照组和骨盆前倾的桥式运动组;腹内斜肌厚度骨盆后倾的桥式运动明显大于对照组和骨盆前倾的桥式运动组(p<0.01).介助前后骨盆后倾组的FRT有明显提高(p<0.05);骨盆前倾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介助前后骨盆后倾组重心动摇双脚站立测试中总轨迹长明显缩短(p<0.05);骨盆前倾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骨盆后倾位的桥式运动可以更好的使相关核心肌群兴奋性更高,从而提高立位平衡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幕上自发脑出血20ml以下患者绝对卧床的时间,缩短卧床时间,提高病人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rn 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神经内外科幕上脑出血20ml以下患者100名,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两组,治疗组卧床时间根据出血吸收时间,患者自觉症状决定,对照组绝对卧床4周.rn 结果:两组患者出血吸收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下床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患者时间为21-25d,平均时间为(23±2)d;对照组患者时间为25~32d,平均时间为(28.5±3.5)d.治疗组患者发生再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发生再出血2例,深静脉血栓1例,便秘6例并发症共发生率为18%;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98%,相比对照组95%显著提高(P<0.05).rn 结论:幕上自发脑出血20ml以下患者可根据患者出血吸收时间与症状适当缩短绝对卧床时间,掌握14d左右的卧床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低了经济负担,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上、下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5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法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5例,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按预先设计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而对照组只按常规治疗和护理进行康复,然后两种方法按计划观察效果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康复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具有明显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康复护理工作,配合康复治疗师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观察水疗康复治疗前后,康复护理工作对于脑卒中患者病情的监测所具备的临床康复意义.方法:对患者恢复期不同的功能障碍,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结果: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监测患者病情(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频率等),提供心理疏导,指导沐浴穿脱衣,为治疗安全把关,在治疗期间无跌倒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无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配合康复治疗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康复护理及预防措施,以期对临床护理工作给予指导.rn 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康复护理及预防的相关参考文献,提炼总结有效的康复护理及预防措施.rn 结果: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文献内容,总结出针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及预防的相关措施,包括护理评估、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及预防措施等.rn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点在于预防,做到预防为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这样可以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缩短康复治疗的时间,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回归家庭或社会,最终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脊髓损伤伴有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人性化服务内容,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炼文献内容,总结对于此类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内容.结果:经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开展的必要性.结论:针对脊髓损伤伴糖尿病的患者,给予有效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加快康复的进程,缩短康复时间,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于男性SCI留置尿管患者的引流管体外放置方法.方法:选取本科自2015年1-5月住院的男性脊髓损伤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将引流管从大腿上方绕行,对照组采用将引流管从大腿下面穿行,均接引流袋固定于床旁.观察是否出现导管压痕、引流不畅事件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卧床脱管率,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观察组导管压痕出现率、引流不畅事件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留置尿管的男性SCI患者采取引流管从大腿上方绕行的外固定方法,可相对减少留置尿管的相关并发症.
  • 摘要:本文尝试对国外应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对情绪产生积极作用的文献进行简要的列举与总结,同时对目前音乐治疗相关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功能性神经影像图显示出,音乐可以改善所有边缘-旁边缘脑区的功能,这一区域主要参与情绪的发生、维持、终止与情绪的调节。因为情绪障碍大多与边缘结构的功能失调有关,故这些发现预示着音乐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情绪障碍,如抑郁、病理性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音乐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证明它对于特定疾病的治疗作用。但尽管已经有了大量文献来证明音乐治疗的积极作用,但音乐治疗中的哪些成分对于疾病产生治疗效果是目前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关注点应着眼于发展可被定义的音乐治疗干预手段,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可测量的与可实践的音乐治疗理论。
  •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传入中国的历程、音乐治疗的作用原理,阐述了音乐治疗在本国孤独症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认为音乐治疗对孤独症的儿童情绪、行为的改善临床效果显著,音乐治疗对于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音乐治疗涉及的领域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所阐述的就是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治疗性演唱的方法,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和脑外伤患者康复的过程.笔者的治疗成果体现出这项新型治疗体系的魅力。脊髓损伤患者及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课程中应该涉及这项新型康复,笔者提倡在快乐歌唱的过程中,让患者的身体更好的得到恢复,同时借助本文呼吁全社会重视和关注音乐疗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及脑外伤患者的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研发七种新型水中运动康复器械,以辅助治疗师在水疗池中进行上下肢及躯干的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训练、越障训练等康复治疗,从而丰富水中运动治疗疗法项目,增强水中运动治疗的针对性,提高水疗疗效,同时,降低治疗师体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rn 方法:先由治疗师根据临床需求提出设计方案,在康复工程人员的协助下完善设计方案并制造样机,再由治疗师进行临床试用并收集患者反馈意见,如此反复,以逐步完善设计方案.rn 结果:共设计出水中股四头肌训练仪、水中踝关节训练仪、水中手摇车式上下肢协同训练器、水中平衡功能训练仪、水中下肢屈伸训练器、水中上肢多功能训练器、水中越障训练组合套件七种新型水疗康复器械,成功申报专利并制造出样机,相关临床试用正在进行.rn 结论:治疗师参与甚至主导康复器械设计研发是可行的,器械工具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治疗项目,改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周围磁刺激(RPM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共有43例CNLBP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理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和重复周围磁刺激,对照组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伪刺激.RPMS与伪刺激的刺激时间均为10min/部位,CST治疗时间30min/次,每天1次,每周5天,连续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进行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平衡测试仪进行改良的感觉整合平衡测试(modified clinical tes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ofbalance,mCTSIB),通过观察患者在4种不同体位下的重心摆动速度评估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rn 结果:试验组治疗前、治疗4w后VAS、ODI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CTSIB中睁眼不稳定平面、闭眼不稳定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4wVAS、ODI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CTSIB各体位下重心摆动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w后两组各项评估指标对比,VAS、ODI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CTSIB中睁眼不稳定平面、闭眼不稳定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重复周围磁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杂环境下的姿势控制能力.
  • 摘要:腰椎管狭窄症病因复杂,保守治疗、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均有一定的效果和局限,通常推荐大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考虑手术治疗之前先行保守治疗.但对保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报道不多.rn 目的:研究非药物保守治疗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近期疗效.rn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骨关节科、康复医学科就诊并接受非药物保守治疗的21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入选标准: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一侧或双侧下肢、臀部痛,合并或不合并腰痛;MR或CT证实腰椎退行性变致腰椎中央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患者最少接受10次(2周)的物理治疗.排除标准:既往腰椎手术史;先天性或其它原因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害;合并本研究治疗方法禁忌的疾病或其它严重疾病.于治疗前、1个月时、3个月时分别评定.主要结局指标:数字疼痛分级法、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次要结局指标: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有效率.本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方差分析检验差异的显著性,q检验作两两比较.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1个月时、3个月时的主要结局指标(NRS、RMDQ)和次要结局指标(SF-36)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非药物保守治疗有利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近期改善腰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应在考虑手术治疗以前先予实施.
  • 摘要:目的:对23例Brunnstrom Ⅲ期以上的偏瘫患者采用上肢复合运动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以测试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的临床效果,验证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康复优势.方法患者以推拉直线和推外圆两个动作进行1个月的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方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测评和对比.结果23例患者训练后的评价分数比训练前的评价分数平均提高了近3.2分,占上肢运动功能累计总分(66分)的4.81%,上肢运动功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上肢复合运动康复训练机器人具有比人工辅助康复训练更加显著的康复效果,上肢复合运动康复机器人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应用脑电信号评估与训练认知障碍患者的方法,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中包含EEG/BCI和认知康复训练的相关文献,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了论文的数量,并且从记忆力、注意力、感知、语言、运用能力5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结果:检索到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64年,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比较缓慢,2000年左右文献量开始急剧上升.结论:目前的脑电辅助认知康复研究热点集中在注意力、记忆力训练上,对患者意识、语言、运用障碍的脑电康复方法还可进一步探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假肢穿戴者骨盆运动规律,为假肢设计和装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了健康人、大腿和小腿假肢穿戴者行走过程中骨盆上4个标志点的数据.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出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上骨盆的运动轨迹和绕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的三个转角.结论:截肢对骨盆运动的影响很大.截肢患者为了弥补关节缺失带来的生理缺陷,为了维持行进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行走稳定性,需要增大骨盆的三维运动范围.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与老年人跌倒相关的问题,例如跌倒的发生率、跌倒致伤、跌倒的危险因素和对跌倒者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平衡能力的预防策略和方法,包括运动和体力活动,药物审查和不利环境因素的改进.
  • 摘要:目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属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需要社会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涵盖康复医疗、辅助技术、教育、就业等多种领域.在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亟待建立结构合理、层次科学、适用于国内实际情况的残疾人服务标准体系,为残疾人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起到导向作用.rn 方法: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身体状况和个人需求量身定制.分析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需求特征,结合中国目前残疾人服务供给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立残疾人服务标准体系.rn 结果:初步建立起残疾人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近期工作方向集中于服务机构准入、从业人员资格、服务提供、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rn 结论: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形成完善、规范、长效、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残疾人服务体系标准,建立起功能多样、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 摘要:目的:通过设计专用检测设备直观分析和判断下肢假肢对线是否符合要求,为假肢矫形技师评价下肢假肢提供一种新途径.方法: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数字伺服随动系统与激光仪配合显示截肢患者身体重力线的新设备,为22名穿戴组件式小腿假肢和大腿假肢的患者进行对线调节.结果:22位下肢假肢患者在未使用该设备时感觉假肢有倾倒现象,使用设备后通过人体重力线的显示,将对线进行了重新调整,使截肢患者站立稳定性得到提升.结论:依据二维人体重力线的显示对下肢假肢进行对线调整,能极大提高技师的对线效率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穿戴假肢的适配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不全麻痹的患者在日本短期生活接受康复治疗的病例,从患者自身功能障碍的变化过程、患者接受自身身体障碍的心里变化的过程出发,通过对日本康复治疗的现状的分析,讨论研究在日本短期生活接受康复治疗的有效性.rn 方法:治疗对象是在海外大学留学时遭遇交通事故后接受了2年半康复治疗的的脊髓不全麻痹的中国国籍的25岁男性患者.在日本接受了两个疗程共计6个月的门诊康复治疗,一个疗程为3个月.对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时的身体功能和言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一天的康复治疗时间为60分钟~80分钟,每天实施一次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实际需要解答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在患者需要时在患者居住的酒店实施生活指导.门诊康复治疗时间之外,进行自主康复训练.rn 结果:关于身体功能方面,初期的步行能力是10米以内,接受康复治疗后使用辅具可以连续步行1个小时以上.第二个疗程的3个月,在步行能力和其他的活动能力方面没有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康复训练刚开始时患者的想法是「希望提供自己的步行能力」、「希望再提高一些」,康复治疗结束进行最终评价时,患者的想法是「以前一直认为康复训练就是自己人生的全部,现在认为康复治疗只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而已」.rn 结论:固执于身体功能改善期间时,不仅是达到充分改善身体功能的目的,在身体障碍者也可以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当中生活的经历,可以使患者对回归社会产生积极的兴趣.产生的影响就是促进患者本人从心理上逐渐接受自身身体障碍.
  • 摘要: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优质护理服务中,转变服务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目的: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优质护理服务中,转变服务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方法: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强化人文关怀,加强护患沟通.结果:在临床工作中,建立体现人文关怀,以满足患者身心需要和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护理工作模式,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结论:这种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了满意度,实现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涉及吞咽障碍的文献占比很少,对环咽肌失弛缓的关注较多,环咽肌失弛缓也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其中一项重要的体征,而在康复治疗中,球囊扩张亦非唯一或必须的手段,结合疾病本身,考虑患者的吞咽特点,综合康复手段可能更有效果,但是,虽然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吞咽障碍的表现具有共性,目前还没有针对于此的文献报道,也缺乏较大样本的研究。
  • 摘要:情绪分离技术是指个体面对某生活或事件时内心体验到的负性情绪,通过语言暗示想象将这种负性情绪从内心中快速分离出来,并进行负性情绪的消失处理,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的处理技巧.由于老年人善于压抑或逃避情绪,且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长期下去不仅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且也给他们的身体带来许多疾病.情绪分离技术简单易行的操作特点,可以比较巧妙地帮助老年人及时疏导和缓解情绪,减少负性情绪给老年人身心带来的影响.情绪分离技术比较适合认知功能比较正常、不想暴露自己隐私及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老年人情绪的处理.
  • 摘要:对正念训练进行部分改良,一周二次短程正念训练八次,后四次每两周一次,共三个月.训练前后及一年后追踪期采用汉密顿焦虑(HAMA),汉密顿抑郁(HAMD)进行评测.结果表明训练后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HAMA,HAMD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训练效果在一年后得到维持.因此短程正念训练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有肯定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行膀胱颈内切开术后长期疗效.方法:84例女性患者通过影像尿动力确诊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所有患者均接受膀胱颈内切开手术,随着手术方法改进,分别有两种位置的膀胱颈实施了内切开.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78月(平均27.4月).所有患者中有71例(84.5%)术后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过程中,平均IPSS评分降低有显著性意义(从22.9降至7.9(P<.01)).
  • 摘要:目的:探讨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2组患儿均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推拿、理疗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水疗治疗.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Ashworth指数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shw orth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GMFM-88评分总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水疗能更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 摘要: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本文就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病理特点、病因,总结了其临床表现,总结了该病治疗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采用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运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虽然对于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但根据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缺乏中线对称意识,头部控制能力差,四肢因不随意运动而不能固定等临床特点,对于本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应该以控制异常姿势为主,打破原始反射的束缚,提高头部及四肢固定能力,最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 摘要:为探讨脑损伤患儿肌力提高对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笔者结合不同的手法技巧,根据粗大运动发育规律顺序诱发患儿主动运动.通过每日定时定量的强度练习,使患儿的正确肌肉记忆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积聚,最终使肌力提高至正常化.尽管脑损伤患儿存在各种功能障碍,但由于他们处于成长期,个体机能仍处于发育的状态之中,所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患儿的运动机能仍有正常发育的机会.最终引导出肌力提高对神经运动发育影响的重要结论:脑损伤患儿肌力正常化是步行正常化的关键前提.
  • 摘要:目的:比较脑瘫患儿机构训练与家庭训练效果并分析效果差异的原因.方法:将60例2~3岁之间的脑瘫患儿分为两组,一组进入儿童康复科运动康复,每日一次PT治疗,每次治疗45min,一组行家庭康复,每周来医院门诊指导,观察3个月,在训练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结果:机构训练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评分较家庭训练组明显提高(P<0.05)神经心理方面,其中大运动、社交行为、适应能力、发育商方面明显改善.结论:脑瘫患儿机构训练较家庭训练,为小儿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训练环境及治疗手段,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及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 摘要:智障儿童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的儿童,也是医学意义上的"患儿".由于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大小便失禁、睡眠障碍等问题,体质较弱,影响其学习、生活质量.在康复实践中将智障儿童分心脾不足型、痰浊阻络型、肾精亏虚型三种类型进行中医药疗法,同时结合教育等综合治疗有效地增强了智障儿童的体质,提高其学习与生活质量,在智障儿童的康复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规律.rn 方法:选取36只9周龄,雄性SD大鼠.建立膝关节僵直模型后,取股四头肌进行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环氧酶-1(COX-1)及环氧酶-2(COX-2)免疫组化染色平均积分光密度(IOD)测定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信使RNA(mRNA)转录基因表达量测定.rn 结果:康复组与观察组比较:(1)12周后,IL-1康复组IOD值:158976.8±27475.8,观察组IOD值:338956.1±32126.7,IL-2康复组IOD值:274188.1±20514.8,观察组IOD值:410647.7±240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周后,COX-1康复组IOD值:413716.7±40176.8,观察组IOD值:500528.2±28400.5,COX-2康复组IOD值:294577.5±28712.6,观察组IOD值:420301.2±306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RT-PCR的mRNA转录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均与上述相吻合.rn 结论:膝关节创伤后造成僵直,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股四头肌细胞中IL-1、IL-2、COX-1及COX-2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呈现先持续升高后逐渐降低,直至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骨刺切除结合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18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关节镜下骨刺切除结合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Hindfoot Scale)对患者术前和术后患足的疼痛和功能进行评估.rn 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平均VAS评分从术前的(7.17±0.38)分降至术后的(2.01±0.16)分,AOFAS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69±10.94)分升至术后的(86.89±8.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关节镜下骨刺切除结合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跟痛症的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板层骨,常常使受累的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异位骨化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异位骨化最常见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和骨盆骨折,遗传性异位骨化则常见于中轴骨,但也可以影响其它关节.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对异位骨化的病理生理认识不断加深,相应的药物等预防和治疗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虽然遗传性异位骨化的动物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与继发性异位骨化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继发性异位骨化常用的动物模型有6种.不同的模型仅反应了异位骨化的某一部分特征,因此实验设计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很重要.本文就继发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的历史、主要特点、重要的生化和病理生理学变化作一综述,目前继发性HO的6种动物模型,多数仅反应了人类HO的一部分或某些特性。这些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比较复杂。对那些利用与人HO相关性较差的动物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应该仔细斟酌,因为其结论未必适用于人。为了更好地了解HO的发病机制,需要更多的以发病机制为基础的动物模型,如髓部手术模型和爆炸性截肢模型。在HO的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结论时还应该了解每个具体模型的局限性,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假肢患者装配假肢的疗效观察.rn 方法:对患者截肢术后采用残肢脱敏、残肢的定型、弹力绷带的使用、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提高ADL独立性等方面进行康复治疗并采用50例患者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安装假肢后1个月后的VAS疼痛、ICFd450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分别进行疗效对比.rn 结果:经过早期的康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穿戴假肢后疼痛总有效率为80%、ICFd450步行能力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中完全生活自理患者20例.rn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假肢患者穿戴假肢有着明显的效果,并能很好的缓解幻肢痛、关节挛缩、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对假肢的接受能力更好,提高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临床指标(Clinical Indicator,CI)不论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将由各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医疗的质量定量化.通过客观的评价提高医疗质量.但是关于急性期心脏康复(简称心脏康复)导入临床指标的报告很少.为此,针对适用于急性期心脏康复的患者,每天的康复训练实施单位数(简称康复单位数)、康复训练开始日期(康复开始日期)和ADL的改善的关系性进行探讨.得到了关于CI的观察结果.rn 方法:以接受心脏康复的44位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诊疗记录当中调取康复单位数(康复实施单位总数总/康复实施天数)、康复开始日期、康复开始时的ADL、出院时的ADL等调查项目.ADL使用Barthel Index(简称BI).ADL改善度的计算方式是以出院时的BI分数和住院时的BI分数的差值.统计处理使用Excel(2010),算出多元回归模式,BI改善度的预测数值(康复单位数和ADL改善度的偏相关系数、康复开始日期和ADl改善度的偏相关系数、定数).显著性水平定为5%.rn 结果:结果是“每天的康复单位数和ADL改善度的偏相关系数”和“康复开始日期和ADL改善度的偏相关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以下,显示关系性不强.也就是说,开始的早期康复训练和康复时间的提供量对ADL的改善没有影响.rn 结论:关于具体原因考虑为各种疾病因为病因不同而导致各病种患者的ADL的低下.以不同的病因引起ADL低下的心脏康复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各种数据整理出来的结果,显示没有密切关联.另外,日本心脏康复学会推荐的从预防的观点出发,在临床指标中使用“再住院率”,住院时使用BNP、运动负荷耐容等,从各种观点来看,制作临床指标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临床指标的精度,在增加病例数的同时,考虑出院、转院、疾病的状态等各方面的情况也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不保留灌肠与改进的开塞露灌肠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将本病房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50ml空针连接一次性吸痰管加开塞露进行深部灌肠;对照组运用灌肠袋加传统的肥皂液灌肠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大便排出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大便排出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50ml空针连接吸痰管进行开塞露灌肠的效果高于传统不保留灌肠.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方法,使用不同康复方法对脊髓损伤人员在院康复进行治疗,并记录病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进程,提出相关康复意见建议.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初次发病后1-2个月的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结果:观察社区护理以及在院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性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寻找两种方式的特点,为改进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结论:通过提高患者心理素质,经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患者保持了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康复;生活质量提高,正确引导患者运用残存的机能进行训练,并评估感觉、运动障碍的部位、程度,为预防各种并发症采取护理对策,提高了生活质量.
  • 摘要: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发生跌倒的原因分析,认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跌倒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如运动功能、肌力、认知、平衡、ADL 能力、步态等)、医务人员实施的预防措施及环境布局等密切相关,根据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恢复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宣教及干预措施,从根源上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 摘要:目的:采用"医技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康复科医生、护士、治疗师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性,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rn 方法:根据手卫生观察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照WHO的手卫生调查表制作)每月由院感小组成员对科室120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行调查;采取"医技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前6个月康复科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与采取此管理模式后6个月进行比较.rn 结果:采取"医技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后科室医生、护士及治疗师手卫生依从性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医技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后医生、护士及治疗师手卫生正确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科室运用"医技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科室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含有肝素的纱布浸泡液对血液回收量的影响,为今后更好地配合血液回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选择拟在术中接受血液回收技术的患者40例.为每例患者准备两组不同的纱布浸泡液,一种为1000ml含有25000单位肝素的生理盐水(H组),另一组为1000ml不含肝素的生理盐水(C组).将手术期间收集的40满血纱布随机分别置于两组不同的纱布浸泡液中,每组浸泡液中有20块.对纱布浸泡液进行手动血液洗涤并对收集到的回收血进行红细胞压积测定.能读出红细胞压积值的回收血记为阳性回收血,不能测出者则记为阴性回收血.rn 结果:H组中阳性回收血比C组显著性升高(p﹤0.05).rn 结论:含有肝素的纱布浸泡液能够增加血液回收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